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概念的缘起、演进与未来走向

2010-12-09 00:02陈玉忠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强国金牌竞技

陈玉忠

●百家论坛Free Forum

体育强国概念的缘起、演进与未来走向

陈玉忠

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是否是体育强国和如何实现体育强国引起了体育界内外的广泛讨论。认为我国对体育强国的理解历经了以奥运竞技为主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以及综合多维体育强国概念等演进历程。并提出我国体育强国内涵将体现出:注重科学发展观念;普及基础上的体育强国;和谐发展的体育强国;既重视金牌又超越金牌;参照体育强国的国际标准和建设经验等未来发展走向。梳理和探讨体育强国概念变迁对于更好地把握体育强国内涵,实现新起点和高度上体育事业发展新辉煌目标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体育强国;内涵;缘起;演进;走向

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首次登上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取得奥运竞技历史性突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当代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并发出了“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接下来,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是体育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是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我国是不是“体育强国”,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体育强国和我国怎样才能实现体育强国在体育内外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众多学者见仁见智,目前尚无明确的探讨结论,而争论与分歧的焦点便是对体育强国概念和标准的不同理解[1]。本文的着眼点是,体育强国是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环境差异,尤其是在当前,用发展的、客观全面和国际视野的眼光来探讨体育强国,将对我们更好的把握体育强国的内涵和更好的建设体育强国有积极意义。

1 我国“体育强国”概念缘起的背景

1.1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发展中心的转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即,深入贯彻这一发展方针成为了全国各个领域行业的工作重心。对体育领域而言,国家体委于1979年2月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适时提出了“体育领域应及时地从过去抓政治运动转移到抓体育业务工作中来,转移到攀登体育高峰上来”的发展思路,并作出了“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发展方针。

改革开放之初,运动竞技水平的低下是我国体育发展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很多竞技项目甚至达不到奥运会的报名标准。因此,体育领域的工作重心转移在调整的基础上还明显的体现出迅速提高竞技水平的特征,尤其是1979年10月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之后,竞技水平的薄弱和参与奥运竞技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1980年初,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了在1980年、1984年奥运会上所要达到的竞技指标。此后,有利于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了体育发展中的核心任务之一,集中力量尽快把若干项目搞上去也成为了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一项政策性措施,如根据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和金牌分布,将体操、举重、乒乓球、跳水等13个项目列为全国重点,建立一、二、三线队伍层层衔接的训练网,按“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调整国内体育竞赛项目设置,以此来实现通过国内比赛为参与奥运竞技服务的目标。由此,以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为主要特征的竞技体育重点发展策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以迅速提高竞技水平,适应奥运竞技需要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发展调整和举措为下一个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

1.2 竞技体育的初步成功促发了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

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和举措的实施,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第9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61枚金牌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竞技体育新的领先者。1983至1984年间,朱建华连续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震惊了国际田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一举夺得15枚金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排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实现了1981—1984年期间的世界大赛“三连冠”,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强音。

这一良好的竞技体育发展效应和势头对我国评价自身体育发展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首次提到了体育强国。198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则再次使用了“体育强国”的提法,并用明确表述将“体育强国”作为了努力的目标加以肯定。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标志,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用无可争辩的竞技成绩证明了我国体育竞争的实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自身体育实力的判断与定位,直接促发了我国“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作为目标的“体育强国”这一时期业已提出,但体育强国到底是怎样的标准却并不清楚,也在实践上出现了将竞技体育水平理解为体育强国内涵全部的倾向。

1.3 中国竞技体育的不断突破奠定了体育大国基础

1990年北京十一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进步,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国际体育竞争中不仅是有力的参与者,也具有大型赛事的主办能力,实现了从参与到主办的转变。这一宝贵的经验与自信直接推动了中国申办奥运从设想到付诸实践,1991年中国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就体现了我国从国际体育竞争的边缘走向竞争中心的努力、尝试和趋势。

事实上,北京十一届亚运会也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跃升的标志,此后的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悉尼奥运会中国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直到2004雅典奥运会,一举跃进奥运金牌榜第一集团,在奥运格局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乒乓、跳水等优势项目的地位日益巩固之外,游泳、举重、体操等众多项目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巨大进步颇感震惊,甚至被世界舆论看成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象征之一。这样的发展成就和影响力也使中国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体育大国。

1.4 中国体育的历史辉煌推动了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形成

“国运兴、体育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体育走向了辉煌的顶峰,对我国体育和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9.29讲话发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在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来把握体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并将建设的目标、路径和要求落实于体育实践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不断增长,这对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奥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也要在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保障公民基本体育需求水平,以及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均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体育强国建设应放眼于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更大程度的融入社会发展之中,这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理应重视的背景和应有内涵。

2 体育强国涵义的演进

2.1 以奥运竞技为主旨的单维体育强国理解

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国家体委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发展方针。1980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则对此方针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竞技体育为工作中心的战略由此形成。国家体委随后提出了“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进入总分前10名(后因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我国与美国等部分国家抵制了该届奥运会),在1984年奥运会上进入总分前6名”的具体指标,力争在“80年代根本改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落后状况,使我国体育在全世界放异彩”[2]。

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本世纪(20世纪)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首次被正式提出。在1984年10月5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表述中则得到确认:“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

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体育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训练竞赛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思路。这一草案实质上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地位再次得到强化,而且在该文件中,两个“超前发展”理论(即体育超越经济,竞技体育超越群众体育)被确立。

这一时期,体育强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但对体育强国内涵却无明确的表述,从发展的目标、措施等方面不难看出,把高水平体育竞技,确切的说是奥运竞技理解成体育的核心和重点成为了这一时期对体育强国的认识轮廓。如编写于1985年的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中对什么是体育强国有比较清晰的表达:“所谓体育强国,是指在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即以竟技水平为最鲜明、最主要的标志。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总体优势,名列前几名(一般指3~6名)的国家。”[3]这一表述是该时期对体育强国理解的一定程度上的反映。这种认识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基于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只能保证重点,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也只能以奥运会设项为主,将有限的人、财、物等投入到优先发展的奥运项目中,实行政策倾斜,这是条件资源有限状况之下的无奈之举。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一时期竞技体育尤其是国际大赛的优异成绩使得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激发,人民改革开放建设热情的鼓舞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不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发展的意义,更大意义上体现了国家的利益之所在。

同时,对体育强国涵义理解的不清晰和不统一与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概念的争议也存在关联。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国际体育交流的空白带来了国内对体育概念的理解滞后于国际发展,守旧与视野局限加剧了人们对体育概念的争论。如这一时期体育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与sport(运动)间是何关系?是一回事还是应分而论之等?这场争论在当时引起了体育学术界关于体育概念的争鸣与反思,虽然短期并无争论的结果,但这一讨论对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认识体育起到了促发作用。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概念认识不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和实践盲目,对如何把握体育强国的内涵也有着一定的潜在影响。

对这一时期体育强国认识与实践的把握需要密切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来加以审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条件迫切需要国际体育竞技舞台来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人民改革开放的建设热情,发挥其政治价值。这阶段对体育强国的理解与实践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时代需要特征。

2.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强国内涵

从第25届夏季奥运会以后连续几届奥运会我国不断取得突破,逐步成为国际体坛上一个竞技体育大国。但是,竞技体育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们反思竞技能力由弱到强以后体育强国的内涵取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尤其激烈。竞技体育突飞猛进之后的我国体育发展是否协调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体育领域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为此,国家体委政法司于1990年组织软科学系列课题《关于体育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就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之后最终形成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体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化和职业化刺激了运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打破了世界体育格局。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也对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背景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共识。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

2004年8月30日,国内体育媒体《体坛周报》在为雅典奥运做盘点时,谈及我国夺得32枚金牌并首次跻身金牌榜前两名时,兴奋地作出了“我们已经是体育强国!”的论断。但同时,我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在新闻发布会上却是另一番表述:“虽然我们金牌不少,但我不认为我们已经是竞技体育强国了,体育强国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这几乎是同时但却截然相反的判断反映了这一时期我们对体育强国理解的多元与差异,传统体育强国观念的延续和对体育强国标准的冷静反思并存,而反思的依据便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协调与否。

这一时期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认识上的认同并未在实践层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两大战略并没有做到协调发展,“奥运争光”被放在事实上的中心地位,相比之下,全民健身则处于理论上并重,实践上滞后的尴尬境地。可见,这一时期,协调发展成为了探讨体育强国的主要视角,尽管基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强国传统认识的惯性等原因使得认识与实践之间产生了偏差,多种体育强国认识并存,但并不妨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与否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判断体育强国的主流视角。

2.3 综合发展的多维体育强国概念

北京奥运会我国登上了体育竞技的历史高峰,而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体育强国内涵的理性反思。金牌第一能否说明我国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北京奥运会上我国28个大项中有15个项目获得金牌,但从综合竞争能力看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综合的含义不仅表现在田径、游泳等奥运基础大项上的实力方面。同时,综合的含义还表现在除奥运金牌以外的其他世界级大型运动会的诸多方面以及不同体育发展领域的全面发展上。奥运会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多维概念。

将体育强国置身于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不难发现,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有着密切关系。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更对体育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的体育需求更趋多元、层次不断提高,不仅人们的体育健身更加丰富多彩,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质监测等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北京奥运的筹办,更使人们对体育的功能和社会价值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体育强国的理解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民族富强之后的自信与自主,国际视野与更加理性成为了人们看待体育强国的重要心理背景。

虽然当前还没有明确的体育强国标准,但体育强国的“强”不仅体现在奥运竞技,还包括发达的大众体育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基础、国民身体素质及公共运动设施的数量、对公众开放程度等成为了体育强国的重要判断依据,其中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更为关键。同时,体育强国的内涵还包括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发达的体育产业,民族根基的体育文化和全民体质健康的提高等,在此基础上的竞技体育高水平发展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3 对体育强国内涵未来走向的思考

3.1 科学发展观下的体育强国内涵

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体育强国建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清醒地认识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最终使体育事业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表述:“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表述:“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这些表述明确地表达了我国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发展要旨。

科学发展的含义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体育的发展效应和目标,如果仅仅着眼于政绩而紧盯金牌榜,这不仅是狭隘的锦标主义甚至违背体育道德等现象的根源,也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去甚远。科学发展观涵义中的体育强国则彰显了更为宽泛的视野,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的发展融于富国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的水平,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民众基本体育需求视角下的体育强国轮廓:拥有能满足民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场地设施,并且对各个阶层开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人口群体,国民体质在经常化的体育锻炼中得到普遍增强。这是体育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体育强国最为坚实的根基。

3.2 建设普及基础上的体育强国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操、跳水等7个优势项目共获39枚金牌。这些项目中,尤其以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具有无可争议的竞技实力,已经不仅仅是收获金牌,更是达到了傲视群雄的竞技地位,固然这些项目竞技实力是多方因素所致,但不难发现,这些项目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均有着十分广泛的普及基础。这些项目长期优势地位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应该与广泛的普及之间有必然联系。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规模很小的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联系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弱化。学校体育竞技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广泛存在的“胡子纪录”现象便是这一问题一定侧面和一定程度的反映。据《中国体育报》载:兰州市17岁以下中小学生田径共114个项目有78项纪录保持在10年以上无人打破,其中33个项目保持在15年以上,有6项纪录竟然保持了30年[4]。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和表面问题,而是折射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共性和普遍问题。

“普及”基础上“提高”,通过“提高”带动更广泛的“普及”是我国体育发展中长期以来的认识逻辑。虽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它们互相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关系已经无须争辩。体育强国应有广泛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基础,竞技体育超越群众体育而优先发展可以实现短期目标但从长远来看必然难以为继。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大批优秀运动员植根于以学校为中心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之中,竞技实力的提高和保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际国内的体育发展经验也说明了强大的竞技实力必然有其坚实的普及基础,有广泛扎实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普及基础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3.3 建设和谐发展的体育强国

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正值我国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阶段,在发展的基础上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但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形成了又好又快才是真正发展的共识,这成为了包括体育在内的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共同遵从的发展理念。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一直是薄弱环节,使得许多专业运动员退役之后难以融入社会。如全运会之后待安置的运动员多达4 000人以上,其中上大学的和就业的人数仅占17.01%,意味着有3 000多名运动员无法升学或就业[5]。即便是优秀运动员也难以摆脱这样的尴尬,冠军卖金牌、当搓澡工等类似的难以就业状况应该不是个别现象,而回归教育应该是其和谐发展的方向之一。

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和谐。如何把全民健身真正与竞技体育结合起来,使群众体育发展从竞技体育中获得助力,这不仅是竞技体育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超越其本身的发展视野。如大型赛事对民众健身意识和健身热情的激发效应,大型赛事带来的健身设施的改善等均体现了超越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

体育的和谐发展同样表现在各类体育之间的共同发展上,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体育发展体制,增强体育发展活力,推动各类体育均衡发展。应摒弃竞技体育强国的单一思维,代之以建设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体育强国”。这种认识已越来越被体育领域乃至全社会所关注。

3.4 建设既重视金牌又超越金牌的体育强国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日益强大,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日益增强。我国“从1978年到2007年,年均GDP增长达9.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已达20%以上”[6]。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更是折射了中国主动应对国际事务和走向国际舞台的自信。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我国体育发展的背景,也为我们审视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更宽泛的视野,如对体育功能的恰当把握。应该承认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但绝不可将其作用夸大甚至变性的放大,应该把握其适度功能,着眼于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获得与我国地位相适宜的竞技成绩,但金牌的意义大可不必无限放大,更不能政治化。中国体育已经不需要仅仅通过金牌来证明自己。无论是2009年起每年8月8日全国性“全民健身日”的施行,还是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无不昭示着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注重金牌但不唯金牌是论,理性地看待金牌价值和超越金牌,这才是大国应有的气度和胸怀。摒弃了自卑感的中华民族,已经不需要用不断增长的金牌数字来证明自己。中国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携手、从“金牌大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3.5 借鉴体育强国的国际标准和建设经验

全球化时代,离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必须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体育强国的本身就含有国际比较的含义,强与不强,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在比较之下才有意义。因此,体育强国建设必然涉及国际比较的标准和国际建设经验[7]。

美国NFHS(全国州立中学协会联盟)的统计表明:“2007—2008年度美国高中生参加各运动项目训练竞赛的总人数超过了740万人,其中夏奥项目人数约500多万人”[8]。美国在北京奥运会获奖的19大项全部都在中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从小学到中学有年龄段的比赛,高中有高中的联赛,而到了大学会有NCAA(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的高水平的比赛,直到以后的NBA职业联赛[9]。这种完善的衔接机制对美国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强国有着积极的基础意义。俄罗斯政府批准的《2020年前体育运动发展战略》提出:“政府拨款3 000亿卢布,以便俄罗斯代表队能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并将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增加一倍(从2 200万增至4 400万),普及全民体育运动”。这些国家依靠大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经验值得建设体育强国的我们积极借鉴。

4 结语

对体育强国的认识与实践是一个与特定国际国内体育及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的变化发展过程。加强对体育强国概念嬗变的回顾总结以及体育强国内涵未来走向的探讨,对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深化对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无疑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2.

[2]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具体问题的请求报告[Z].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1982.141.

[3]编写组.体育理论(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10.

[4]张旭光.50年的纪录为何依然沉睡不醒?[N].中国体育报,2008-04-15(07).

[5]潘前.试探我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之路[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1:108-109.

[6]李长春.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N].光明日报,2008-05-09(01).

[7]侯海波,李桂华,宋守训,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5-9,19.

[8]High SchoolSports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Again;Boys,Girls and Overall Participation Reach All-time Highs,NFHS,Indian-apolis,USA,[EB/OL].http://www.sgma.com,2008-09-04.

[9]李忠新.论体育大国与举国体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1:13-14.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 ent Direction of Power fu l Sports Nation Concep ts

CHEN Yuz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Theory,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whether our country was the powerful sports nation and how realizes the aims had aro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ports sector.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periods of taking the Olympic Games athletics as a primary intention;Athletics sports and populace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ynthesismulti-dimensional sports powerful nation concept and so on.Studies also suggested that sports powerful nation connotation will manifest the directions as:Focus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ports;Based on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sports;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ful sports nation;transcend the gold medals;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s of powerful sports nation is useful to grasp the intension better and is also highly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new brightness aims from new starting point.

powerful sportsnation;connotation;appear;evolution;direction

G 80-05

A

1005-0000(2010)02-0142-04

2009-07-27;

2010-02-25;录用日期:2010-03-01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30801)

陈玉忠(1968-)男,江苏盱眙人,博士,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强国金牌竞技
迟来的金牌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有惊无险的金牌
花与竞技少女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