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2010-12-08 01:46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体育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设置体育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14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认为前人的研究缺乏多视角分析现状的研究、专业调整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型的研究、专业目录外其他专业的研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本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并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参考系,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专业的发展机制。

学校体育;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综述

从1952年开设“体育”一个专业到现今的5个本科专业,我国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走过了艰难的道路,经历了最初的单一性,到泛化,再到趋于科学化、规范化3个历史时期。从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来看,前人的研究还较肤浅,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现象和原因,并且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归纳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会使我国未来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对高校体育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产生积极意义,为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的领域

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已达半个世纪,国内学者对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领域:

1)有关专业设置历史沿革的研究。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等体育专业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几次大的院校专业调整有关,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及专业成长的背景不同,也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变迁轨迹。王健和张勤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作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阶段性划分,王健[1]将专业设置的变迁分为专业的初创(1949~1957年)、专业的泛化(1958~1966年)和专业的恢复调整(1976年~)3个阶段。他认为:“体育本科专业的变迁,经历了最初的专业设置的单一性,到专业设置的‘泛化’,再到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的历程。”张勤[2]将新中国成立后专业设置变迁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6~2000年)4个阶段。他们都从各自划分的历史阶段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从专业的初创起经过5次大的系统调整,专业设置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经历了不分专业、设置体育和体育与运动1~2个专业、按运动项目设专业、按学科和就业领域设置专业及按学科设置专业5个不同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面得到拓宽,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经历了从单一培养师资到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优秀运动员等多元目标体系的发展过程。

2)关于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

有关研究主要从专业布点数、布局结构等方面对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阐述。刘平清[3]从专业设置、专业布局结构,以及专业布点数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戴俊[4]通过专业设置区域布局、专业设置结构、专业设置的发展状况、专业课程设置状况4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在此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还有周占军[5]的《高师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研究》。

在有关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结构布局和地区分布方面,近几年我国体育各本科专业布点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非控制性的社会体育专业增长速度最快,而体育教育专业依旧是高校体育专业中设置数量最多的。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对我国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分布做出了简单的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以东部地区高校居多,西部地区相对较少。而在所有高校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综合性大学及其他类型高校居中,体育单科院校虽然专业设置较齐全,由于数量原因致使所占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者都没有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做更详细的阐述。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大多数学者除了对目录内专业的现状有一定的研究外,对目录外专业的研究很少;在研究中都没有深层次地去剖析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

3)有关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中,在专业设置口径、专业设置布局以及专业结构和专业规模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张勤[2]从“专业设置宽窄适度”、“专业交叉现象严重,专业分类不明显”、“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衔接”、“专业设置的布局”4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吴忠义[6]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有: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专业口径狭窄,与社会需要的匹配性差;课程设置重叠,专业界限模糊。刘平清[7]也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条件缺乏,难保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雷同,专业界限模糊;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李先国[8]的《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做了相应的研究,据吴忠义[6]对我国 36所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显示:“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相同课程占62.3%,其中必修课中相同课程占 78.6%,选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46%。出现这些雷同现象是由于不少院校都想从学生多层面的就业角度考虑,但不同专业的这些趋同性现象,使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方面几乎相同,模糊了专业特点和实质性界限,从而使得专业的方向包罗万象,使学生“博而不专”,同时也造成了体育专业人才类型上的重复交叉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专业口径狭窄,与社会需要的匹配性差;课程设置重叠,专业界限模糊。

4)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探索的研究。

张勤[2]提出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即“国家将更加重视对专业布局、规模和效益方面的宏观调控,而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将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市场导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将更注重‘内涵式’发展模式,专业种数将继续减少,专业口径将进一步拓宽;系统、多样化的新型专业结构将替代原有粗放、单一的专业结构。”

在专业设置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第一,专业设置大众化、普及化,学科、专业、课程划分明细,专业门类继续减少,但专业方向增多。第二,在专业设置的同时,注重办学特色,注重名牌效益,培养高质量体育专门人才。

5)与国外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比较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大多数学者把目光转向不同国家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并为我国体育专业的调整与发展出谋划策。李加奎[9]对日、英、美3国体育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日本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就业情况转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英国富有活力的综合课程结构,以及美国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特点。陈兴胜[10]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国外体育院系体育专业设置的特点,认为“美国春田学院、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3所国外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专业设置目标化、专业设置多样化、培养目标综合化、专业设置的实用化、专业设置创新化、培养目标超前化等几个特点。”刘代荣[11]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体育专业设置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开设专业要“符合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以满足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以及“体育专业要加强与相关学科院系的合作,培养各类人才”的观点。富学新等[12]分析了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并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应选择更为灵活的学科设置模式,增设“交叉学科”,使学科体系更加开放;规范学科设置程序、学科名称兼顾国际化和本民族习惯;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并列设置成为学科门类,促进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还有:隋晓航[13]《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解析》;黄汉升[14]的《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比较》。

2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基本特征

2.1 缺乏多视角分析现状的研究

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对于专业设置的现状只是进行了简单或部分的研究,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缺乏。只对体育学下的某一个专业或者对所有专业在某类学校的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而没有对体育学下的所有专业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最近的一次修订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是在1998年,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混乱局面,有的高校除了开设有目录内的专业以外,还增设了其他门类下的专业,或者开设了目录外的专业。针对这一现象,应该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原因,从而使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建设更加规范化。

2.2 缺乏专业调整的可行性研究

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一般见于描述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表面分析未来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研究很少。如杨柳[15]在对贵州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战略的探析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后劲”的建议。而没有具体地去分析如何解决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 缺乏比较型的研究

体育学作为教育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它的发展相对其他专业,比较缓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门类学科发展较好的专业进行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建设体育学这门学科。而前人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做此类比较的研究,甚至体育学下的5个专业之间的相互比较都很少,只是简单地研究了各个专业的发展情况,对这5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也少见,导致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课程设置雷同,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专”。或者不同地区的比较型研究也很少,所有的研究基本都是分不同省份进行的,也没有对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体的比较分析。

2.4 专业目录外的研究较少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已迫在眉睫,我国大多数体育单科院校已经设置了目录内其他门类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只是限于专业目录内的5个本科专业,而对于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新兴专业的研究较少,对目录外的专业的研究更加少见。通过对目录内其他专业或目录外的专业研究,找出跨学科交叉型专业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的依据。

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还较肤浅,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现象和原因。所以,从199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以来的10年时间,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并让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我们要找准研究的视角,深刻挖掘原因,找准参考系,扬长避短,正确把握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前景。

3 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辨析相关概念,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

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离不开一批内涵明晰、合乎规范、逻辑严密、具有稳定性和通用性的概念。专业、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等都是专业设置研究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在研究时需准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2)加强5个本科专业之间联系与差异的研究。

从我国高校现阶段培养的体育人才来看,基本上都以培养师资为主,而忽略了其他的培养目标,使得培养的以体育师资为主的体育人才已经过饱和,而其他的体育人才相对缺乏[16]。所以应该加强这 5个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差异的研究,找准突破点,合并某些专业,撤销或新建某些社会需求的专业。

3)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与参考系。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现状来看,专业设置的现状跟专业的结构、布点等都有关。在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中应该结合5个本科专业的自身发展特点,根据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及同一类型学校中的不同专业的发展,从结构和布局上来分析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并参考其他门类学科下的专业设置的情况分析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情况,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参考系来评价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4)与社会相结合,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专业的发展机制,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别的专业,也可设置跨学科交叉专业,培养具有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适应了现代科技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又为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持。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类学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按类进行规划和管理。即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发展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

[1] 王健. 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4):7-13.

[2] 张勤. 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3,23(2):1-12.

[3] 刘平清. 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5.

[4] 戴俊.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现状及结构调查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122-125.

[5] 周占军. 高师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18-20.

[6] 吴忠义. 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8(11):35-37.

[7] 刘平清.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及发展探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81.

[8] 李先国. 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92-96.

[9] 李加奎. 日、英、美三国体育教育专业比较之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13-16.

[10] 陈兴胜. 从国内外高等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谈我国体育成人教育的改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20.

[11] 刘代荣. 对中美两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3(8):78-79.

[12] 富学新,杨文轩. 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7,14(6):7-11.

[13] 隋晓航.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9,16(5):56-61.

[14] 黄汉升. 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 体育学刊,2003,10(6):41.

[15] 杨柳. 21世纪贵州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79-81.

[16] 鲁长芬.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J].体育学刊,2009,16(4):6-10.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he setup of the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mmo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DONG Guo-yong,LU Chang-fen,WANG Ji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s the authors sorted and analyzed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setup of the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expatiated on such an issu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prospect, and analyze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s done by predecessors, namely, the lack of researches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researches on the feasibility of major adjustment, and comparison type researches, and too few researches on other majors beyond the major catalog. In the mean time, the authors raised issues to be noticed in future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understanding of basic concep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tudy of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5 regular majors should be intensified; a ra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ferenc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ctively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major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major setup;overview

G807.4

A

1006-7116(2010)04-0063-04

2009-10-1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GLA070010);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060132。

董国永(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设置体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