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伟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I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越来越让人担忧。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自信心;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从各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来论述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63-03
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应具备一流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而体育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的论述。
1、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的定义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利希(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心理善。当事者在那种善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心理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以上的各种观点说明,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统一,不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作定义被广泛承认和引用。
1.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有价值”的感觉;(2)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4)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6)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10)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11)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条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较为全面并被广泛采用。
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制定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衡量标准的制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4)以评促发展的原则;(5)灵活应用的原则;(6)个性性原则。还要注意到:(1)坚持心理健康的相对性;(2)审慎使用心理测量的结果:(3)全面、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4)关注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5)注意区分心理健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6)注意区分应激性心理问题与人格特质性心理问题;(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
2.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困难,由于中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方
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入学后在独立生活、独立学习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家庭,饮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进入大学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须依靠自己,因而许多地方不能适应,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不安:学习方面,中学时代常依靠教师的安排与督促,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直接管理减少,而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与支配学习时间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困难不能独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强,不良情绪随之而生,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障碍。
2.2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争取第一的压力,发挥特长的压力,这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地紧张度过,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绝路,而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以缓解心中的郁闷。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大学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监工的角色,而是引导者的角色,正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2.3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恋爱了。由于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追求完美的爱情,这中间不免出现一些感情上的问题,这样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对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
2.4个性缺陷与性格障碍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的家庭,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经常出现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5就业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2006年共有400多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很多的大学生都是背负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学里求学,然后在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一个好的城市。但是就业形式的现实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产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重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3.1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还能使学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2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识学习活动提供有效保证。另外,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学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3.3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竞争,并争取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活动,体育竞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体育是一项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要密切配合,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
4、小结
正如联合国《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提出:“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讨论心理健康时一定要注意生理健康因为它们是健康的两个方面独立开来讨论健康是不科学的,另外在制定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只有作一名健康的大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才华的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国家振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