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
(1.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政府支出一直都被认为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是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学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一直都存在争议。国外研究方面,Bailey(1974)最早通过构造有效消费函数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挤入效应。此后,Kormendi(1983)和Aschauer(1985)利用一个长期收入决定模型对美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Ahmed(1986)在跨期替代模型中发现英国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居民消费。Tsung-wu Ho(2001)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OECD24个工业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单一国家中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但在对多数国家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时却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与此相反,Karras(1994)运用3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Shclarek(2004)分别考察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数据,发现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但没有证据支持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国内研究方面,财政部办公厅课题组(2001)、胡书东(2002)、李广众(2005)等研究证实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谢建国、陈漓高(2002)和黄赜琳(2005)分别利用跨期替代模型和RBC模型证实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石柱鲜等(2005)按照经济性质和功能性质细化财政支出,发现不同的支出项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各异。官永彬、张应良(2008)的研究显示,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二元结构”特征。李树培、魏下海(2009)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
上述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政府公共支出理论,但是面对与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迥然相异的我国经济来说,鲜有学者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框架内,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探讨政府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这就难免要受到“卢卡斯批判”的质疑。①我们知道,内需不足是宏观问题,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根植于居民的微观消费行为。此外,多数学者从经济性质或功能性质考察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鲜有结合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方向,考虑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也并非所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变动都与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相关关系。再者,人们大多利用固定参数的计量经济模型作实证分析,鲜有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间,从经典OLS估计中并不能得出稳健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最优消费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政府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
现代消费理论都是以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西方社会为背景展开分析,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我国而言,直接套用西方消费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居民消费问题,难以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去认识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而更透彻地理解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生产投资,集中资源搞建设,GDP中留给居民的份额很少,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2%,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9%和6%。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增速远低于GDP增速。此外,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步解体,配套社会保障改革的滞后,使居民直接面临住房、教育、医疗以及卫生等大额刚性支出急剧上升的环境。②同时,市场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制度不确定性,私人消费信贷市场的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都弱化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最终导致我国居民现期不敢消费,为应付未来大额刚性支出而进行储蓄。如图1所示,纵轴表示货币支出,横轴表示时期,实线表示可支配收入,虚线表示消费,T 1和T 2是两个不确性时期,M 1和M2是两个大额刚性支出。
实际上,一个与不确定性风险相匹配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才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关键。因此,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人力资本价值为归宿的政府民生支出引入最优消费函数,构建我国居民最优消费理论框架。
考虑一个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厌恶效用函数(CRRA)u,为便于分析,设[0,T]为一个消费周期,这样消费者最优问题可以表示为:
图1 我国居民消费模式
约束条件 :﹒w=y+rw-c
横截性条件:w(0)=0,w(T)=F
其中:c表示消费,θ表示不变替代弹性,e-ρt为折现因子,ρ表示效用折现率,w表示财富,y表示可支配收入,F表示大额刚性支出,r表示利率。
建立汉密尔顿方程:
将(2)式代入(1)式有:
由(4)式可得:
将(5)式代入(2)式有:
将(5)式代入(3)式有:
将(8)式代入(6)式得到消费者消费函数为:
政府民生支出GCS对居民大额刚性支出F具有替代效应即F=αβGCS,将其代入(9)式得到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函数表达式:
根据(10)式,由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性质可知 α1>0,α2>0,这说明了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挤入效应。至于不同时期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有多大?关键还要看不同时期α1数值的大小。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在经济政策变化和各种各样外界随机因素冲击影响下,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通常用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刻画出经济结构变化对我们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因此,本文采取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可变参数动态回归模型来分析改革开放后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影响。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如居民消费预期、经济危机等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是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来估计。
表1 变量定义表
本文选择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空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的比值表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的比值表示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全国居民消费需求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之和。民生支出变量均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978年=100)来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1985年以前的农村CPI指数官方未予公布,本文用城市CPI指数(1978年=100)代替,1985年及其之后的农村CPI指数是将当年官方公布的指数(1985年=100)乘以1.342得到,这种指标构造方法来自Gale Johnson(2002)。为消除回归中的异方差问题,提高模型精度,对所有数据取对数。1986年、1987年、1988年的总CPI指数由《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得到,其余年份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图2 政府民生支出与全国居民消费需求散点图
表2 Chow突变点检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从我国政府民生支出与全国居民消费需求取对数值后的散点图(见图2)可见,两者关系之斜率在1994年前后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突变。
以1994年为突变点进行模型的Chow突变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模型结构不稳定,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都逐渐发生了改变,政府政策导向和经济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使固定参数模型已很难解释我国经济问题了。而状态空间模型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可以很好地克服变量之间由于结构变化而不能准确估计的问题。
在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民生支出对全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水平的动态估计过程中,通过在可变系数服从不同分布⑤情况下得出的回归模型的检验与诊断指标的优劣的比较,状态方程中可变系数最终采用服从随机游走分布的形式。表3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一次差分处理后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变量。
通过递归迭代得出的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所示,括号中数值为Z统计值。
表3 变量单位根检验
图3 政府民生支出对全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变化(弹性系数)
图3显示,改革开放后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下降的倒V字形过程。尤其是1996-2008年期间弹性系数从1995年的1.174一路下滑到2008年的0.72,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一方
“哎哟,我们区又走了一个。北京好哇……北京好哇……你以前那个同学,那个谁,李之恒,也去了北京,有出息啊。”
面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的局面,居民面对多年商品消费配额的取消,高涨的消费意愿得以释放;另一方面,政府只是在保持原有社会福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体制的增量改革,居民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福利的同时,又没有消费后顾之忧,最终导致居民消费在政府民生支出的催化下一路高歌猛进。但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政府相继推行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多项改革措施,使民生领域中出现“国退民进”现象。传统福利制度的解体不仅强化了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也降低了居民当期消费的意愿。因此,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陡然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模型残差的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平稳,则是一个可信估计,反之则有可能是“伪回归”。表4检验结果表明,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为平稳序列,估计结果是有效的。
表4 残差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AIC准则)
消费意愿和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政府民生支出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能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毫无疑问,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入效应。但是,对政府影响居民消费而言,哪种形式的民生支出的挤入效应更大呢?因此,我们有必要比较投资性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投资性民生支出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估计结果为:
图4 投资性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弹性影响系数变化轨迹
图5 投资性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弹性影响系数变化轨迹
投资性民生支出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估计结果为:
表5 变量协整检验
表5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是可信有效的。比较图4和图5可以发现:第一,1980年后投资性民生支出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都大于转移性民生支出。尤其是1985年后农村投资性和转移性民生支出的平均消费弹性分别为0.42和0.03,城镇投资性和转移性民生支出的平均消费弹性分别为0.62和0.08,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在财政支出统计指标上,投资性民生支出规模比转移性民生支出规模大。投资性民生支出不仅涉及民生领域,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产业领域,因此其总量规模投入就比较大。其次,在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力度上,投资性民生支出比转移性民生支出大。前者从消费意愿和可支配收入两方面影响居民需求,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居民的持久收入能力,而且还可以替代居民在教育、医疗以及卫生等方面的大额刚性支出,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后者只侧重于通过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需求,暂时增加居民收入,避免居民陷入生存危机。再次,在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上,投资性民生支出比转移性民生支出大。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对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进行分解,人力资本因素占到工资基尼系数增加的44.36%(陈玉宇、王志刚,2005)。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性民生支出决定了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反映到要素市场就是劳动要素的议价能力和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体现,需求直接主导居民消费能力的高低。
第二,1994年后投资性与转移性民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都远大于其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对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在城镇与农村的民生支出规模不均等。不论是在教育、卫生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性民生支出,还是在社会保障和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转移性民生支出,都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一度处在边缘化状态;其次,与农村人口规模相比,政府在农村的民生支出规模比较小。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预期的橄榄形⑥收入分配结构,处在收入底层的居民相对集中在农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占我国人口比例的一个很大基数。这对于结构不合理的政府民生支出,自然就是“杯水车薪”,难以启动这部分居民消费。因此,民生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自然就会比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
通过对政府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动态研究,最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最直接的挤入效应。
2.投资性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要远大于转移性民生支出。
3.政府民生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村民生问题已成为民生领域的“凹地”。
结合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政府应从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意愿两个方面启动居民消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尤其是增加投资性民生支出的比重。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农村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民是我国社会消费的主体,要合理发挥政府支出对消费的挤入效应,自然就要解决面向农村的民生支出不足问题。
第二,建立长效民生支出体制。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集中资源搞建设,压缩消费,以至于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按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及国际经验,在市场经济发展至较高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将转向教育、卫生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这就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长远的稳定制度,通过稳定的、法定的财政预算制度建立起民生支出的长效机制。
第三,提高民生支出的效率。一方面,政府要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将更多的财政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领域。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民生领域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加大民生审计力度,让公众享有公共资源配置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确保民生支出真正惠及百姓。
注释:
①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对将来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仅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预期改变现在的行为。
②所谓大额刚性支出就是指对居民生活具有“必需品”性质的支出,并且这种支出的数额较大,远远大于大多数居民当期的收入。
③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民众的生计、生活”。
④社会保障支出中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退休支出。1996年以前不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开支的离休支出。
⑤状态空间模型中可变系数有AR(1)系数、随机游走系数、带有飘移的随机游走系数等三种情况。
⑥也称纺锤形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模式,即一个社会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应是中产阶级居主导、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处于两极并占人口比重比较小的状态。
[1]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2]尉高师,雷明国.求解中国消费之谜:熊彼特可能是对的[J].管理世界,2003,(3):17-22.
[3]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23-132.
[4]李树培,魏下海.我国财政支出对民间需求影响的动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09,(6):3-10.
[5]官永彬,张应良.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15-25.
[6]Aschauer D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17-127.
[7]Bailey,Martin.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M].New York:McGraw-Hill,1997,187.
[8]Kormendi R C.Government debts,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994-1010.
[9]Tsung-Wu Ho.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10):95-108.
[10]Karras,G.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Some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4,(23):9-22.
[11]Christoph A Schaltegger.Growth eff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the state and local level:Evidence from a sample of rich governm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2004,(8):26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