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铭斐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也多有报道[1-2],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威胁巨大,因此研究其治疗方式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了部分中老年CHF患者,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组做了一个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CHF西医诊断标准[3],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的患者60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4±7.6)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64.8±5.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地高辛0.125~0.25 mg,1次/d;卡托普利12.5~25 mg,2次/d;氢氯噻嗪25 mg,1~2次/d;螺旋内酯10 mg,1次/d;适当休息、低钠饮食,必要时吸氧或抗感染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辨证分型治疗:气阴两虚型处方:麦门冬12 g,人参、生地黄、炙甘草、五味子、生姜和火麻仁各10 g,大枣10枚,桔梗和桂枝各6 g;气虚血瘀型处方:麦门冬、川芎和当归各12 g,桃仁、生地黄、赤芍、柴胡、枳壳和红花各10 g,人参、牛膝和甘草各6 g;阳气虚衰型处方:茯苓和泽泻各15 g,白芍12 g,白术和生姜各10 g,大枣10枚,附子6 g;水凌心肺型处方:茯苓、泽泻15 g,白术、当归、猪苓10 g桂枝6 g,甘草6 g;三焦壅塞,痰瘀水停型处方:猪苓30 g,葶苈子20 g,桑白皮、莱菔子、泽泻15 g,当归12 g,杏仁、陈皮、川厚朴10 g,通草6 g。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和安全性。
1.3 效果评价 显效: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者,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无效:心功能分级及各项检查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详见表1;治疗期间两组 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CHF属于中医的心悸、喘证、水肿、痰饮范畴,乃本虚标实之证,心气虚、心阳亏虚为本,血瘀、痰阻、水饮为标[5],既是困扰内科心血管医生的一大难题,也是各种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主要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为主[6],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因毒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医药治疗有诸如毒副作用较少,疗效持久等优点。
笔者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拟定中药处方治疗了部分CHF患者,并与西医治疗组做对照比较。结果发现采用辨证施治的观察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CHF患者疗效佳。推测原因可能是笔者在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兼顾他脏,根据CHF临床证候的特点及规律,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并把患者分为了五个不同的临床证型,运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泻肺、活血化瘀等治则针对性地给予了不同的治疗。气阴两虚型,主证: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次证:头晕、口干,心烦、面黯红;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笔者治以益气养阴。气虚血瘀型,心悸、气短、胁肋疼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肿;次证:面色晦黯、唇甲青紫;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笔者治以益气活血,化瘀利水。阳气虚衰型,主证:心悸气短、乏力、畏寒肢冷;次证:尿少、口唇青紫、腹胀或伴胸腹水、便溏、面色清灰;舌脉:舌黯淡或黯红,苔白滑,脉弦、细促或结代。治以益气温阳利水。水凌心肺型,主证: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次证: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脉: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治以化气行水。三焦壅塞,痰瘀水停型,主证:心悸、气急、咳喘不能平卧,胸脘痞闷,痰白或黄黏稠;次证:头晕目眩,尿少浮肿;舌脉:舌质黯或绛,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数;治以宣导三焦,活血利水。
此外,在研究中笔者并未发现两组患者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结果都说明了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CHF患者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1]廖瑜修.振源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成药,2009,31(2):179-181.
[2]Masoudi FA,Havranek EP,Krumholz HM.The burden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old persons:magnitude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research.HeartFailRev,2002(7):9-16.
[3]张子彬,Tsung O.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7-98.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84-86.
[6]尹佳琦,关继华,刘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5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8,24(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