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

2010-12-01 01:11慧,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许 慧,强 伟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

许 慧,强 伟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文章通过问卷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调查得知,就业地域、工作单位意向、所学专业及工作经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同时,文章亦调查了毕业生对河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提供保障、学校牵线搭桥,大学生本人是关键的就业教育模式。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还有100万左右。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郑州、成都、沈阳、西安等地抽取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2009年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20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距离目标完成尚有一段距离。

笔者对河南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又结合一些访谈情况对影响河南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对河南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依据与建议。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郑州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的部分2009届本科毕业生,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50份,成功有效问卷527份,有效问卷为87.8%。在成功接受调查的527名毕业生中,男生为272名,占51.6%,女生为255名,占48.4%;受访者均为应届本科学生。其中,包括外语、管理、工学、医学、法学、财政学及经济学7类专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1.6%、8.0%、13.7%、24.8%、21.3%、11.2%及9.5%。来自城市的学生占16.5%,来自乡镇的占37.2%,农村的学生占46.3%。表1为成功接受调查的527名毕业生的背景情况。

表1 接受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结果及分析讨论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域因素、工作单位意向、就业知识要素、就业技能要素、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及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表2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讨论

1.调查显示,68.3%的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29.2%的学生选择乡镇企业,只有2.5%的学生选择农村。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之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乡镇企业及农村就业,主要因为乡镇企业及农村地处偏僻,信息较封闭,机会较少,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

2.对于工作单位意向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国有大企业,占41.3%,毕业生认为,国有大企业能锻炼自己,学有所用,工作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职工的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职业相对稳定、利益能够得到保障;32.1%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认为这样的单位比较体面,工作比较稳定;选择乡镇企业的较少,占18%;选择自主创业的更少,占8.6%,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缺失,一方面与高校教育中缺乏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自主创业意识薄弱有关,提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培养。

3.在知识要素的选择中,51.2%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就业的影响最大,而学习成绩及获奖情况则对就业影响较小。以往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市场中,对理工科专业的需求要高于文史类的专业。2005年在江苏省的一次就业统计中(徐宁、周静文,2005),发现南京、苏州、无锡的几所高校文科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都远远低于理科毕业生,有的高校文科签约率只有总签约率的30%。①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境遇,提醒我们要对某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增强适应性,拓宽就业面。

4.在技能要素中,培训经历、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选择的比例并不占优势,分别为18.7%、9.3%;而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及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则被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分别占23.8%、48.2%。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担任过班干部的毕业学生中,很多已签约,而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签约很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未找工作,准备上研究生。可见,当前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在校时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往往被认为通过组织活动、参与决策等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而且,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由于较早接触了社会,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比没有工作能力的学生占优势。提醒高校教学模式要有创新,在人才培养中除了重理论,还要注重实践。

5.对于求职的前景展望,调查显示,19.2%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26.5%的毕业生认为形势一般,但通过努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54.3%的毕业生表示不乐观,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河南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表明这部分同学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6.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及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方面,62.2%的毕业生渴望得到专业的职业规划辅导,46.1%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满意,反映了河南高校和社会的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23.4%的学生渴望得到职业心理辅导,反映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求职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同时,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一般化,作用不大,一方面可能这些学生独立性和各方面能力比较强,不依赖专门的机构,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涉及政府、学校及学生本人。为了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工作地位的获得,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很重要,在这个动态的模式中,政府是保障、学校是桥梁,而大学生本人则是关键。

(一)政府的保障作用

1.政府要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遵循男女平等的用人原则,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和创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②在此方面,河南省人民政府及郑州市都对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如郑州市于2008年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豫政〔2008〕10号)文件精神,于2008年7月24日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郑政文〔2008〕127号),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文件中有很多具体优惠政策。

2.政府要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健全通向农村的就业机制,扩大毕业生就业的空间。就河南省而言,河南是农业大省,一方面,大学生比较集中的郑州,毕业生有相对过剩的迹象;另一方面,多数乡镇及广大农村,毕业生严重不足。如何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加快农村发展的实践中成才立业,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政府可以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对他们给予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可考虑减免助学贷款、择优保送深造等措施激励支持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的桥梁作用

1.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希望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开设实践型课程,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例如,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建议:“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首先办学的定位要把握准;其次,学校自己的内功要做好,就像企业一样,要做名牌产品;第三,针对就业的指导要有一些实在措施。比如2008年7、8月份。我们校领导在全国十几个省跑了一下,去听取校友们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学校反过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③

2.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实现制度化。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渴望有职业辅导,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择业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需求。在此方面,河南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只是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进一步把职业指导制度化。“职业指导实现制度化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有两种: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合理地设计自己接受教育的计划和选定未来的职业。二是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传授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则。”④高等学校应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以避免把就业指导教育局限于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临时指导与教育,容易使学生形成“技巧优于素质”的错觉。

(三)大学生自身是关键

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指导行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与其自身的就业观念有关系,如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大学生不愿意去。但现实提醒我们,过去是计划配置就业,现在是市场配置就业。大学生应调整自己的选择,顺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愿意去的地方和行业要尝试选择。全国人大代表蔡昉在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中谈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虽然现在缺乏吸引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之下,区域之间的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没有竞争力了,中西部反而有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需要很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潜力很可观。”⑤河南代表王超斌说:“在发达国家,管家的工作都是大学生干,并不存在身份降低的问题。某个家庭或者某个公司高官人员的管家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咱们国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认为这是佣人、下人,这个观念要改变。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规划人生要切合实际。”⑥

2.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本次调查显示,准备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为8.6%。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还很薄弱。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第七条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为此,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多家部门出台了豫劳社就业[2006]3号文件,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大学生要关注这些有利的政策,自强自立,由“选择工作岗位”,到“创造工作岗位”。

3.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培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竞争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和各种能力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相关单位实习,做兼职,组织或参与大型的学校活动等。

4.大学生要重视职业生涯设计,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认知自己,认知职业。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⑦

注释:

①宛恬伊.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12):26.

②⑦国家统计局网站.天津: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分析[EB/OL].2009.

③⑤⑥蔡 昉,杨 震,王超斌,赵彩瑞.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大学生就业支招[J].大学生就业,2009,(6):12-13.

④胡元聪.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34.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2010-08-12

许 慧,女,河南太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R241.4

A

1007-9734(2010)05-0099-0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