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0-12-08 15:52刘亚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中原

刘亚杰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亚杰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100)

运用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背景、现状、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武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流淌着中原文化的血脉,但在当前社会,中原武术文化遗产遭遇空前的危机;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是实施河南省文化强省的有效途径;保护武术文化的传承人、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并建立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区是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空前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逐步消逝,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甚至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文化安全问题。河南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有着“天下功夫出少林”美称的嵩山少林功夫以及太极拳就产生于河南,这两大拳种也是我国首批入选 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文化世代相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已经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不但记录了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史,也反映了中原武术传承的轨迹。尽管至今仍可以看到精彩、神奇的少林功夫表演,温文尔雅、绵缓斯文的太极拳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经济至上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对已经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从而导致其人为的破坏,其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不断的被改写,真正能代表民族文化记忆的传统武术正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流逝,武术正成为“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1]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所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中原武术的确也面临着这样的抗争。因此,如何长期有效的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如何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及旅游业快速发展中,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健康发展、合理开发,并促进河南经济增长,为实施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中原崛起服务,成为当前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

1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血脉。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尤其在当代社会,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教育价值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产生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作用。然而,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中国武术,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正面临着被“异化”甚至消失的境遇。中国武术正在一步步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迫切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有关资料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 1972年 11月 16日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 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遗产,中国昆曲入选。2002年 12月 9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和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5年 12月 22日国务院就“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指出设立“文化遗产日”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把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符号的武术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来,成为当前河南省实施中原崛起以及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自 2004年 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以后,河南省就一直重视对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少林功夫、陈氏太极拳等赫然在目。

2006年 2月 12日,由文化部、发改委、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其中就有少林武术表演。

2006年 5月,少林功夫、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释永信 (少林功夫),陈小旺、陈正雷 (陈氏太极拳),马德行(月山八极拳),买西山、吕延芝 (心意六合拳),苌红军(苌家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重大文化安全问题。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空前的危机。文化保护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甚至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安全问题。传统武术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危机。

关于武术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有《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武术传承的主体: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传统武术许多技艺濒临流失、在与西方文化争夺中处于下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是古时九州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中原”、“豫州”、“中州”之称。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名扬天下的两大拳种,即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拳和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中原武术资源丰富,“目前河南省较为流行的拳种共有 40种”[2]。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原武术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开始了对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河南大学栗胜夫教授的《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武术文化精华与批判封建糟粕》等文章,并呼吁广大学者对中原武术遗产进行保护。“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千年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表面上看,失传的是拳技之法,而实际损伤的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韩雪的《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乔凤杰的《陈家沟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陆草的《论中原武术文化》、《中国功夫》、余志超的《图文中国民俗?武术》等研究成果,从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传承等不同方面阐释了中原武术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并从武术文化解读、武术产业开发、中原武术分类、武术管理、武术竞赛以及武术保护等方面作了研究,为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大量可行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爱,积极探讨中原武术保护的理论根源。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原武术的保护得到政府的的大力支持,理论研究的速度明显加快,学者们的理论也更为理性化,更为自觉,对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各有侧重,有研究中原武术文化的解读,有的对近年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也有的侧重于武术发展、武术管理、武术竞赛以及人才培养的研究等。尤其是韩雪的博士论文《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一文,全面梳理了河南省武术分布概况,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中原武术的三大拳种,为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然而,中原武术拳种众多且博大精深,对中原武术文化的解读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因此,不断的挖掘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原武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虽然少林功夫、太极拳已经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始了保护之路,但是,武术文化的流失却依然存在,武术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境地,并且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为的破坏以及旅游业所带来的保护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解读中原武术文化,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并找到适合发展的切合点,成为当前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3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

3.1 中原武术传统文化的流失

中原武术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刚劲勇猛的少林拳和温文尔雅的太极拳,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然而,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使竞技武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并对中原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原武术“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化简为身体运动的伸伸腿、弯弯腰”[3]。武术正在慢慢流失其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成为一种简单的身体运动。

另外,以西方市场经济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功利思想影响着人们对武术习练的价值取向,人们追求一种快捷的、简单的、有娱乐刺激性的运动方式满足一颗浮躁不安的心。因此,追求身体运动的文化武术成为一种简单的、野蛮的肢体运动,失去功力训练的武术使“冠军”变得昙花一现,缺少长期身体感悟的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变得轻飘而没有内涵。文化的流失正成为传统武术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文化危机。

3.2 武术传承空间在不断萎缩

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练人群,武术文化的表现也离不开武术的载体——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原武术的习练人群也发生了改变。首先,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侵袭、大众文化的渗透、休闲体育观念的普及,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炼方式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众多的体育休闲运动项目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致使选择传统武术的习练人群在不断的萎缩。

其次,“由于主客观原因,使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4]2002年年底第二次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显示: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参与的体育项目表中,风光不再。“与1996年相比,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只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据《郑州晚报》的报道,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唐庄乡磨沟村,曾因传承“少林功夫”而辉煌一时,但是,现在能完整打几套少林拳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已在 60岁以上。”[5]这种现象在中原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一些被当今社会冷落的武术拳种的传承人,濒危现象十分明显。

此外,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积极参与,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中国体育文化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人数的减少、武术传承的空间的不断萎缩,已经成为一种不争得事实。

4 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正途

4.1 关注武术文化保护的主体:传承人

由于武术特殊的传承方式,使传承人在武术文化的延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传承人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原武术文化同样也面临着传承人的流失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宗知识、技能或技艺,需要传承人能够以不同方式将它们复述、表演或制作出来。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对传承人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6]当代杰出的民间武术文化传承人是中原武术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原武术文化创造的精华。许多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近乎失传,“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十分突出,保护并传承其杰出技艺已迫在眉睫。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拳种面临失传的情况下,能否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技艺留住,关系到中原武术的存亡。

4.2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价值开发的关系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原来破旧的散落在民间无人问津的传统武术,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对象,文化遗产申报、人文景点规划、文化宣传等成为增强文化品牌的筹码,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是其发展的首要目标。河南在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世界传统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的成功举办,大力促进了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然而,时下的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是在不断改造、毁坏原有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建设性破坏,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中原武术文化遗产是中原文化记忆的符号,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在其“文化价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有效的发挥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演艺和旅游的联结点和根基。与演艺业的结合不仅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旅游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成为其文化名片”[7]。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在二者之间需求一种平衡,从而使保护与利用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中原武术文化遗产能够在观赏、分享中被保护、诠释和延续,并对河南构建文化强省战略服务。

4.3 建立武术文化保护区

所谓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特定区域内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具有突出特色和价值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8]。中原武术文化资源丰富,建立中原武术文化保护区对保护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中原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建立文化保护区,可以营造良好的中原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中原武术的两大拳种之一的少林拳,是中国武术传承、发展较好的拳种。少林拳的传承特点是与佛教传播圣地少林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寺院是相对独立与封闭的场所,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文化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而焦作太极拳生存在农村,大部分传承人是一些“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的农民,太极拳的传承就带有较大的自发性、自由性,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话,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建立少林武术文化、太极拳文化等拳种的保护区,把能代表中原武术文化的拳种合理的保护起来,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5 结语

中原武术拳种众多,武术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必须。尤其在当今社会,当文化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时候,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少林功夫、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也对中原武术文化的保护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有许多拳种正面临着失传或正在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把中原武术作为河南省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从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服务。

[1]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2]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39.

[3]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71.

[4]朱永光,蔡宝忠.对传统武术三个关联性问题的科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宋振科.少林拳师死守不传 3原则凸现民间功夫传承之困[N].郑州晚报,2005-12-21.

[6]吴卫华.文化自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N].光明日报,2008-09-24(9).

[7]肖一.演旅结合文化为魂 [N].光明日报,2007-09-28 (10).

[8]谌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N].光明日报,2009 -05-22(7).

Research into Zhongyuan W ushu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 iu Ya-ji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ozuo 454100)

This paper takes Zhongyuan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background,status quo and strategy of ZhongyuanWushu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re researched.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ZhongyuanWushu cultural heritage is rich in resources but confronted with unprecedented crisis in today’sworld;reasonable protection for Zhongyuan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build a culturally-rich He’nan province;the rightmea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ZhongyuanWushu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to protect the inheritors ofWushu culture and Wushu culutral ecology,handle well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Wushu cultural heritage sanctuaries.

ZhongyuanWushu,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G852

A

1001—9154(2010)06—0023—04

book=23,ebook=20

G852

A

1001—9154(2010)06—0023—04

刘亚杰,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2010—04—11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让中原更出彩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