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探析——以滇东南为例

2010-12-22 02:48:40胡红霞王俊程赵发员
关键词:边境民族农民

胡红霞王俊程 赵发员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探析
——以滇东南为例

胡红霞1王俊程1赵发员2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促农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难点和着力点之所在。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而在边境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潜在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难点加大了促农增收的难度,需要加大扶持开发力度,狠抓招商引资,推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开发边境贸易和旅游业,构建促农增收产业支撑体系和发展劳务经济,才能全面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 边境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抓住新农村建设、国家支农惠农力度连年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人居环境、观念和素质、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是集边境、民族、山区、原战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更为复杂,矛盾更为突出,农民增收难度极大。

为深入了解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在促农增收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建议和要求,课题组深入滇东南边境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均能体会到基层政府和农民始终把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当调查员问及“新农村建设主体工程完成后,您家的收入渠道有何变化?”时,分布于滇东南民族地区的13个调研点的347个村民中56.5%的受访者认为“更多”,35.2%的人认为“无变化”,8.4%的人认为“减少”。绝大部分人对增收和发展充满信心。但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客观地看到,边境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挑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边境民族地区各项矛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也是统筹边境与内地发展、构建和谐边疆的重要举措。

一、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以滇东南地区为例

由于地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观念落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挑战,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和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尚存差距。此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农民增收带来的民生改善幅度比较有限。

1.地理自然条件制约传统农业促农增收的力度

虽然现代农业推广在提高农作物单产以及促农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95%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势崎岖,土层薄、肥力低,旱地多、水田少,高产、稳产农田少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这制约了当地依赖田地的粮农、养殖、食品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当地产业的竞争优势。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因之一。2008年8月,课题组对滇东南6县的13个延边跨境村寨进行了入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7份。为开展对比研究,课题组还选了2007年和2008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的13个非延边跨境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调研,一共收回有效问卷285份。当问及“您家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什么?(最多选三项)”时,卖粮食、卖牲口、经济作物、务工、做生意、其他这六个答案中,延边跨境村寨卖粮食、卖牲口的提及率远低于非延边跨境村寨,见表1。

表1显示,延边跨境地区农村的余粮户比例差不多只有非延边跨境村寨的1/3(10.4%:33%=1:3.17),这侧向说明滇东南延边跨境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土壤质量、粮食单产、耕种技术等方面至少有一个要素远低于非延边跨境地区。经了解,主要是前三个客观要素导致滇东南延边跨境地区有余粮户比例低下。另外,我们了解到滇东南延边跨境村寨的粮食种植和牲口家禽饲养至多处于自给自足状态,70%左右的家庭无余粮可卖。按正态分布规律,我们可大胆推断,还有一部分家庭粮食短缺。在无余粮可卖的情况下,靠饲养牲口盈利也基本不可能,这也决定了该区域的农民靠传统种植、养殖业持续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

2.建设滞后的基础设施制约涉农产业的经济效益

农村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的产量,还会影响涉农产业的经济效益。道路交通状况和电力影响现代农业的推广和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则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有密切关系。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村寨的进村道路和入户道路得以改善,但这一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陆以及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延边跨境村寨的机动车路还未修通。即便通路的地方,通行和运载能力弱,“晴通雨阻”的问题也很普遍。调研组在延边跨境进行入户调查时,在某些地方即便表示愿意给高出两倍的费用,当地司机还是不愿带课题组入村。在富宁县田蓬镇田蓬村委会老寨村小组,课题组惊奇地发现该村啤酒瓶的收购价只是2分钱一个,经了解,才知道这是由于运输成本太高所致。总之,恶劣的道路交通状况制约了商品进村和土特产进城,这不仅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还制约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表1 村寨类型*主要经济来源

滇东南边境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有限,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雨养农业的状况突出,边境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难以改变。尤其在一些水源缺乏的地方,仅能靠水窖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当前旱灾背景下,这些地方农作物的存活面临极大挑战。农田水利设施仍较大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滇东南边境地区,电力供不应求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尤其在枯水季节,边境县电网电力需求缺口仍然很大,而一部分边远、偏僻或者农户居住分散的农村至今还未完全通电,部分村寨即便通电也存在电压低、线损多、电价高等问题。课题调研组进行入户调查的村寨中,半数以上的村寨电价超过滇东南城区居民生活用电的平均价格,在尚未实施农网改造的村寨,电价甚至超过1元/度。高电价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对于用电量稍大的一些乡镇企业的影响就更为直接。电力设施建设的滞后和高电价与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电力的刚性需求形成了强大反差,同时也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

3.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制约传统农业的发展

受地理、自然条件以及对越自卫还击防御作战等因素的影响,滇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甚至落后数十年。落后的县域经济制约着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其价格。而恶劣的道路交通状况使得部分本可远销的农产品失去竞争优势,部分农民处于“盼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局面。例如红河州的金平和绿春两县盛产香蕉和菠萝,城市昂贵的水果在这些地区价格非常低廉,在滞销时农民只能将这些水果用于喂牲口。其原因除了运输难外,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致使本地销量有限有密切关系。又如文山州的富宁县田蓬镇和平村委会是本县的苹果基地,但由于离州府文山有200余公里,离省会昆明530公里,虽然富宁是云南的“东大门”,可运往两广,但在云桂铁路未开通之前,高昂的运费消减了种植户的效益。

由于农产品外销无竞争力,本地消费能力有限,滇东南边境地区农民选择大比例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非粮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低下。即使部分地区种植了诸如三七、烤烟、草果、八角等经济作物,但往往比较分散,加上生产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规模经济不突出,进一步使得与农作物相关的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提升少之又少,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之,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的许多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本地致富面临极大挑战。

4.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而在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产业和乡镇企业有限,农民增收面临缺乏产业支撑难题。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①王俊程、武友德、赵发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与解决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然而,在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由于政策执行边际效应递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于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滇东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这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上,还体现在经济基础、金融、物流运输、信息流等方面。以产业发展依赖较强的金融业为例,滇东南边境地区存在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金融机构网点少、涉农产业资金饥渴、效益差等问题。这短期内造成农民借钱难、产业发展难,长期则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拉大城乡差距。

5.地区潜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开发

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及部分特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开发。据对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的调查,村民们普遍认为本村有一至两项甚至更多可供开发的特色产业。而目前的开发要么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寄希望于未来,要么即便已经开发,但发展十分缓慢。边境旅游与红色旅游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如果得到有效开发,则既可以向外展示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然而,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目前相关资源的开发还处于缺失状态。

6.边境贸易发展缓慢,促农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从地理区位来看,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具有口岸贸易的优势,成熟的边境贸易既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农民增收。然而,滇东南边境的交通、口岸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边境口岸开放程度不够高,口岸贸易发展较为缓慢。另外,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严重缺乏商品化意识,再加上市场化组织程度不高,作为单个个体的农民经济往来交易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与边境贸易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了解,在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行为模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农民增收无门的现象普遍。

二、持续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对策

对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农民增收不徘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兴边富民的契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开发力度,构建促农增收产业支撑体系和发展劳务经济。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上文提及,滇东南边境地区恶劣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建设滞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深入人心的硬道理,只有大力加强诸如交通、水利、电力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条件,才能降低农民、农业的生产成本,打牢产业基础。具体而言,道路交通方面要达到建制村通柏油路、自然村通机动车道,保障道路的畅通和运载能力;水利方面要达到村村户户生产、生活用水有保障;电力方面要达到村村通电、同网同价的目标。边境民族地区只有走“筑巢引凤”之路,招商引资、发展优势产业才有可能。

基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的现实,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从长计议,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本着“自强加广泛求援”的思路,以革命老区、原战区、边疆民族地区事实为基点,广泛向上级政府、扶贫部门、军事部门、外交系统、各级民委、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请求支援。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尽力为这些地区争取、协调实力雄厚的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状况,为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创造条件。

在广泛求援的同时,边境民族地区应当自立自强。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价值,当地政府可率先发动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学生为主的义工,进而发动广大农民投身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发动新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民战争”。我们坚信,发动当地职工、农民、学生投工投劳,能大幅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成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狠抓招商引资,激活当地经济

基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既缺资金又缺技术、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我们建议地方政府狠抓招商引资,走“借鸡生蛋”之路,激活当地经济。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引进一笔资金,就能盘活存量;引进项目,则能整合一批资源,造就一个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就能极速提高生产效率,拯救一批企业甚至振兴一个行业;引进知名品牌,就能激活一批品牌、抢占一片市场;引进一种模式,就能构建一套机制、激活一批企业。”①包永辉、徐寿松:《政道:仇和十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为狠抓落实,可结合行业和地区特点制定具体目标,将招商引资任务下达给各职能部门。只有实现每乡、镇“引进一个项目,打造一家以上企业”,才能达到促农增收的目标。在起步时期,甚至可借鉴“全民”招商模式,成立专门的招商引资部门,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安排适当比例的领导干部离岗招商。在考核方面,可实施招商引资任务一票否决制。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目标任务的艰巨性以激活招商人员的潜能,又要考虑地区现实,避免大面积的惩罚,以挫伤大众的积极性。总之,对于诸如滇东南这类贫困地区,我们应当鼓励和树立“改变落后要靠自己,敢闯敢干”的探求精神。

3.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于边境地区大多地势崎岖、土壤贫瘠、山地多、水田少、单产低的现实,当地政府可采用宣传、动员、培训等方式,着手从选种、育苗、种养、加工等方面推广现代农业,以提高产量和效益。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为使现代农业推广落到实处,应从农民本身着手,只有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具体来讲,可从机制上将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任务下达给科技、农业、畜牧业、林业、商务等主管部门,着力培养懂技术、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保障培训和推广的效果,可引入竞争机制和农民评价机制,让农民定期对实施培训和农技推广的部门或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评价。主管部门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结合评价结果实施奖惩机制,以达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农技推广、培训部门和个人改进、提高。

4.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经济作物,开发特色产业

农民增收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市场竞争,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增收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收难的突出问题。②欧阳锋:《略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以农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多渠道促农增收的客观需要。基于滇东南边境地区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力度有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实,建议当地政府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展农民增收渠道。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证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扩大非农产业比重,建立以市场为中心、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媒介的农业经济产业体系,让农民在提高农产品价值中增加收入,稳步发展二、三产业,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单一化封闭经营的格局,进而实现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创收能力。

基于传统种植养业需要有大量的田地和滇东南边境地区人均田地少、传统种养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的现实,建议滇东南边境地区大面积推广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单产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比较适合于田地少的地区推广。具体而言,各地政府需要联合科技和农业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为导向,为农民提供经济作物的选种、育苗、种养、加工、销售等系统方案。

发展经济作物作为边境民族地区的首选致富渠道具有相对较多的成功经验,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课题组的入户调查结果说明经济作物是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当问及“您家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最多选填3项):”时,347个受访者中,提及率最高的是“经济作物”,为49.9%;选择“务工”的村民占36.3%,提及率居于第二。这说明在尊重民意、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经济作物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地方特产。农民致富最具前景和竞争力的莫过于地方特产。特产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建议鼓励支持农民更多地靠发展特色产业来致富。文山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三七”资源,并且具有技术和产业化优势。近年来,由于三七市场用量大,药商囤积,三七价格连连上扬,尤其步入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三七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从每公斤150元左右攀升至每公斤500元左右。建议有条件的边境地区大力发展三七产业。当然,政府还要与相关企业做好市场预测和规划,以免供求突变引起价格剧烈波动而让老百姓受损。越是在价格大涨后,越要注意做好规划,以防止广大企业或农民大规模扩大栽种面积,致使短期供过于求,带来风险。

5.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

除上述的招商引资外,当地政府还应当以新农村建设和兴边富民行动为契机,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对于乡镇企业必须要有“有条件要发展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的决心和气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带动相关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改制、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但长期来看,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要比国有企业高得多。乡镇企业在劳动力价格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政府应在立足本地实际,挖掘潜力,发挥特色优势,将具有地区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通过政策倾斜、税收优惠、资金注入等方式扶持起来,发挥边境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反哺农业、促民增收、缩小城小差距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格局,带动农民致富,最终实现农民、财政、企业三赢的局面。

6.发展边境贸易,激活农村市场

发展边境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利民、富边、睦邻、安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边境贸易对于边境地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激活农村市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边境贸易对加强中外双方边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友谊,促进边境稳定、和谐、繁荣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边境县的优势在于与外邦接壤,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均有自己独特的资源、文化、工艺和技术,各具特色的商品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会增值。

滇东南与越南接壤,有麻栗坡的天保、河口县的河口、金平县金水河3个一类口岸,田篷、都龙2个二类口岸,21个省级通道,27个边民互市点,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强与越南通商,互通有无,在遵循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带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边民增收。当然,发展边境贸易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出发,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坚持严格试点,循序渐进,在不断探索中前行。为建立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关系,两国的外交、商务等部门应着眼长远,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并签订相关协议,按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开展双边贸易。

7.开发边境旅游,繁荣农村经济

靠近旅游区的村庄一般都比较富裕,而且村民思想意识较为进步。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会间接带动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村民的思想意识也会受到游客潜移默化的影响。①胡红霞:《西部贫困村落新农村建设及其后续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开发边境旅游业是促进边民增收、间接教育边民的良好途径。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具有沿边跨境、战区背景、民族特色等几大卖点。如文山州富宁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滇黔桂边区游击队根据地”中心,麻栗坡是对越自卫反击和防御作战的最前沿,建有老山作战纪念馆。发展边境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认为,边境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必须立足地区实际,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强化品牌,紧紧抓住边境、战区背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特色这几个重要题材从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方面做文章。此外,要注意到,孤立的乡村旅游点吸引力小,如果一个景点方圆100公里内没有吸引力相当或超越该点的景区或休闲场所,除交通要道外的孤立的景点市场会极为有限。因此,我们还建议滇东南边境县联合开发旅游业,以形成线甚至面的优势,增强吸引力进而扩大市场。再有,政府可鼓励和扶持有民俗特色或绿色食品丰富且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庄开发农家乐。这种忙时务农、闲时经营的半农半商模式能降低农户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很适合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

8.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做强、做大劳务经济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基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和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稀缺的现实,鼓励农村富余劳力向发达地区合理转移,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短期解决一部分村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局面,还可以使农民实现转移培训进而提高谋生能力。

由于滇东南边境民族地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教育资源不足,相较内陆或发达地区村民,无论是在观念、外出务工意愿、外出务工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在技术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加之输出和输入地的职能部门在引导和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时,在培训、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农村富余劳力在转移过程中未能做到合理、有序,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活脏、辛苦、价廉的工作。此外,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受歧视等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①胡红霞:《试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力转移与人才回流》,《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为此,需要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能部门合作,做好宏观规划,从加强宣传、组织、培训、管理、成立农民工工会、立法乃至司法援助等多方切入,齐抓共管,狠抓落实,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做到“鼓励务工增收”与“留人保农”两不误,最终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双赢。

三、结语

促农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难点和着力点之所在,其任务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边境民族地区“三农”问题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长期交织积淀、循环累积的结果。破解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困局,必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特殊性。

综上,为持续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当地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打牢产业基础;动员全社会招商引资,激活地区经济;推广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对于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村寨和地区,应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将其合理有序地向发达地区城市转移,促使农村人力资源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增值。总之,只有多措并举,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完善,才能构建切合地区实际的促农增收长效机制,才能持续推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creasing the Farmers’Income in Border Ethnic Regions

HU Hongxia,WANG Juncheng,ZHAO Fayuan

Urging peasant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s the key to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three rural"issues.Farmers’income increasing must have industry support.But in border ethnic regions,the weak industrial base,not fully exploited and effectively developed potential resources and undeveloped township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the farmers’income.We need to intensify our effort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put great importance in investment promotion,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 speciality industries,develop border trade and tourism,build industry support systems and develop services economy.Only through these ways can the farmers’income.be completely improved.

increase the farmers’income,border ethnic regions,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本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以滇东南地区为例》(09XMZ004)的阶段成果之一。

胡红霞(1977-),女,江西婺源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公共政策研究;王俊程(1979-),男,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三农”问题研究;赵发员(1988-),男,云南富源人,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应用经济研究。

F325

A

1008-7672(2010)05-0085-08

肖舟)

猜你喜欢
边境民族农民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08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我们的民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