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研究员)
欧盟及其27个成员国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前中国与外部世界总体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相互依存加深,合作、竞争同步增大,在中欧关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如何把握、发展对欧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欧洲造成了很大打击,不仅各国的金融业损失严重,而且暴露出欧元区“设计上”的缺陷,同时也扩大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一体化进程阻力增大。这一连串的打击对欧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最突出的是,欧盟主要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如英国的财政赤字高达其GDP的11%。应对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成为欧洲国家压倒一切的任务。继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债务危机重灾区)之后,英法等国也纷纷出台削减财政和福利开支的紧缩政策。有人认为,欧洲进入了一个全面紧缩时代。这一形势的发展对于欧洲国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外交的影响值得研究。现在看来,其在某种程度上的外交收缩将难以避免。与此同时,随着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经济在欧洲国家外交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出。英、法、德等国目前均把扩大对外出口视为与新兴大国发展关系的重要目标。
这意味着,在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将受到更大的重视,经济外交在中欧关系中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在今年10月温总理访问希腊、意大利、比利时,出席第十三届中欧领导人会晤,11月胡主席访问法国、葡萄牙,以及随后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访华等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卡梅伦自称其访华为“经贸之旅”,代表团不仅包括财政、商业、能源、教育四位内阁大臣,还包括50位英国工商界领袖,其规模之大在英国历史上未曾有过。胡主席访法受到法方罕见高规格接待,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法国总统萨科齐破例亲临机场欢迎胡主席,并在共和国卫队骑兵的护卫下返回巴黎。中法、中英均签署了引人注目的大订单,同时分别商定争取在2015年使双边贸易额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中法达到800亿美元,中英则达到1000亿美元。显而易见,经济合作成为推动近期中欧新一轮密切互动的最重要动力。
欧盟及其主要国家与中国展开密切合作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即加强与中国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协调,特别是合作构建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安全体系,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核扩散等全球挑战和危机。随着中国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特别是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地位和影响,欧洲国家与中国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意愿更加迫切。前几年欧洲进行国际合作主要还是考虑美国、俄罗斯等,现在则非常希望知道中国在想什么,并努力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中欧目前的国际合作已经上升到全面、战略层面,而不是局限于具体问题。近来中欧围绕后危机宏观经济协调、国际机制改革,特别是G20首尔峰会展开了积极磋商,便是一例。
以上情况是我们思考中国对欧战略和政策的新背景。可以看出,欧洲国家总体上将中国的发展视为机遇,对于与中国开展合作持积极立场。伴随着经贸、国际合作的不断扩展,欧盟及其成员国作为中国战略伙伴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与欧盟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欧盟国家对华“经济第一”的外交政策,既意味着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景很好,但也意味着欧方将十分看重双方之间存在的经贸问题。此外,欧洲国家在将中国视为机遇的同时也将日益把中国看作重要的经济竞争对手。实践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妥善解决中欧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中欧总体关系将受到较大干扰。鉴于此,对于中欧关系中存在的经贸摩擦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或将双方的摩擦努力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概括起来,目前欧方对中国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所谓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欧企在华市场准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中方的关注主要是欧盟设立贸易壁垒,搞贸易保护主义,如对华出口产品频频搞反倾销、反补贴。应对和解决中欧经贸矛盾,一方面可考虑打造合作新支柱,增强双方经贸合作的互补、互惠性。所谓新支柱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金融等领域等,在这些新领域欧洲拥有技术优势,中国则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同时,双方还可考虑在中方开放市场和欧方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两个问题上寻求一个利益平衡点。根据中国当初加入世贸组织时所签署的协定,在反倾销案件中中国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期限为15年。这意味着到2016年这一规定就失效了。中方一直要求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是希望减少欧盟对华产品实施反倾销所带来的损失,而随着2016年的逼近,欧方无疑也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英、法、德以及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时,不仅重视双边经贸合作和多边国际合作,还继续推行所谓“影响外交”,即试图以西方的价值观来影响中国的内外政策。前几年围绕西藏骚乱等问题,中欧关系出现了严重紧张局面,最近发生的诺贝尔和平奖之争,再度表明双方的分歧之大。对于欧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对中国崛起后采取何种对外政策的担忧,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才可以解决。欧洲对中国的批评和指责之所以比较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公众和媒体往往忘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欧洲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国情迥异。因此很多欧洲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其他国家采取的政策与欧洲不同。过去我们非常重视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工作,但这已不能适应今天中欧关系发展的需要。增加与欧洲国家的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联系,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国内和国际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对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究竟应该和谁打交道或应该重视成员国还是欧盟超国家机构,是中国发展对欧关系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欧盟各国在华经贸利益不同,且相互间竞争激烈,但欧盟对华总的贸易政策大权掌握在欧盟委员会手里。仅此一例就足以看到与欧盟打交道的不易。另外,欧盟每采取一项重大外交决定,均需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这足以说明成员国在欧盟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欧盟也在极力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协调。而欧盟层面的协调又会对成员国的立场产生反作用。去年底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在推动欧盟采取“共同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迄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新成立的“欧洲对外行动署”(EEAS)对欧盟各国外交合作肯定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欧盟打交道时既要以成员国为主,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欧盟机构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随着中欧相互依赖的加深,高频度互动将日益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互动既意味着沟通合作,也提供了共同塑造的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积极把握好这一新特点,抓住机遇,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施加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