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局限性与新闻语言运用的特点

2010-12-20 08:55靳晓红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

靳晓红

摘要: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这就形成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新闻语言的运用要求真实具体,使用时要注意降低语言上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语言局限性 新闻语言 文学语言

语言是对自然界和人类诸种现象的表达和诠释,同时也是概括和分类。语言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区间,或者说是一个集合。除了占比例很小的专有名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毫无例外;除此之外,每一个语言片段(包括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诸元素的集合,所以带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从而造成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比如说,“心疼”疼了几度?“大声”是多少分贝?“热爱”爱得有多热?“深情”又深到何处?再比如,“他微笑着递给我一个苹果。”“他”的“微笑”,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微笑,有什么特点?他递苹果又是采用什么样的姿势?“苹果”也是有弹性的,或大或小,或青或红,或者新鲜,或者已经开始腐烂,那么“他”递给“我”的又是怎么样一个?所以这些貌似清晰的语言,其实是很模糊的,但并不会影响到人们的言语交际,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又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创造语言所描述的那个过程的。或者你说,我仍然借助于语言,多加上些形容词来明确“苹果”的定义,于是“苹果”被定义成“又大又红又圆又鲜的苹果”。这样,固然把苹果的外延缩小了,但“红”、“大”、“圆”、“鲜”本身也都是些模糊的概念。所以,你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对事物质量的规定性的所有特征全部描写出来,语言在此只能是模糊的。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说明语言对情感世界微妙流动过程的无可奈何,真正能够表达事物全部内涵的只能是事物本身,也只有心理过程才最真切地体现了情感过程。好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而更多的是读者积极参与其中的过程,“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样模糊的语言反而可以成就文学作品。可是就新闻作品而言,语言的运用不仅仅关乎所陈述的事实清不清楚的问题,而且还决定着是否客观与是否真实的问题。模糊的语言一方面可能不利于受众对事实的原貌的还原,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完全不真实的印象的产生,这些都是新闻报道语言应当避免的。

就新闻编辑而言,除了要了解语言的一般特征外,还应了解新闻报道对语言的特殊要求。因为新闻报道旨在传播真实而具体可信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者借助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告诉受众世界发生了什么,即事实的原貌是怎样的。换言之,新闻报道的作者應做到在受众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还原事实的原貌,让受众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事的感觉,让受众通过新闻作品的语言来重构事实原貌时非常具体。因此与文学作品相比,新闻语言的运用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为求得新闻作品的真实具体,要注意降低语言上的不确定性。

所有的词语,都是物质本身的“概念化”。传播学家施拉姆指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1)“所有的词都采用了抽象的方法,亦即省略了细节,但不同的词的抽象程度是不一样的,抽象程度越高的词与现实事物的联系越不直接。”(2)

新闻事实是具体真实的,而语言是抽象概括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语言表现新闻事实时,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形象化。

第一,新闻语言运用隐喻手法进行定义,使不断更新的社会现象变得形象可感。“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其字源意为“超越”、“传送”,它的基本涵义是“把一个对象的某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更好地理解第一个对象”。运用隐喻手法可以扩展语言群体的词汇,更关键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种思维,让我们在就有知识体系下,去把握不断更新的社会现象。

如《“砒霜门”再掀饮料安全疑云 能喝白开水就喝白开水》:据报道,今年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向消费者发布了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3种饮料总砷含量超标的消费警示,称包括农夫山泉30%混合果蔬、农夫山泉水溶C100西柚汁饮料、统一蜜桃多汁等品牌饮料在内的9种食品总砷或二氧化硫超标。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故而这一事件被部分媒体描述为“砒霜门”……(新华网——2009年12月5日)

这则新闻中本来是说两款畅销的饮料中砷含量超标,可为什么说是“砒霜门”,作者用“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故而这一事件被部分媒体描述为‘砒霜门”给出定义。还有网络里炒得沸沸扬扬的克林顿的“拉链门”、黄健翔的“解说门”、陈冠希的“艳照门”等等,进而被网络文化统称为“门事件”。受众将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的事件,取名为“××门”,往往该类事件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炒作性。这里依赖的是受众思维里旧有的“水门”事件的感念,形成新闻媒体的一种语言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应避免模糊性词语的使用。语言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性概念的词汇用于新闻报道,就会出现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的偏离。例如:表示时间的名词不用具体的日期,而选用“近日”、“最近一段时间”等等;表示数字的时候用概数的数词几、若干、百把、七十以上;大量使用副词有些、常常、几乎、十分和形容词美丽、矫健、豪爽、专注等等。

如《私车、出租车送子上下学也要遏制》这条消息,读完全文,我们不清楚,禁止用公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工作会具体在哪一天、哪一时刻召开,因为导语中仅用极具模糊性的“近日”一词标志时间,而背景材料中又没有交待。在背景材料中,模糊性词语更是层出不穷:“目前”、“较好”、“一些”……我们不知道从哪一时刻起,“我市禁用公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工作取得较好效果”;“较好”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一些”究竟是多少……(3)

就新闻事实而言,它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物、存在的状态等等都是确定不移、毫不含糊的。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在新闻写作中尽量摒弃模糊性词语。

第三,新闻语言的运用应尽量使用口语化形式。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有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要。因此新闻作品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

比如诗人臧克家去世时,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播出的消息: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题为《有的人》的诗在中国诗坛无人不晓,而它的作者、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于昨天(5日)晚上8点30分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9岁。

臧克家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则消息语言描述非常少,是为说而写的,体现了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还有一种口语化新闻形式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说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表达方式,主持人在镜头前的播报就如同和观众在私底下说话一样,交流感极强。如央视二台的欧阳夏丹、凤凰卫视的主播吴小莉及《凤凰早班车》的陈鲁豫在主持节目时始终保持着自己亲切友好的笑容,用口语化的语言来播报,形成了主持人个性化的定位,赢得了受众。

第四,新闻语言的运用应具体形象。新闻作品写作要真实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才会高。有人认为,把新闻事实写得具体生动就是要堆砌华丽的辞藻,就是要用大量的形容词,写作手法更要有固定的格式化。如写领导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如果只是刻意追求文字的雕琢,忽视内容的丰富性,这样的新闻作品怎么能吸引读者听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注 释:

(1)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社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2)吴飞:《新闻文本结构与意义生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9(10)。

(3)王冬梅:《从语言学视角看新闻真实》,《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9)。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
让文学语言 鲜活灵动起来
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文学语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陈学广《文学语言张力论》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台湾当代小说语言流变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