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0-11-26 13:51王洪国
成人教育 2010年9期

王洪国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王洪国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表现在:课程目标具有盲目性;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未体现主体性。通过分析以上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文章提出了更新课程思想、优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原因;策略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想未体现主体性

课程内容的选定、编排及呈现方式等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和特点,导致学生适应课程而不是课程适应学生。具体表现在:首先,课程内容的选定和呈现方式呆板,不符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其次,将课程变为教学形式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陈旧、枯燥,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在课程设置中,学生任意选修课的比率只有20%左右,有的甚至更少。

(二)课程目标具有盲目性

1.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重“高”而轻“职”,严重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

2.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的供给量及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三)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1.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特别是一类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门类不全,需要的课程开不出来,而不需要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课程门类繁琐,内容上存在交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

2.课程之间内容脱节,缺乏联系性。课程之间内容脱节,缺乏联系性,缺乏选修、跨修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3.课程结构僵化。课程结构僵化,不符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要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就要及时根据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1]

(四)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

1.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现阶段高职院校开设的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

2.课程内容缺乏范例,难以迁移。许多课程内容枯燥,缺乏范例,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学习上的有效迁移。

二、高职院校课程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重成果轻应用

课程研究重在实践,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贵在能够应用和推广。如果没有课程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目前高职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高职课程研究早就确立了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但如今高职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就业市场急需的人才严重缺乏,而就业市场饱和的人才某些高职院校还在大量培养。重成果轻应用导致高职课程目标模糊,盲目追求科研、教研成果,这是前些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规模化的不良后果之一。

(二)重守成轻创新

在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目前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一直维持着学科化的教学方式,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数年不变。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尽管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的管理上做出局部的创新,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特色性,使培养的人才逐步满足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重守成轻创新的现象,体现出目前高职教育未能解决的内在矛盾,如一方面高职教育工作者知道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一方面却无力去改变或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三)重理论轻实训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缺乏带领学生完成各项实训环节任务的能力,因此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在校外实训的开拓与实施上,学校与企业社会的需求没有接轨,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

造成目前高职课程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而其深层原因则在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高职教育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工作的实际背景,高职教育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机制。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课程思想

职业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达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2]为满足学生毕业后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想必须加以更新。

1.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案倒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2.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将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对现场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从社会与行业需求调研,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从学习情境设计、课业设计,到课程体系的实施,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都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得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未来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优化课程目标

1.依据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必须在对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与企业人士研讨的基础上来确定,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

2.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知识,必须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情感态度的培养,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方法手段。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手段进行综合规划,除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之外,还要健全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培养能够贯彻先进课程目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等。只有这些资源到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课程结构上既要重视专业课程,也要重视通识课程(全球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职业素养与思维培养等所涉及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整合。

1.根据企业需求开发课程体系。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符合企业工作流程与任务要求的课程体系,比如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思路,按照“工作对象——工作要求—一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来确定学习领域,从而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开发课程标准,完成课业设计,将传统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有机地整合到课程体系之中。

2.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内容、时间、空间上互相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严重滞后的弊病,随时根据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环节,从源头上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

(四)优化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为重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加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强调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以讲清要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3]

优化高职课程内容的做法有:

1.开发校本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既要重视正式课程的设置研讨,又要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校园环境、文化底蕴积累等方面突出自身特色。

2.重视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既要重视传统课程内容的改革,又要重视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唯有开放,才能及时把握最新动态,有效接纳最新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高职课程的开放性在要求对传统课程不断注入新信息、新内容的同时,还要根据形势和专业的发展不断设计、开发出新型课程,只有这样高职专业发展才具有永恒而又强劲的动力。[4]

新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主要突破口是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即在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以后,结合每门课程涉及的实际工作背景,有针对性地精选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确保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岗位,并进一步升华和提炼。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掌握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明确实践教学方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施灵活、多样、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

[1]王立秋,胡永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7(6):23.

[2]胡颖森,柯黎.试论终身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9):21.

[3]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6-157.

[4]裘文意.多元智能:高职素质课程多维开发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7(1):18-19.

G718.5

B

2009-11-04

王洪国(1973-),男,山东阳信人,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实训科科长,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成人与职业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1001-8794(2010)09-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