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结构、关联与发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2010-12-21 01:59耿献辉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国民经济科学研究

耿献辉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结构、关联与发展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耿献辉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根据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产出占国民经济全部门总产出的0.234%。与科学研究事业紧密关联的产业是第二产业,科学研究事业为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与市场空间。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相对大于感应度系数,政府投入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主要诱因,需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等措施主动发展科学研究事业。

科学研究事业;结构与关联;投入产出表

1 引言

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贡献的产业来说,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产业进行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剖析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产业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甚至是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对于正确把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其演进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分析的有效工具,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由列昂惕夫(Leontief)[1-2]提出的一类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目前,投入产出技术已经成功地运用到教育、能源、环境和水资源分析等诸多领域[3-5]。李冠霖[6]对我国第三产业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这是国内较早地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应用分析的研究。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产出总量,剖析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结构并分析其产业关联状况,从而了解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产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在实证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政策含义的相应结论,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及其战略选择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与参考。

2 方法与数据

2.1 主要关联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记为aij(i,j=1,2,…,n)。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是用第j部门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除以第j部门的总投入Xj,公式表示为:

其中xij为第j部门生产中直接消耗第i部门产品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ij<1之间,aij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i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ij=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是反映各产业部门的总需求(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有多少是各产业的原材料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越带有生产资料型产业的性质;中间投入率是反映各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所有原材料、能源等货物和各种服务的价值占该产业部门总产出的比重,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值率就越低。

(3)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指某个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

2.2 数据来源:投入产出表

以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模板,在调整合并基础上编制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表,该表将科学研究事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剥离,将剩余的三次产业各行业合并,构成只有科学研究事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3 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总量测度及投入结构分析

3.1 总量测度

根据1997、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这两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出分别是277.62632亿元和733.7544亿元,5年间其产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见表1)。

表1 科学研究事业产出表

1997年和2002年国民经济全部门总产出分别为199844.2亿元和313430.5亿元,科学研究事业产出相对比重分别为0.139%和0.234%。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事业产出的绝对值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其在国民经济中总产出中的相对比重快速提升,说明科学研究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3.2 投入结构分析

根据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科学研究事业在这5年跨度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见表2)。

2002年科学研究事业各项最初投入中,劳动者报酬占科学研究事业增加值的69.7%,营业盈余占科学研究事业增加值的24.1%,固定资产折旧占4.7%,生产税净额占1.5%,可见,劳动者报酬占科学研究事业增加值的份额最大;生产税净额所占的份额最少。因此,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利税能力及税收贡献较弱,但其知识与脑力劳动密集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固定资产折旧所占增加值的比例不是很高,表明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物质投入与技术装备水平较为低下。

表2 1997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

从1997—2005年的时间跨度来讲,在科学研究事业的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所占比例及其在增加值中所在地位较为稳定,没有较大变化,劳动者报酬一直占有最大比例,生产税净额所占比重最小;期间变动最为剧烈的是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对增加值的贡献在1997年将近14%,2002年下降到不足5%,而营业盈余的贡献从5%上升到24%,显现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营业盈余增加的趋势。

4 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关联分析

4.1 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

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3)。

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每生产1万元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家用器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分别为642元、393元、302元、261元、252元、231元、211元、208元、187元和174元,这十大产业是科学研究事业中间投入的最大来源产业。可见,科学研究事业生产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最高,此外,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对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投入也较大。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事业与电子通信设备职业的密切关联程度,需要这些高新设备制造行业为其提供用来做科学研究实验设备与物质装备,与此同时也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下游市场。

在2002年122个部门中,科学研究事业对科学研究事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高,其次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事业、以及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能源开采与日化制造等产业等也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直接消耗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特征较为明显,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中间投入产品(见表4)。

根据笔者编制成的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5)。

表3 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

表4 2002年其他产业对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

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每生产1万元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科学研究事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品的产值分别为154元、38元、3690元、1460元,各占该产业直接消耗总量的2.9%、0.7%、 69.1%、27.3%。可见,科学研究事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对科学研究事业自身和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低。

表5 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与第一、第二、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

4.2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根据1997年和2002年中国产业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见表6、表7)。

表6 1997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表

表7 1997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投入率表

1997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比较稳定,保持在22%到25%左右,说明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品作为消费资料的特点要比作为生产资料的特点更加明显一些。与此同时,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投入率呈现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53%,但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投入率仍然在50%以上,其产业特性是产业带动能力较强,但附加值相对较低。

钱纳里[7]等经济学家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确定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产业群分为四类: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即中间需求率大而中间投入率小的产业;中间产品型产业,即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大的产业;最终需求型产业,即中间需求率小,中间投入率大的产业;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即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小的产业。近年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间需求率在25%以下,中间投入率在50%以上,由此可以认定,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总体上属于中间投入率大和中间需求率小的最终需求型产业。

4.3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根据制成的2002年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中国2002年科学研究事业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见表8)。

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为2.8886,意味着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产品,将会推动国民经济增加2.8886万元增加值的总产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影响力仅次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表明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从影响力系数来看,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903,非常接近于1,这意味着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相当。

根据制成的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科学研究事业与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见表9)。

表8 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表

表9 2002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与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表

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感应度为1.0204,意味着国民经济各产业都增加1万元增加值时,会拉动科学研究事业增加1.0204万元增加值。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科学研究事业的感应度最小。说明科学研究事业受到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相对较弱。从感应度系数来看,科学研究事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3499,远低于1,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与影响力系数相比较,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明显大于感应度系数,表明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远高于经济发展后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拉动作用,其政策含义是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科学研究事业的战略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5 基本结论与发展战略

5.1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1)科学研究事业对第二产业特别是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程度很高。科学研究事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比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科学研究事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都高,具体来讲,科学研究事业尤其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消耗最为明显。因此,发展科学研究事业,有利于带动高新技术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2)科学研究事业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知识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最初投入结构中,劳动者报酬约占其增加值的70%,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的知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比较明显。1997—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产出的绝对值以及其在全部门总产出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通过关联分析,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接近于1,远高于其感应度系数,由此可以断定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主动发展科学研究事产业,而不是被动接受其他产业对于科学研究事业的推动或者带动。

(3)科学研究事业是最终需求型产业。1997年和2002年,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保持在25%以下,而其中间投入率一直在50%以上,可以认定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从产业特征来看,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

5.2 加快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产出的绝对值和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反过来,更需要采取措施主动来发展科学研究事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政府消费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诱发因素,故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投入力度来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

(2)以产学研为纽带,连接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与这些产业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可以面向经济主战场,从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与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企业互补合作,形成高新技术产学研联盟,提高科学研究事业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

(3)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升科学研究硬件设施水平。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固定资产折旧对增加值的贡献在2002年不足5%,针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固定资产折旧在增加值中比例较低的状况,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我国科学研究硬件设施水平,把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学研究事业蓬勃发展。

[1]Leontief W.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6,(3):105-125.

[2]Leontief W.Input-output econom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杨翠红.中国城乡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占用产出分析[D].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9.

[4]许宪春,李善同.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5]齐舒畅.投入产出表的作用[J].中国统计,2007,(10):21-25.

[6]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7]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Structure,Relation and Development——Demonstration Analysis of the Input-Output Table

Geng Xian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ccording to input-output table,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s amount 0.234 percent of the total outputs.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closest linked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Scientific research provides large market space for electro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bigger than its coefficient of induction.Government consum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ucement,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industry actively,such as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scientific research;structure and relation;input-output table

2009-07-24

耿献辉(1978-),男,河北保定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投入产出应用研究。

F062.9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国民经济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纺织科学研究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