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研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信息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我国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张 研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信息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分析我国小杂粮生产与出口现状,找出影响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提出我国小杂粮生产与出口发展策略,对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种植布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杂粮;生产;种植结构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主要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我国小杂粮品种多、质量好、分布广,在世界杂粮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650~800万hm2,年总产量约1 000~1 300万t,年出口量约93.5万t,创汇3.3亿美元,占我国粮食出口量的9.6%,创汇总额的22.6%。目前,小杂粮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多种杂粮品种的种植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头号“杂粮王国”。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杂粮的种类很多,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泛,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栽培面积较大的小杂粮有荞麦、燕麦、大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和蚕豆等。中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域,又是作物起源中心,不但小杂粮种类多,而且在世界上占有的份额比较大。其中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蚕豆占世界总产的1/2;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我国是燕麦、豇豆、小扁豆主产国[1]。我国小杂粮生产与世界份额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小杂粮生产与世界小杂粮生产地位份额比较
我国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原地区,即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从自然条件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即老少边贫地区;从行政区域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甘肃、云南、四川、贵州、河南、宁夏、黑龙江等省区。我国小杂粮常年栽培面积、产量及主产省区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小杂粮常年栽培面积、产量及主产省区[2]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并一直以原粮出口为主,年出口量70~130万t之间。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西欧市场较少。大宗出口的小杂粮主要有芸豆、小红豆、蚕豆、绿豆、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等。
1.芸豆 我国芸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品种齐全,主要有白芸豆、红芸豆、花芸豆、奶白芸豆、紫花芸豆、大粒白芸豆等10多个品种。近年来出口量在30~57万t之间,其中2001年出口43.05万t,占杂粮豆出口总量的46%,占全球芸豆贸易量的20%左右,占全国粮食出口总量的4.1%;2002年出口47万t,占杂粮豆出口量的53.9%,占全国粮食出口总量的3.3%,仅次于玉米、大米、小麦、产品主要出口古巴、意大利、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等国家。
2.绿豆 年出口量14~28.9万t,其中2001年出口13.6万t,2002年出口22.1万t。其中出口日本的绿豆约3~4万t,占日本绿豆进口量的80%。
3.红小豆 近年红小豆出口量在3.7~11.9万t,其中2001年出口7.2万t,2002年出口9.2万t,主要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其中每年出口日本约2~3万t,如遇日本红小豆减产,其进口量随之增加。另外,日本在我国建有红小豆馅加工厂,每年约有4~5万t红小豆返销日本。
4.蚕豆 蚕豆曾是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出口量最多达41万t,主要出口埃及、日本、意大利、也门、印度尼西亚等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出口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01年出口3.6万t, 2002年出口2.3万t。
5.荞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出口荞麦10~11万t,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荷兰、朝鲜、意大利等国家。其中出口日本8~10万t,约占我国荞麦出口总产量的70%~80%,占日本进口额的80%[3]。
6.谷糜 我国谷子、糜子每年都有一定出口,但由于品种混杂,异色率高而影响产品质量,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是我国谷糜的主要市场。
1.生产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 小杂粮种植于高海拔冷凉山地和山旱薄地,耕地高低不平,土壤养分贫瘠,又很少投入肥料,生产条件极差。旱灾冷害时有发生,单产水平低而不稳,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产量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因此,我国小杂粮年际间总产和商品质量也不稳定,灾害严重年份,影响我国小杂粮的外贸与出口。
2.种植方式落后,多为广种薄收 我国小杂粮种植分散,规模小,生产地力条件差,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种植方式落后,技术传统,多为广种薄收,粗放管理,栽培靠人,收获靠天。小杂粮种、管、收、选、贮全靠农民用传统技术手工操作,因而生产成本较高,这种状态的延续,除了自然条件因素限制和多年传统观念作怪之外,与小杂粮产量低、品质差、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有关,严重影响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和肯投入的信心。因此,我国小杂粮栽培水平,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落后原始状态虽有改进,但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3.农民随意种植,缺少区域规划 我国小杂粮生产长期以来往往是种与不种取决于农民个人的好恶,面积大小取决于主粮作物收成好快,产量多少取决于自然灾害的轻重。不掌握市场销售行情,农民随意种植,在干旱地区和山区,农民种植小杂粮只是为了弥补粮食、饲料不足,只是把小杂粮作为抵御自然灾害、减少因灾损失的补充作物,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小杂粮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致使杂粮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优势难以发挥[5]。虽然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产区,但缺少区域规划,区域特色,区域品牌,经常都是户自为政,自产、自用、自销,有种植而无规划,有产区而无规模,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无法形成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名牌产品,严重影响我国小杂粮的发展机遇及实现产业化进程。
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研究推广工作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小杂粮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到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繁种入库工作的结束,大多数省区小杂粮科研工作失去了仅有的经费来源,研究工作纷纷停顿,科研人员所剩无几[4],无法开展科学研究。由于科研滞后,新品种,新技术,很少有人向农民推广,或推广速度慢、力度小。在小杂粮产区栽培品种多数仍以农家品种为主,加之不注意提纯复壮,品种混杂严重,没有发挥品种特有优势。造成许多名优产品质量的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的下降,在国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我国小杂粮的外贸及出口。我国作为小杂粮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必须加强科研投入,科学研究,小杂粮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主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小杂粮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及小杂粮深加工,许多项目仍需深入研究,填补项目空白,充分发挥小杂粮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出口产品档次低,销售市场面窄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但由于大部分是以原粮出口,加工品出口份额很小,低廉的价格降低了我国的出口创汇率;另外,销售市场范围比较狭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港澳台等周边国家和我国特区,出口西欧市场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小杂粮出口贸易的发展。
2.科技信息交流不畅,商品意识信誉度差 由于农业科技信息及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意识,广种薄收,管理粗放,品种严重混杂,造成许多名优产品品质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忽高忽低,经销商常因质量、信誉、数量等问题受到制裁,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我国信誉及小杂粮外贸与出口。
3.市场体系不健全,产销研严重脱节 小杂粮生产、销售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已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全国小杂粮科研生产加工出口目前尚未形成一体,产销分割、产研脱节,而且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价格不稳,波动较大,严重地影响广大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长期以来,小杂粮在我国是一个备受冷落的产业,与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相比,加入WTO对于小杂粮来说,非但没有大的冲击和压力,而且将为其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小杂粮大多数种植在土质和空气污染少的边远山区及高寒地区,农药化肥使用有限,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可有效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入世后,关税降低,配额取消,给我国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膳食结构的调整,人们开始注重粮食消费的营养全方位,一个以小杂粮为时尚的粮食消费结构在悄然兴起,从而将增加小杂粮的消费量;另一方面,世界小杂粮栽培面积较小,生产总量有限,同时,由于小杂粮品种多,种植的地域性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优质小杂粮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因此,我国加入WTO之后,将获得国际贸易的规范渠道,有利于我国小杂粮出口市场由日、韩、东南亚向西欧、东欧和拉美国家市场发展。我国的小杂粮生产能够满足世界需求量的60%[6],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巨大的出口潜力。
我国小杂粮产区光热资源丰实,只是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致使可实现生产力光温未变成应有的现实生产力。据研究,我国北方旱区荞麦、糜子、莜麦的节水生产潜力分别为2 486、4 326和1 776 kg·hm-2,这也仅代表这些作物应予现实的最大生产力,对照生产实际,现有产量水平,增产潜力很大。通过培肥地力、地膜、秸秆覆盖、集中补灌、采用化学抗旱剂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强化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作物生长要素的调控力度,小杂粮节水生产潜力必得持续增进,为其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最大的贫水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面积耕地占有的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而我国北方水资源贫乏状况尤为严重。生产上严重的缺水状况迫使我们必须发展耐旱节水作物,以减少农业用水。小杂粮耐旱且耐瘠,是旱地农业理想的作物。如谷子在含氮0.04%~0.07%、磷8 mg/kg和有机质0.04%的贫瘠土地上,仍能获得较高产量[6],杂豆类作物都有生物固氮作用,间套在主体作物中,不仅能增进地面覆盖率,还可使土地用养结合。因此,发展小杂粮生产,对保护种地,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提高水分利用率,建设生态农业和促进小杂粮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小杂粮作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条件下,形成了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广,绝大多数具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病虫危害较轻等特点,特别是适应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区的生态条件,如我国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小杂粮种植种类较多,自然资源和品种资源丰实,具有深厚的开发潜力,据统计全国苏子、糜子、稗子等15种小杂粮作物具有品种资源上万份,已开发的品种达千余份,我国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为 800万 hm2左右,产量 600~1 000万t,重点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16个省(自治区、市)741个县,耕地面积约5 000万hm2[7]。小杂粮种植种类较多,栽培面积大,并适应间、混、套、复种等不同栽培形式,它不仅是抗灾作物,也是救灾作物。小杂粮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下,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小杂粮作物在我国广泛分布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开发潜力。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把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加快发展,饲草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谷子、红小豆、绿豆和豌豆的秸秆都是优质的饲草。例如谷草含蛋白3.1%、戊聚糖26%、木质素24.2%和纤维素42.2%,营养价值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而且谷草质地柔软和容易消化,是大牲畜的良好的饲草。我国许多地区发展农牧业缺乏草场,特别是平原地区,既无天然草场,又不能毁粮种草,而谷子无疑是粮食兼用的最佳的作物。在农牧业较发达的冀东地区,以前作为牧场的低山丘陵现已栽种果树或封山育林,传统的草地越来越少,谷草成为牲畜主要饲草,使得一般年份谷草价格高达0.3~0.4元/kg,有的年份甚至高达0.8元/kg。因此,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发展谷子等小杂粮生产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生产饲草[6]。此外,饲草、高粱产量和营养价值也较高,在我国也是快速发展势头。可以说,小杂粮是养殖业的饲料来源。
小杂粮名牌是由其优良品种创出的,而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优良的品种有关,更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即特定的气候、土壤等作物生长因子综合作用有关。因此,小杂粮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依靠自然和地域优势,合理规划小杂粮优势产区,区域生产,扬长避短,建立不同类型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大格局。
我国小杂粮产业从生产环节开始就必须推行“名品、名牌”战略。要鼓励农民在生产环节种植“名品”。传统农家品种中有不少“旧名品、旧名牌”,品质极佳,要注意保护、发掘、创新、宣传和利用。其中荞麦、绿豆、小豆、豌豆、蚕豆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定影响,特别在日本、东南亚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也创建了很多名牌产品。如陕西榆林绿豆、河北张家口绿豆、吉林白城绿豆、黑龙江泰来绿豆、云南大白芸豆、甘肃黑芸豆、内蒙古后山荞麦、天津红小豆、黑龙江宝清红小豆等。因此,要加强小杂粮名牌产品的保护、创新和管理,明确名牌产品生产地域、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在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起"名品、名牌"的形象,让生产者愿意种植,加工者愿意加工,销售者愿意推销,消费者乐意购买。
我国虽然有一些名牌小杂粮产品生产基地,并在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声誉,但缺乏明确的基地生产区域、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主栽品种等。因此,大力发展优质小杂粮繁种基地、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走产业化开发之路。基地建设要有严格的科学论证、设计和规划。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集中连续种植,形成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发展农业科技。针对我国小杂粮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必须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在品种选育上要高产、优质并重,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以尽快用于生产;在栽培技术方面,则要重点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加强保护性耕作,如可降解地膜、旱地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对小杂粮高产生理、生化及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如染色体工程、优异基因标记和转基因等新技术研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促进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
了解国外农业发展状况,国外农民的专业协会很多,农民参加农业协会组织,协会与农民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协会会员从协会获取信息和技术指导,协会对农产品严格的标准要求,产品由协会统一组织对外销售。农民对政府的政策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通过各级协会反映和表达,在销售和贸易方面遇到什么问题,由各级协会出面协调解决。但是,综观国内各省,既使是小杂粮最具有优势的产区,这样的专业协会并不多见,这是小杂粮产业链条中的一大缺陷,同时也是小杂粮至今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症结之一,这是全国范围普通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组织、引导、建立跨行业协会组织。吸收有关科技专家、实业家、经营管理专家、外贸人士、新闻媒体等参加,积极开展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培训种植户、建立农业信息网、宣传品牌,开展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
综上所述,关注小杂粮,重视小杂粮,发展小杂粮作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在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出口创汇,满足人民生活对健康保健食品及大量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柴岩,冯佰利.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57-61.
[2] 柴岩,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9(3):145-151.
[3] 雄奴塔巴.我国小杂粮出口现状及对策[J].西藏农业科技,2005,27(1):43-47.
[4] 段亚利,缑建芳.我国小杂粮产业生产环节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5:122-123.
[5] 陈利,李砚.浅谈中国小杂粮的现状与发展[J].杂粮作物,2004,24(4):244-245.
[6] 梁双波,程汝宏.小杂粮在我国种植结构首当其冲的地位与发展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5,9(2):93-95.
[7] 李茉莉,孙桂华,赵阳.小杂粮作物的开发价值及战略意义[J].杂粮作物,2005,25(2):123-124.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nor coarse cereals in China
ZHANG Yan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cultural Sciences,Harbin,150086)
This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production and status quo of the export minor coarse cereals in China,identifying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export.The paper describes the resource advantage,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and the production and the ex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Th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plant layout,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the people’s diet.
minor coarse cereals;production;plant layout
F 307.11
A
1008-6927(2010)03-0432-06
2010-03-13
张 研(1982-),女,哈尔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工程咨询研究。
(编辑:刘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