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宴, 刘满让
(1.徐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江苏 徐州 2211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16)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视野
——基于苏北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的分析
何海宴1, 刘满让2
(1.徐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江苏 徐州 2211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16)
本文在分析当前苏北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苏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作者认为,应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从树立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丰富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结合地方经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结合苏北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苏北经济;苏北高校;新视野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人才“富余”、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变得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切实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可由于种种原因,占江苏“半壁江山”的苏北地区,却长期陷入“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经济落后”的被动局面。作为苏北地区高校,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的现状,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并建立一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型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走到前列,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分析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苏北地区高校如何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江苏省 GDP为30 312.6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人均 GDP最多的昆山(218 984元/人)已超过位居全国第一的上海市(73 124元/人),而人均GDP最少的睢宁仅8 148元/人[1],两者相差近27倍。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四沿”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苏北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开发等重要举措,且江苏的沿海开发2009年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举措加快了苏北的发展速度,促使苏北、苏南间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统计数字表明:尽管苏北和苏南之间差异有减缓态势,但人均GDP之间差距仍然较大,且苏南与苏中、苏北间差异和中国东、中、西部间差异相比,仍显著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图1),表明江苏南北差距大于全国东西差距。因此,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一个突出表现,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与构建“和谐江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图1 江苏苏南、苏中、苏北间差异和中国东、中、西部间差异比较(1978-2008年)
当前,学生报考何种层次的大学,不仅直接影响到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而且影响到毕业时的就业选择。与几年前相比,苏北高校的教育对象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对苏北地区几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苏北高校的生源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生源质量整体偏弱 苏北高校由于其区位劣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综合实力偏弱等客观原因,在吸纳优秀生源方面难以和苏南高校竞争,苏南高校始终是高考考生的志愿“高地”。以苏南和苏北6所相同类型高校2006年至2009年本科最低投档分数线[2-3]进行两两比对可以看出(表1),苏南高校本科最低投档分明显高于苏北高校,生源分布好于苏北,苏北高校的生源质量整体偏弱。
表1 2006-2009年中6所高校本科最低投档分
注:此表中2006至2008年的数据来自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06-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料汇编.2009.
2.女生的比例持续上升 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比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以徐州师范大学1991-2009年的本科新生录取数据作统计, 1999年该校女生的比例为 50%、2004年达到了62%、2009年达到了64%(图2)。
图2 1999-2009年徐州师范大学女生占在校生的比例
高校女生比例持续上升,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30年,女性受教育质量和条件显著改善,逐渐享有同男性一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是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尽管女生的创造能力丝毫不亚于男生,但是由于女性具有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双重性,使得不少用人单位对录用女生存在某种歧视甚至抵制心理,出现了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的现象。
3.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较高 针对苏南和苏北地区6所相同类型学校的2009年新生本科招生数据进行两两比对,发现中国矿业大学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55.5%)大于南京理工大学(43%)、徐州师范大学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53.7%)大于南京师范大学(37%)、徐州医学院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55.6%)大于南京医科大学(47%)(图3)。
图3 2009年6所高校新生本科招生数据中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比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这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着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最成功的国家,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110万人,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对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把由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5]。
纵观苏北地区的经济现状,虽然经济发展暂时滞后,但近几年各市政府积极推行新政,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创业的措施,招商引资,鼓励创业,经济发展已呈现迅猛上升的势头。特别是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苏北大开发”战略,苏北各行各业都开始了大开发大建设。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正需要那种具有创造精神、开拓进取、自我发展、顽强拼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苏北高校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服务社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有所不同。苏北高校在确定本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包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两部分内容。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找准差异,突出特色。如同为法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既有外语优势,又有法学专业基础的人才,所以,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涉外法律服务与诉讼所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注:数据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法学-外语2+2”法学人才培养方案)。而徐州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在分析本校的生源质量和就业面向后发现,如果照搬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为此,徐州师范大学在市场调研后,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各级政府机关、司法系统、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领域从事法律实务、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咨询、执行和法律指导等方面工作的人才(注:数据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2007年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业务规格,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有怎样的业务规格,我国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从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精神、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知识和创造性能力等6个方面着重培养,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为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品格与心智、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等素质特征[6]。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校均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课程形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苏北高校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各校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特色类等课程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基础类课程,开设创新学基础、创业学基础以及创造学基础等,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和创造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第二,核心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后,可开设如创新点来源剖析、创新与创业精神等核心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提出方案、论证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毅力和敢闯敢干的精神。第三,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苏北高校应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可通过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思想政治课、创业规划设计等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心理品质,以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为步入社会进行真正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特色类课程,在常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特色类课程。如针对女生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难的问题,可以开设女性特色班,以选修课的形式专门增设针对女性的系列课程,可使学校在常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学生特殊需求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托。苏北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满足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推行适合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自主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的完全学分制取代按专业招生和按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以培养学生参与、自主、竞争的意识。第二,推行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和双学位制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鼓励其参加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和双学位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开创型个性和适应各种变化环境的能力。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制度,以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社会实践成果等各种方式,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内驱力。第四,建立学习指导制度,针对苏北高校学生生源质量整体偏弱,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生源特征,高校可建立本科生班级辅导员制、学业导师制、创业导师制以及学生咨询员等学习指导制度,为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学习生涯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第五,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师生群体、不同教学环节,制订相应的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教学给予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激发教学的创新、个性的发挥。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苏北高校可以以第二课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阵地,发挥其除教学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如通过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研、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配合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有效。针对来自乡镇和农村生源的学生综合能力偏弱的现象,可以鼓励他们加入创新创业社团、科研创新创业小组,让他们亲自参加知识的发现和创造活动。通过活动,他们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强化了团队精神,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出了“苏北大开发”计划。苏北高校应紧紧抓住苏北大开发对人才需求的机遇,结合地方经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如苏北地区传统产业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基层人才匮乏,急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对此,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苏北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农村生源的学生学成以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他们熟悉家乡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大显身手,解决家乡的实际问题,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本土人才。
总之,面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切实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苏北经济发展和高校生源特征的现状,苏北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切入点,树立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通过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丰富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结合地方经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等途径、探索并建立一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09年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次平行志愿投档线[EB/OL].[2010-01-20]http:// www.jszk.net.cn/contents/channel_5/2009/07/ 0907161237901.html.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09年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第二批次投档线[EB/OL].[2010-01-20]http:// www.jszk.net.cn/contents/channel_5/2009/07/ 0907161237901.html.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 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6] 王革,刘乔斐.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 2009(9):56-57.
New vision on the model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orth Jiangs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Hai-yan1,LIU Man-rang2
(1.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
2.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210016)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model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orth Jiangsu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model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foster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etting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clearing the target of personnel training,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intensifying the reform of the institution,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the second class and combining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model of personnel training;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North Jiangsu’s economic;North Jiangs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vision
G 647
A
1008-6927(2010)03-0366-05
2010-05-19
何海宴(1968-),女,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
(编辑:潘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