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研究①

2010-12-07 03:29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本族语连接词语料库

陈 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英语书面语语篇研究(包括英语为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语篇)倍受关注。Halliday和Hasan(1976)开创了语篇连贯和衔接研究的先河,而上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的一系列研究(Tierney和Mosenthal 1983;Neuner 1987;Witte和Faigley 1981;Pritchard 1980;Hartnett 1986;Granger和Tyson 1996)则继承发展了此类研究,不仅探究衔接节②(cohesive ties)和语篇连贯的关系,并对这种衔接机制是否与写作能力相关作了探讨(Granger和Tyson 1996:17)。但总的说来,研究者们并未发现或证明两者的相关性。

连接词③因其易于识别和检索的特点而成为语篇连贯衔接研究的切入点。学者们对中国香港学生(英语作为二语④)英语作文连接词的使用业已开展一系列研究(Crewe 1990;Field和Yip 1992;Milton和Tsang 1993;Bolton等2002)。但是,对中国大陆英语学习者如何使用连接词,此前的研究往往将范围限于某一特定学生群体所使用的某类连接词上(赵蔚彬2003;潘璠、冯跃进2004;金铠2004;莫俊华2005),因此这些研究的代表性往往受到置疑。此外,文献显示目前尚无学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模式和英语水平的关系进行过系统梳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大规模的研究从而更确切地描写外语学生英语写作的衔接和连贯问题”(Granger和Tyson 1996:18)。

本研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和勒芬本族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以国际英语语料库英国部分(ICE-GB)中的学术英语子库作为衡量标准,对比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连接词的使用特点。另外,文章还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和英语整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1. 文献回顾

连接词是一种描述话语单位⑤之间关系的手段(Biber等1999),它包括连词、某些副词(如firstly,namely,alternatively)和某些介词短语(如in brief,in fact,of course)。Quirk等人(1985: 634-636)对连接词类别作过详细划分(见表1),之后又增加了证实性(corroborative)连接词(参见Granger和Tyson 1996;Altenberg和Tapper 1998)。早期的连接词研究大都致力于描述本族语学生作文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如Neuner 1987),但之后的研究,尤其是一系列针对香港学生的调查几乎无一例外以外语学生的英语作文为研究对象(Crewe 1990;Field和Yip 1992;Milton和Tsang 1993;Granger和Tyson 1996;Bolton等2002;Chen 2006)。

表1 连接词种类划分(Quirk等1985)

(续表)

Crewe(1990)研究了香港大学生英语作文逻辑连接词的错误使用和过度使用情况。结果发现,on the contrary之类的表达方式被频繁误用,并认为这很可能是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对同类连接词(paradigmatic list of connectors)过度依赖共同作用的结果。Crewe还发现不少学生将moreover,indeed,asamatteroffact,inactuality,however和nevertheless等语法衔接手段生硬嵌入作文中。Crewe(1990:321)甚至认为,过度使用连接词是一种“伪装糟糕写作”的手段。

Field和Yip(1992)研究了通过A-level会考的香港学生英语作文的“内在连词性衔接机制”。他们假设“较处于相似教育水平的母语者,广东话学生的英语作文在文章组织上会使用更多连词性衔接手段”(Field和Yip 1992:15)。他们依据Halliday和Hasan(1976)的定义,把衔接手段分为递进、转折、因果和时间连接词。三组香港学生作文中的连接词及其它衔接手段和悉尼本族语者的比较结果证实了香港学生有过度使用连接词的现象。

Milton和Tsang(1993)沿用Celce-Murcia和Larsen-Freeman(1983)的分类,利用当时基本建成的香港科技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HKUST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来研究学生作文中的逻辑连接词。他们收集了约800名大一新生的2000份作文作业和206份作文试卷。结果发现,尽管连接词分布模式可能会受到作文体裁等因素的影响,香港学生整体过度使用的连接词仍多达25种。

Granger和Tyson(1996)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国际学习者英语语料库(ICLE)中的法语子库和自建的法国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他们依据Quirk等人(1985)的划分标准挑选出108个连接词,并提出法国学生过度使用的假设。他们发现,法国学生往往过度或偏少使用某些连接词。研究者认为过度使用很可能和母语负迁移有关,并引入ICLE德语子库加以佐证,随后又探讨了文体敏感性和句法结构等问题。

Bolton等人(2002:173)侧重评述此前研究采用的方法,指出至少有三方面研究设计需慎重考虑,即连接词识别、出现率计算及连接词用法的衡量。他们对采用通用语料库或本族语学生作文作为研究参照持批评态度,因为只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英语才能提供更好的参考数据”(同上)。由此,他们选取ICE-GB学术英语子库作为控制语料库。和以往研究结果稍有不同,他们发现连接词过度使用是本族语和外语学生的共同特点,外语学生过度使用更为明显。遗憾的是,虽然作者革新了参照语料库的选取条件,却没有说明从中选取目标连接词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的说服力。

Chen(2006)利用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调查了连词状语的使用情况,同时严格遵循Celce-Murcia和Larsen-Freeman(1999)的标准。定量研究显示,当以词作衡量单位时,学生稍有过度使用的迹象;定性分析表明某些连词状语(如besides,therefore)往往被学习者不当使用。

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除Bolton等人(2002)的研究外,几乎所有研究都以本族语学生语料库为参照,所得结论也大同小异;二、究竟以词还是以句为单位进行分析尚有争议。Bolton等人(2002)首次提出以句为单位的分析方法,但之前和随后的研究更多以词为单位进行操作。Chen(2006:122-123)对此进行了简单比较,认为“以词为单位的分析支持过度使用的假设而以句为单位不能。因为学习者与职业作家相比写出来的句子要短得多”。显然她并没有意识到“在学术文本中连接词的主要功能是将词组、句子或更大层面的语言单位联系起来,而以词为单位的计算忽略了这个事实”(Bolton等2002:172)。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考虑到之前的研究均表明学习者过度使用连接词,而过度使用和偏少使用密不可分,本文提出两条假设:1)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连接词过度和偏少使用并存的现象;2)英语水平和连接词使用频率相关。

2.2 数据介绍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分别为CLEC,LOCNESS及ICE-GB学术英语子库。CLEC下含五个子库,ST2、ST3、ST4、ST5和ST6,共计78,883句,1,185,686词。该库原始材料包括中国高中生的英语写作(ST2)、大学非英语专业1~4年级学生的四六级考试作文(ST3、ST4)和英语专业1~4年级学生的英语作文(ST5、ST6)。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为LOCNESS,由比利时Louvain大学Sylviane Granger教授主持建设,其中包括数百篇英美大学生议论文,作文主题涵盖面广,共计约30万词,被广泛用于中介语对比分析。本文所用的是LOCNESS部分数据,共计9,038句、183,654词,同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ICE-GB学术英语子库由1990~1993年之间公开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和专著构成,共计4,507句、85,628词。

2.3 步骤

我们以ICE-GB学术英语子库作为参照,同时以Quirk等人(1985)的连接词种类划分为标准从参照库中选取目标连接词(见表2)。然后利用Wordsmith 5.0从CLEC和LOCNESS中检索以上连接词并辅以人工筛选。考虑到有些连接词有两个或多个义项(如so既可作副词也可作连词),我们利用语境对其进行消歧处理。

表2 ICE-GB学术英语子库连接词一览表⑥

(续表)

(注:每1000句词频相同的连接词列入一行;括号中的数字为原始频数,共54种连接词)

3. 结果与分析

3.1 CLEC和LOCNESS连接词使用比较

首先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的连接词使用频率,结果见表3。

表3 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连接词使用情况⑦

(续表)

注:零表示未使用,括号中的数字为学术英语原始频数。

我们发现,nonetheless、by comparison和in total在CLEC和LOCNESS中均未出现。总体看,两组学生连接词使用种类明显偏少。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问题十分突出(平均263.8次/千句),远超本族语学生(158.9次/千句),达学术英语标准两倍以上(107.8次/千句)。相对学术英语标准而言,中国学习者对therefore、thus和indeed等连接词都使用偏少。绝大多数此类连接词在学术英语中出现频率也较低。总的说来,与学术英语相比,中国学生差值更大(+156.0),英语为本族语者的学生相对较小(+51.1)。

下面按频率高低对CLEC和LOCNESS过度使用的连接词排序(见表4)。

表4 CLEC和LOCNESS连接词过度使用排序

从表4可见,中国学习者平均超出标准18.3,而本族语学生仅为5.9。中国学生过度使用最多的是but和so,本族语学生则是however和therefore。相比而言,中国学生对however的使用明显不够(-12.4)。两组学生均过度使用了but,then,and,so和finally。表4还揭示了两组学生连接词使用的又一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列举性(first,second和secondly)和证实性连接词(infact),而本族语学生倾向于使用那些改变论述方向或推动论述发展的连接词(however,therefore,yet和ontheotherhand),这同Granger和Tyson(1996)的发现相吻合。连接词过度使用例证如下(连接词均以黑体标出):

例1:CLEC学生作文

They will talk to them [pr1,18-0]. And they will judge a person with [pp1,3-3] the first talking. So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 [np6,1-0] will make lots of friends.

So a qualified professional soldier is also a qualified expert in a certain field of military science. It is impossible for a compulsory soldier to grasp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practise perfectly in a limited service term. 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ompulsory soldiers do not suit modern wars.

First, all the people should refuse to buy them. Second [sn9,-] the govenment [fm1,-] must set [cc3,-2] a law to prohibit the fake commodities production.

例2:LOCNESS学生作文

Yet, when teens are taught ideas and given statistics that they know are scientifically not true and do not make sense, the respect for that view is lost. The consideration of that side is forgotten and teens will continue to be sexually active.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give correct and comprehensive views in order to lend any type of education at all.

3.2 连接词使用和学习者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

CLEC语料库下含五个子库⑧,它们大小相当并能由低到高较好反映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依然参照ICE-GB学术英语标准,对CLEC五个子库连接词过度使用和偏少/未使用分别排序,结果见表5和表6。

表5 CLEC子库连接词过度使用排序

表6 CLEC子库连接词偏少/未使用排序

从表5可见,五组学生经常过度使用的连接词重合率非常高,其中but,so,and,then和atthesametime均排在前10位,这说明不论英语水平高低,各组学生连接词过度使用模式无太大变化。各组学生都倾向于使用并列性(but,and和so)、列举性(first和secondly)和证实性(infact)连接词,这与中国学习者连接词整体使用情况相符。定量分析表明各组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ST3和ST4(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平均差值分别超出标准23.9和23.5,ST2、ST5和ST6(高中生和英语专业学生)相对较小,分别为+15.6、+15.9和+17.2。我们认为,这种数量上的差异和作文体裁有很大关系。ST3和ST4收录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且大多是议论文。“模式化”的应试作文辅导往往强调用一些固定的连接词(如表5中的first,second,secondly和ontheotherhand)充当段落过渡成分,以增强语篇连贯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学生对连接词用法的正确认识。而其余三个子库作文体裁(包括日记、书信等)较为灵活,学生的过度使用现象相对不明显。

表6说明,各组学习者偏少使用的连接词的类别也趋于一致。其中转折性连接词(however,rather,nonetheless,instead和nevertheless)占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使用最少的however恰恰是本族语学生过度使用最甚的连接词,这同Granger和Tyson(1996:20)的发现很接近:“[对法语学习者而言]那些表转折意义[如however]以及使论述向前发展的连接词都有使用不足的迹象”。另外,五组学生都未使用rather,至少没有用到该词的连接性义项。总的来看,ST2到ST6的平均差值大体呈递减趋势,这在量上说明随着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升,他们连接词使用意识逐渐加强并逐渐符合学术英语规范。

3.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提出的两条假设。不仅如此,Bolton等人(2002:180)的论断也得到印证,即连接词过度使用现象并不限于非本族语者,而是[外语/本族语]学生作文的普遍特征。相比学术英语,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都存在过度、偏少和未使用的问题,过度使用尤为突出。同学术英语相比,中国学生差值更大,本族语学生相对较小。这种差异首先可能与学习者母语负迁移有关。在汉语中,语篇连贯主要是通过句子内部结构、借助于修饰手段实现的。字里行间存在着隐性的逻辑关系,语篇需要在上下文中才能得到完整理解;而在英语中,连贯主要通过显性的词汇手段来实现和加强,篇章中逻辑语义关系清晰明白(潘璠、冯跃进2004:159)。其次,应试教学/教育过于强调语篇衔接手段(特别是连接词)的使用,弱化了对连接词使用地道性和合适性的要求。受此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过度使用连接词这种语法衔接形式,而没有从写作内容上加强或改善语篇连贯。

本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连接词选择上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表4),两者都过度使用了but,then,and,so和finally,但又都倾向于使用不同功能的连接词,这与Granger(1994)的发现不太一致。Granger(1994)发现,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连接词选择倾向上有很大差异,学习者使用的前15位连接词与本族语者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Granger的调查基于ICLE,涉及的学习者来自日本、瑞典、法国、中国等诸多国家,而本研究的学习者均为中国学生,母语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学习者语言使用的差异。CLEC子库定量分析表明,不论英语水平高低,各组中国学生都倾向于使用特定连接词,其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过度使用尤为突出。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连接词使用意识逐渐加强并接近学术英语规范。这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传统应试教学往往强调连接词等衔接机制的运用而忽略了语篇连贯是语法机制和语义内容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 结语

本文以ICE-GB学术英语子库作为衡量标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的连接词使用情况做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都倾向于过度使用某些特定的连接词而偏少使用其它类连接词。CLEC五个子库对比表明,各组学生连接词过度/偏少使用模式和用词类别趋于一致,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度使用最为突出;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意识不断加强并逐渐接近学术英语标准。

本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1)由于没有计算学习者相比自身过度/偏少使用的程度,仅仅依据学习者连接词使用频率和学术英语标准间的差值也许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学生过度/偏少使用的真实情况;2)本文旨在描写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连接词使用概况,对具体连接词的说明解释不免粗略。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应注意的方面。

本研究对英语教学有如下启示:1)英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连接词使用的合适性和多样性,并应系统讲解各种连接词的用法并同时安排相关练习;2)教师和学生应学会利用学习者语料库来帮助教授和学习(有关学习者语料库研究综论参见Granger 2002);3)连贯是语篇的首要准则,但对连接词或其它衔接形式的孤立式教学可能无法改变语篇形聚神散的实质。诚如Granger和Tyson(1996:26)所言,“我们不应一味这样做[讲授连接词的正确用法]来损害衔接机制的其它形式”。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衔接手段的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希望本研究能引起人们对学生作文衔接/连贯问题更多的关注,并有助于推动今后的相关研究。

附注:

① 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Sylviane Granger教授、Kingsley Bolton教授及何文忠博士的帮助,导师濮建忠教授细读了初稿,并提出详细修改意见。此外,本文根据匿名审稿人意见做了修改,在此一并致谢。

② 相关术语翻译参见胡壮麟(1994)。

③ 学者们对连接词有不同的称法但无本质差别,具体有conjunct(Quirk等1985),conjunctive adverbial(Chen 2006),connective(Iten 1998),internal conjunctive cohesive device(Field和Yip 1992),cohesive device(Neuner 1987),discourse connective(Rouchota 1996),attitudinal disjuncts(Altenberg和Tapper 1998),linking adverbial(Biber等1999),logical connector(Crewe 1990;Milton和Tsang 1993),以及connector(Granger和Tyson 1996)。相关讨论参见Ai(2006)。

④ 考虑到学习环境可能导致的研究结论差异,本文严格区分二语(SL)和外语(FL),并预料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为外语)同香港学生(英语为二语)相比连接词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⑤ Biber等人并未详述何谓“话语单位”(units of discourse),我们认为话语单位可以是句子、段落甚至更大的语言结构,也可小到短语的组成部分(参见Quirk等1985:632)。

⑥ Bolton等人(2002)认为连接词的选取不能依赖既定的划分标准,他们通过分析ICE-GB学术英语子库自行设计了连接词列表。我们在征得Bolton教授同意的前提下,选择该库作为参照。文中所有列举连接词均小写斜体,下同。

⑦ 正负值即学习者具体连接词使用频率较学术英语标准的绝对差,这样的计算忽略了学习者相较自身过度/偏少使用的程度。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改善研究设计和经计算方法。

⑧ CLEC下含5个子库,代号分别为ST2(中学生)、ST3(大学英语4级)、ST4(大学英语6级)、ST5(英语专业1-2年级学习者)和ST6(英语专业3-4年级学习者)。

Ai, H. 2006.ACorpus-BasedStudyofConnectors:ResearchfromtheCASLearnerCorpusofEnglish[D]. Unpublished M.A. thesis. Beij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tenberg, B. & M. Tapper. 1998.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A]. In S. Granger (ed.).LearnerEnglishonComputer[C]. Harlow: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80-93.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1999.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Bolton, K., G. Nelson & J. Hung. 2002.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nectors in student writing: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 in Hong Kong (ICE-HK)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2): 165-182.

Celce-Murcia, M. & D. Larsen-Freeman. 1999.TheGrammarBook:AnESL/EFLTeacher’sCourse[M]. Boston, MA: Iteinle and Iteinll Publishing Company.

Chen, C. 2006. The use of conjunctive adverbials in the academic papers of advanced Taiwanese EFL learner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1): 113-130.

Crewe, W. 1990. 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ives [J].ELTJournal(4): 316-325.

Field, Y. & L. M. O. Yip. 1992. A comparison of internal conjunctive cohesion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Cantonese speakers and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J].RELCJournal(1): 15-28.

Granger, S. 1994. The learner corpus: A revolution in applied linguistics [J].EnglishToday(3): 25-29.

Granger, S. & S. Tyson. 1996.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J].WorldEnglishes(1): 17-27.

Granger, S. 2002. A bird’s-eye view of learner corpus research [A]. In S. Granger, J. Hung & S. Petch-Tyson (eds.).ComputerLearnerCorpora,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ForeignLanguageTeaching[C].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45-48.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Hartnett, C. G. 1986. Static and dynamic cohesion: signals of thinking in writing [A]. In B. Couture (ed.).FunctionalApproachestoWriting[C]. London: Pinter: 142-153.

Iten, C. 1998. The meaning of although: a relevance theoretic account [J].UCL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10: 81-108.

Milton, J. & E. S. C. Tsang. 1993. A corpus-based study of logical connectors in EFL students’ writ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 In R. Pemberton & E. S. C. Tsang (eds.).StudiesinLexis[C].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uage Centre: 215-247.

Neuner, J. L. 1987. Cohesive ties and chains in good and poor freshman essays [J].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21: 92-103.

Pritchard, R. J. 1980. A Study of the Cohesion Devices in the Good and Poor Compositions of Eleventh Graders [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Rouchota, V. 1996. Discourse connectives: what do they link? [J].UCL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8: 1-15.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1985.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Tierney, R. & J. Mosenthal. 1983. Cohesion and textual coherence [J].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17: 215-229.

Witte, S. P. & L. Faigley. 1981. Coherence, cohesion, and writing quality [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32: 189-204.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金铠.2004.从语料库看连接词在中国学生六级作文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8):430-433.

莫俊华.2005.中国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因果连接词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5):45-50.

潘璠、冯跃进.2004.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2):157-162.

赵蔚彬.2003.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72-77.

猜你喜欢
本族语连接词语料库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
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
麻雀作文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