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双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0-12-21 05:19李明中介晓磊
河南教育·高教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专业

李明中 介晓磊

平台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所学校的发展平台既是该校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深厚积淀,更是学校今后发展的新起点,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郑州牧专”)是一所具有53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职高专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办学形势和任务,全校师生知难而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促进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淀了厚重的办学精髓和底蕴,包括发展理念、文化精神、价值追求、办学道路、核心能力、办学特色、牧专品牌等,成为今天学校发展赖以支撑的文化平台。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郑州牧专审时度势、乘势扬优,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调动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吸收有关高职高专院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参与,组建了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郑州牧专合作发展联盟、河南牧业高职教育集团等系、校、省三级合作发展组织,构筑了以学校为主体,校企、校政、校研、校校、企企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组织平台。“文化”和“组织”双平台的形成和建设是郑州牧专承前启后、实施“高平台起步、高水平发展、高境界追求”战略、实现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双平台”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平台的内涵及其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1.依据“立足省情办学校,围绕行业办专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立足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农民致富”的办学宗旨。多年来,学校共为农牧业生产、加工、经营等一线岗位培养、输送各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3万余名,开展技术下乡服务千余次,直接受益农民数以万户,为河南实现由农业大省转为农业强省、由“国家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作出了积极贡献。

2.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设置新专业,追踪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细分、组合、升级改造老专业,走出了一条“建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促进就业”“产学研紧密结合、校企生良性互动”的办学道路。学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由12个专业类群45个专业类别集合而成的专业集群效应逐步产生;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范围大大增强和拓展,基本满足畜牧、饲料、兽药、食品加工、生物制剂、物流等类型的企业对人才及技术的需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连年都在90%以上,学校办学呈现“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3.练就了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教会做、影响广泛、行业知名”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730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507名,教授31名、副教授167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63名;7人分别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模范教师、国家优秀教师及河南省优秀专家;13人分别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或厅级“555”人才;7人分别获河南省杰出青年创新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校新世纪创新人才工程等基金项目资助。学校创新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下企业实岗锻炼,“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比例在80%以上,建设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整体规模、结构、素质、水平不断优化。学校不仅造就了一批以阴天榜教授为代表的国内高教界知名专家,还有20余名专业教师作为省级科技下乡专家团成员常年活跃在农村养殖农户或生产企业第一线,深得农民和企业的信赖及追捧,成为我省养殖、饲料、兽医药及食品行业众口皆碑、影响广泛的技术服务和推广专家。2009年学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4.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改领先、校产知名、学生管用”的牧专品牌。学校坚持走“研究先行,改革推动,以我为主,实践为本”的教改路线,以研究为先导,积极推动教改实践,形成了长达20年的良好传统,畜牧、养禽等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在国内首开先河,效果显著。学校先后5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学校本着“建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推动就业”的办学思路,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河南海润实业总公司(海润集团),积极吸收、转化技术研发成果,紧紧瞄准市场走势,全力服务养殖基地和农户,连续多年取得显著的经营业绩,连续6年年产值保持在2亿元以上,在全国高校校办产业中排名第35位,在河南省高校校办产业中排名第1位。依靠先进的教改理念和改革成果、坚实的校办企业和联盟企业作基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围绕“精技术、善管理、懂经营、能创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很好地体现和保证学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郑州牧专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就管用‘进城能就业,回乡能致富”一时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传颂的佳话。

(二)组织平台的内涵及其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2007年和2009年,学校在充实完善“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联合全省涉农高职高专院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先后成立了郑州牧专合作发展联盟和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力求通过大平台促进大合作、实现大发展。三级合作组织形成“矩阵连接、网状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多元、动态发展”的组织架构,构筑了校企、校政、校研、校校、企企等多维度合作渠道,建立了“项目带动、共建共享、全程参与、标准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实施了统一的合作规范和工作质量标准,开发了校企共建示范实习基地、企企联办“订单班”、校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14种合作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建立了校企双方人才供求直接反应机制,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08年,校企结合共同对全校45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逐一进行修订,而且企业跟踪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牧业企业的要求,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在第一时间实现了沟通。

2.校企共建31个标准统一、相对固定、多专业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用制度改变了以往“订单”培养中“订单不准、培养不力”的敷衍状况,强化了过程管理和针对性,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首届“华兰班”“众品班”学生经过在企业实习已全部被企业留下对口就业。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成员企业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

3.解决了专业教师缺乏稳定实践锻炼场所及渠道问题,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食品系教师以思念、众品等企业为蓝本,参与冷藏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题库的开发,目前已有1套题库和3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导手册出版并被应用,促进了学生学历教育与职业资质培训教育“双证书”的深度耦合。

4.促进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催生了一批“国字号”成果。学校现有的2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都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的成果。

5.校企共建经营性研发中心和会计实账工作室。上海双剑食品公司与学校共建食品研发中心,教师直接参与科学研究、产品开发、配方设计等,变被动消耗性实验实习为主动生产性实验实训,该中心新近研发的乳品凝固剂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河南百业会计公司在校内建实账工作室,由师生直接参与其代理的26家企业账目的相关工作,校、企、生三方受益。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