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邵阳 422000)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湖南省为例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邵阳 422000)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湖南
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结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W·配第早在17世纪就发现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形成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此后,许多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库兹涅茨、赫希曼、克拉克、钱纳里、霍夫曼等。钱纳里在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时,选择了多个变量和若干基本方程描述了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得到每个结构变量随收入增长而变化的逻辑曲线,得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1]。丹尼森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分析后得出,经济增长中的12%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2];库兹涅茨对美国1948—1966年经济增长分析后则得出,经济增长的1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贡献[3]。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宏观经济分析而进行的,重点是分析经济系统的周期和波动以及各种因素对增长的贡献,而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和机制的分析。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作用,郭克莎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偏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4],但没有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葛新元等利用1953—199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认为,经济增长的13%是由六大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的[5];刘伟和张辉的研究也指出,在改革开放 30年中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曾一度十分显著[6]。这些研究同样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对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进行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学者与专家对省域或行业的经济结构特征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涉及。
县是国家组织结构中较小的基层单位,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单个县的经济总量也较小,但整个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训说,“县为国之基,民乃邦之本”,“郡县治,天下安”。可见县域在整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县域经济增长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之一,县域人口多,县域经济比重高。2008年,全省纳入县域经济管理范畴的97个县(市、区)实现GDP达7374.5亿元,占全省的66.1%。笔者拟对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总面积 21万多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大省。2006年总人口6768.1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有4148.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29%;拥有88个县域经济行政单位(县、市);湖南省县域经济GDP为4463.45亿元,占全省的58.97%。受地质地貌条件、人口素质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大,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40.7∶40.7∶18.6优化调整到2008年的18.0∶44.2∶37.8。与此同时,湖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9.5∶36.3∶34.2,到2008年调整为24.5∶43.4∶32.1(表1)。在这5年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表明湖南省县域产业在新型工业化战略带动下正逐步向工业化迈进,以工业为中心的农村工业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县域经济与农村联系紧密,与全国、湖南省的总体情况相比,湖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农”的特征明显。
表1 2004—2008年湖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与全省产业结构的比较 %
湖南省各县域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2007年,人均GDP最高可达到36272元,最低为4456元。1949年库兹涅茨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这种收入的差距也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差异上。各县域经济体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2004年最低县为 5.39%,最高县为47.36%,比重超过30%的县域经济体有49个,占整个省县域经济体的 55.68%;2007年最低的县为4.85%,最高的县达到50.64%,比重超过30%的县域经济体有43个,占整个省县域经济体的48.86%。从第二产业的分布趋势看,2007年60%县域经济体的二产业比重在 20%~40%之间,最高的县达到72.74%,最低的县仅为13.99%。
依据 2007年的统计数据,湖南省五个区域即湘东(长沙、株洲和湘潭)、湘南(衡阳、郴州和永州)、湘西(湘西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湘北(常德和岳阳)与湘中(娄底、邵阳和益阳)的县域经济产业分布呈现区域分布特征,即东南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北部与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重。按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高低,呈现东、南、西、北、中的分布趋势。五个区域中,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的是东、南部区域,呈现“三二一型”的是中、西部区域,呈现“一二三型”的是北部地区。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和估计产业结构差异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湖南省县域产业结构差异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令αi为i产业在县域产业中的比重,则所以,(1)式可变为
表2 2004-2007年产业结构变动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值(R、V) %
续表
(1)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表 2中可以看出,各县域经济体的R值差异明显,各地产业结构变动所作贡献有所不同。2007年,R值最大者为炎陵县达到6.43,最小值为0.01,是邵阳县等6个县,相差6.42,差额悬殊。2004、2005、2006年的极值差额也分别达到6.41、12.27、9.53,说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从R值的分布看,2007年,R值小于0.2的县域经济体达到30个,约有60%的县域经济体位于湘西、湘北区域;0.20≤R<0.50的达到33个县域经济体,湘中的县域经济体占有30%多;0.50≤R<1.00的12个县域经济体,约有近60%的县域经济体是湘西、湘北区域;R≥1.00的达到13个,有60%的县域经济体是湘东、湘南区域。从区域内县域经济体的分布状况看,湘东、湘中地区内县域经济体在 0.20≤R<0.50内分布最多,分别有41.67%和58.82%的县域经济体;湘南、湘西和湘北地区内县域经济体在R<0.20内分布最多,分别有41.18%、45.83%和 41.18%的县域经济体。从年均平均值看,最高的是2005年R=2.82,其次是2004年为0.73,其原因可能正是在此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显现。
(2)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所占的份额。为便于分析与比较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差异,考虑各县域经济在样本时间内的平均贡献份额,即历年的产业结构变动贡献均值占经济增长均值的比重V(所计算结果如表2)。
V值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是汝城县达到38.07%,最低的为衡山县是1.45%,但全省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0.8%,与丹尼森、库兹涅茨的结论基本相符,具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与区域分布看,V值小于10%的县域经济体有55个,湘东、南、西、北、中分别有6个、18个、8个、12个和11个;V值大于10%的县域经济体有33个,湘东、南、西、北、中分别有6个、7个、13个、1个和6个。
(3)产业结构内部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2004年数据,分析87个样本的产业结构内部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关系,可以得到第一、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向关系,而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向关系,说明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第三产业调整的重要作用可能由于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基础薄弱而抑制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7]。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1)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并且在湖南省大有可为。根据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第二次产业变动对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中“农”的比重大,在县域经济产业调整中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可以大有可为。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用明显。在所考察的样本期内,2004、2005年的平均R值最大,全省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与在此时期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是相符的;并且对于一些R值较大的县,其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幅度也较大。说明未来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根据县域经济的产业特征,继续实施产业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升湖南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3)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加大产业间调整幅度,形成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无论是特色农业、主导工业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非常显著,特色或主导产业的选择可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或通过创新实现“引入与扶持方式”发展;实施产业内调整,优化与升级产业,增强产业链,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8]。
在所考察的样本中,一些产业结构已经是“二三一”型且收入较高的县域经济体,在所考察的时间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其三大产业调整的经济效应可能早已释放,而目前产业内部优化与升级效应还未体现。笔者没有作进一步的产业细分考察,这是本文的局限。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37.
[2]Denison E F.Why Growth Rates Differ[M].NewYork: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6:286.
[3]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45.
[4]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 ——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22-29.
[5]葛新元,王大辉,袁 强,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43-47.
[6]刘 伟,张 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4.
[7]任木荣,刘 波.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湖南的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0-52.
[8]田千喜,肖向红.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评价问题探索——以新化县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9.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ounty economy——set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team of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County Economy”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fter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growth,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bout 88 county economy in Hunan Province from 2004 year to2008 year.The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difference and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d the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view of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oundation of analy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Hunan Province with the mod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erowth, then analyzing the result of model.
county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Hunan province
F127
A
1009-2013(2010)01-0059-05
2009-12-18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8ZDB044)
执 笔 人:马 骥(1972—),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李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