黄建强,龙安梅
(湖南农业大学 a.人文学院;b.档案馆,湖南 长沙 410128)
产业化、“干中学”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基于会同县农村调查的研究
黄建强a,龙安梅b
(湖南农业大学 a.人文学院;b.档案馆,湖南 长沙 410128)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精干劳动力转移之后,留守劳动力的进一步开发变得更加重要。湖南省会同县的农村留守劳动力情况调查表明,仅仅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以产业化途径和“干中学”的方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却有许多优势,能够破解当前以低学历和大龄人员为主体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学习困难和学习不积极的难题,加快留守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留守劳动力;农村;干中学;产业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精干劳动力转移之后,留守劳动力的进一步开发越来越困难,仅仅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多渠道多角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利于提升开发的效率和深度。
产业是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是社会分工、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样的产业部门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分工协作发展的结果。实践还证明,科学技术越进步,现代化水平越高,新的产业部门形成得也就越多。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促进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许多新的产业部门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1]。产业化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强调分工化、机械化及市场化[2]。由此可见,产业是社会分工、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产业化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和优势,可以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及经济学家阿罗的有关理论中得到诠释,也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重要启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分工对效率的提高做了精辟的论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专业化和学习内容减少,劳动者学习技能容易,进步快[3]。经济学家阿罗提出了“干中学”的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阿罗认为随着物质资本投资的增加,“干中学”会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相应的提高,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设想得以实现。分工使学习内容减少,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两者为“干中学”创造了条件,而市场化的竞争压力或者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干中学”提供了动力,而学习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加速产业化的步伐,这就是产业化、“干中学”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内存逻辑关系。在产业中通过“干中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式。笔者拟结合对湖南省会同县留守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就此进行分析。
为了了解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情况,2008年8月,笔者花了1个月时间,对湖南省会同县(以下简称会同县)山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会同是个山区小县,辖8镇17乡(6个少数民族乡),346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其中侗、苗等少数民族占 63.6%。本次共调查 8个涉农政府部门,5个乡,15个村,46个农户,166位村民。在调查的46个农户中有总劳动力(含半劳动力)169个,其中有70个劳动力外出,15个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守劳动力84个,劳动力转移达到50.3%。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留守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1 留守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4]
表2 农村留守劳动力学历结构[4]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78.6%的年龄超过 39岁。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年龄段越高,留守农村比重越大,60岁以上的半劳动力没有一个外出。从表2的学历结构看,79%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只有初中以下学历。面对这种新情况,如何开发留守农村的人力资源,满足农村建设和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需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政府培训和其他调查的情况看,政府实行的“阳光工程”、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年龄偏大,学习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一般都在 40周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低,如表1和表2所示。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于年龄增大,事情多,冲劲不足,刺激反应趋于疲劳,学习力不从心。无论学习知识还是技能,对年龄偏大的人员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从会同县劳动就业局、农广校和扶贫办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看,参加政府培训的人员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下,40岁以上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人数很少。
(2)没有收入,热情不高。政府为了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致富而组织的培训,若农民认真参加后,仍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致富门路,就是不交任何培训费用,农民也会失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笔者在会同县农村调查时,县城附近的村民反映,一次县里组织农民培训,时间为一天,还发培训补助,目的是为农民找到好的致富路,即使这样,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调查中发现相当部分农民看不到培训的实惠,为了某些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他们的理由十分简单: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村干部,表现都很突出。这无疑限制了农民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强度不够,容易忘却。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一般的记忆过程需要重复记忆若干次,才能完成一个学习的过程。但从会同县的情况看,政府部门安排的培训,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短的只有几天。短时间学习,且学习的内容多,来不及温习和实践,学习内容易遗忘。艾宾浩斯对毫无意义的音节记忆进行研究,并得出遗忘曲线,学习之后,第六天会遗忘 80%左右[5]。安得霍(Anderlhore,1969)发现,如果所学到的知识完全不用于实践或是不进行复习巩固,那么3-6个月后,所学知识将被遗忘50%,一年以后则会被遗忘75%;葛拉布森等(Globerson,1998)发现,知识的损失在一个月间隔后将损失 40%,而六个月后则上升为90%[6]。且对农村留守人员来说,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较差,需要加大培训强度,才能掌握所学知识。会同劳动就业服务局的培训负责人员也证实:由于培训时间短,参加实践的机会少,农民在培训期间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技能。
(4)缺乏组织,难以激励。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严密的组织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培训工作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设计、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评估。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以上工作做得不到位,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环节,特别是实践环节。如会同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仅有 50万元实践设备,无法满足学员实践的需要。由于没有对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导致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调查中有些部门反映找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培训评估工作没有组织好,有些部门甚至利用培训项目创收,培训效果自然不佳。由于培训效果差,农民没有从中获得实惠,激励效果也差,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下降。笔者对该县科协进行调查时,发现由协会组织的培训,参加的积极性高,培训人员甚至愿意自己承担相关费用,其主要原因是科协对会员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
针对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高效率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留守人力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笔者对会同县110个农村劳动力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将自己工作能力提高归结为以下方面(表3):
表3 工作能力提高原因调查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摸索最重要,回答人数为87人,占总人数的79.1%,其次是工作实践和师傅传授,而培训排到了第四位。在村民看来,提高技能的最重要的途径是自我摸索和工作实践。自我摸索、工作实践和师傅传授都属于干中学的范畴,从调查来看,“干中学”在村民看来十分重要。
通过对会同县农村留守人力资源现状和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农民对“干中学”的认同,在参照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通过产业化和干中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设想和模型。
图1 产业化分工与技能学习模型图
从图1看,通过产业化可以把国民经济中的不同部门分成不同的产业,在同一个产业中,又通过分工可以形成不同的企业,在同一企业,可以通过分工形成不同的工种,每一工种由不同的人承担,这样工作就变得简单,学习内容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分工越细,学习越容易,在流水线上的工人甚至只需要重复做某一简单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工都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进行的。从模型不难看出,产业越发展,分工越细,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越高,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大和智力水平不高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便能胜任产业化中的某一工作。
根据艾宾浩斯等人的研究,为了记忆一些复杂的东西,必须经常复习,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无论学习哪种技能,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通过在产业中工作,不断重复实践,是学习技能的一个最佳方式,如图2。
图2 干中学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图
从图 2看,“干中学”与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是这样的:在第一个周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能水平又会下降,通过工作学习,又得到提高,如此反复,忘得越来越少,恢复得越来越快。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中,通过收入提高的激励,总的技能水平也得到提高,tn周期后,技能水平趋于稳定,这时又可以学习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新技能,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本得到积累。
农民从传统农业进入其他产业,如现代农业,都需要重新学习,而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干中学”。通过“干中学”,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开发。 产业中的许多人才,都是从基层做起,从简单做起,通过一年年的生产学习,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以致用,减轻负担。相对现代农业而言,农户劳动力有限,一般只有二三人,他们不可能做很细的分工,一个人要做几样工作,要当技术员,又要当耕作员、播种员、收割员,还要当仓库保管员……,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一个人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负担很重。而在产业中开发人力资源,一般是根据产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进行学习。一般产业越大,组织越大,其内部分工越细密,学习内容越少。企业从成本上考虑,一般不会培训岗位以外的知识,基本上是学以致用,所以每个人学习内容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如会同县美汇广告招牌公司的个体户黄老板和其妻子,均是初中文化,37岁开始创业。他们都是从产业化分工中获益的,他开始不会电焊和电脑,但可以换工或请工,不必样样皆通,这样学习内容减少,负担减轻。
(2)收入渐高,增加热情。强化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从行为的后果中获得利益,他就会重复原来的行为。通过产业化,“干中学”不断提高所在岗位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者劳动技能得以提高,工资或收入会得到相应增加,在学习中尝到甜头,学习会继续,热情会增加。如会同美汇广告招牌公司的黄老板及其妻子,就是从传统农业进入广告业,通过“干中学”掌握了电脑操作。在电脑操作人员下班、休息和请假的情况下,他可以暂时代替,从而不影响其业务的开展。由于学习电脑能够增加收入,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后来人员增多,重新分工,他不再做具体的业务,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管理比做具体业务能带来更多的收入,才增加了学习管理的热情。还有会同县养猪协会组织的培训,成效显著,养猪专业户年收益 20万元以上者两个,年收益10万元以上者十几户,当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到该县讲授“保健养猪”时,养猪专业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
(3)重复训练,提高效果。在现代产业中学习,由于专业化分工,学习的范围变小,一般只学习与自己岗位相关的知识,学习后在工作中得到反复运用。运用的次数,远远超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要求,所以效果好,难以忘记。一般认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成年人很难学习电脑,但美汇广告招牌公司的黄老板和其妻子年龄均在 40岁以上,在反反复复的学习当中,终于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在实践中学习,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日积月累,学习内容也不断增加。
(4)形成组织,增加效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严密的组织,产前、产中与产后都有内在的联系。无论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方式,还是农民到企业直接工作的方式,都需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企业和农户为了在竞争中占优势,培训时不但要考虑培训成本,更要考虑培训效果,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会精心组织,培训效果比政府培训更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通过发展产业,以“干中学”的方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实践中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不重视人力资源培育,只注重人才招聘选择,甚至不惜重金从其它企业挖墙脚,这是企业为了节省培训成本的“短视行为”。结果是,一方面企业不能招聘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政府为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开展“阳光工程”和“扶贫工程”等各式各样的培训项目,出发点是好的,但政府毕竟不是企业,难以知道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转变观念,应当走以产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让企业成为人力资源培育的主体。
人力资源培训,目的是为产业开发合适的人力资源,满足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此要改变目前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政府主要职责是做好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监管。产业应当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载体,企业或专业协会做培训需求分析,协助政府制定培训规划,由企业、协会或专门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政府组织评估。企业做好进人计划,完成培训招工后,所花培训费用,政府进行补贴。政府补贴要与企业、协会的培训和就业挂钩,做到培训就业一条龙。
干中学——激励模型可以看出,通过创业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特别是当前农民工返乡剧增的情况下,返乡农民工创业还有其他重要作用[7]。农民创业的主要困难:一是不能寻找合适项目;二是缺乏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缺乏资金。为此政府要为农民牵线搭桥,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要发挥政府农技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技术和管理上提供咨询和指导,实行科技下乡,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下乡指导;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行农业规模经营;以土地、住宅和林权等多种方式抵押,获取创业资金;对创业农民在税收、工商和城管等多方面提供优惠。政府扶持,鼓励创业,既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十七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的重要举措。
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应当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要分清企业、协会、培训机构和政府在培训中的职责权限,并加强培训的监管,严格考核,确保培训资金用到实处,增加培训效果。同时制定相关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协会和学校参入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满足各个产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6.
[2]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2001:3-5.
[3]亚当·斯 密.国富论[M].贺爱军,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0-90.
[4]黄建强,李录堂.从农村劳动力视角探析耕地抛荒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44-49.
[5]罗霞,张劲松.培训遗忘成本与“准时化”培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154-156.
[6]Shlomo Globerso,Abe Koman.The use of just-in-time trai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J].Project Management,2001,19(5):279-285.
[7]万宝瑞.要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两支生力军[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4-7.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moting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countryside of Huitong county
HUANG Jian-qianga,LONG An-meib
(a.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rchiv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
The promo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 is significan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at the time when the capable labor are transferred outside the countryside.The survey of the left-behind labour force in Huitong county shows that it’s hard to meet society needs by emphasiz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ly.After analysing the survey dat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can develop rural human resources by the wa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which can help older left-behind labour force to study easier and more activl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left-behind labour force; countryside; learning by doing; industrialization
F323.6
A
1009-2013(2010)01-0016-05
2010-0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JL031)
黄建强(1968—),男,侗族,湖南会同人,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李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