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丽萍
音乐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素有艺术皇冠之称。音乐美的魅力被视为“天籁之音”。古人认为音乐美具有感化人心,移风移俗的作用。《孝经》中说:“移风移俗,莫善于乐。”“凡音,则生人心者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已经把音乐的功能与人心教化、世道安危联系起来,足见音乐的作用非同一般。
音乐作品的美作为美的反映形式,它是音乐家创作性劳动的产物。和普通实际生活中的美相比,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当把现实的美经过相对抽象、化平淡为神奇,就可能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音乐作品的美不仅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美的反映,而且也反作用于现实美的存在和发展。它不仅加深和锐敏人们对现实美的感受和领会,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反作用于人们的行动,从而更近一步推动现实美的不断前进。
斯宾塞的《教育论》中有句名言:“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就会失掉一半。”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因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再现自己和生活。从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作品中,我们了解到了旧中国的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对人们的残害及人们对美好婚姻的追求。所以说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乐句中认识到所描写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情况及人物的思想面貌,从而扩大人们的视野。正是因为音乐作品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现实,所以它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从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部作品就可以感受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旧中国的黑暗和人们对反动派的反抗精神。所以这部作品流传至今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受到中外音乐届及广大听众的好评。但是一味的反映社会生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形象生动为条件。人们通过音乐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整体感受。歌曲《再见吧,妈妈》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人的形象、感受到了一个军人的气质,舍小家为大家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演奏和欣赏《光明行》这首音乐作品时,从它有力的进行曲节奏、明亮的音调中仿佛看到了光明到来的音乐形象,我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思想感情。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产生于1930年代前后,当时国内正处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十分猖獗,社会一片黑暗,局势动荡不安之时。伟大的反帝反封的五四文化革新运动的新浪潮,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光明行》一曲问世了,使中外一些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不得不改变旧的观点。刘天华先生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时代和黄色音乐盛行之时,写出了《光明行》这一铿锵有力、气势雄壮豪迈的作品,具有反帝反封建、反黄色音乐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音乐是最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尽管各门艺术都能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但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其感情表现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应该说音乐在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人的内心世界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人们正是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在想象中“画完”音乐想象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听众从那悠扬的琴声中看到了江南的美好景物,但是优美的曲调中又夹杂着苦难、悲伤的感情。这就是作者苦难身世的叙说,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太湖边坐着一位受尽苦难的老艺人在拉琴。所以音乐正是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了声音的范围,使音乐也具有认识现实作用,使我们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人们的心声。人们通过认识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提高自己对实际生活的认识能力,这就是艺术认识现实的意义所在。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音乐可以教会我们多向思维,而不是单向思维;培养发展我们的创作技巧和应用美的能力;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而这种感知和理解却是以其他形式无法获得的;增加我们的洞察力和智慧,培养我们的理解力并使之更加深刻和完整……通过音乐教育,安抚和鼓舞我们的精神,能够重建人生。
音乐的教育作用是通过激起人们的感情而得到的。音乐最易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往往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作品总是要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把对现实的描绘、社会的变动所引起的思想、心理、哲学、道德上的种种问题,真实地反映在音乐作品中,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帮助人认识生活,同时也能教育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教育作用是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合唱歌曲《游击队之歌》就是抗战时期游击队员的生活、作战的真实写照,是符合客观实际生活的,是具有教育作用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这首乐曲是作者通过对旧社会一位妇女悲惨身世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疾苦,把人民的苦难同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反动派的欺压相联系,使我们不仅看到旧中国一位妇女的苦难,而且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苦难。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艺术家能够把自己同社会、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江河水》就被人们所理解,而且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而有些音乐作品脱离了群众,是离开了现实的个人声音,是不会被人们所理解的,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音乐作品应该是悦耳动听的,应该给人以美感、快乐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不能仅限于“教育”二字,否则就会达到与其相反的作用。人们欣赏音乐并不是只为受教育,而是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艺人的劳动,用来娱乐,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而“教”与“乐”的关系,应当是并行不悖的。音乐作品如果是离开了美感“教”也应该是有“教”无“乐”的教。它“淡乎寡味”是激不起人们喜怒哀乐之情,既缺乏娱乐功能,也谈不上教育功能。所以,音乐作品是美的,没有美就不称其为艺术。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作品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这首器乐曲,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清澈的河水映着一轮明月,春风吹着一朵朵鲜花,不时从远处传来钟声。琵琶、箫、二胡奏出那优美动听的音响。这种自然的音乐美的效果感动了我们,使我们从中得到愉悦,促进了我们艺术的审美能力。这种音乐作品的美既给人以教益,又给人们增加了乐趣,唯有这样的作品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所以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它意识形态办不到的东西,这就是美。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音乐作品能唤起人的美感,这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音乐的审美作用就是由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美的特征产生的。什么叫审美特征呢?社会生活中即存在着美好的事物,也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东西。艺术家按照自己对美的判断在作品中塑造出种种艺术形象,人们在音乐的演奏、演唱、欣赏等的过程中与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产生共鸣,从中感悟什么是美的,值得颂扬的;什么是丑的,需要鞭挞的,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性情,增强人们对美和丑的判断力(审美力),这就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对“美感”和“情感”的体会而产生的,通过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用“声音表情”的音乐能够表现的主要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和心理体验,因此情感的体验在音乐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我们听法国大提琴乐曲《天鹅》由于作曲家把许多高贵的品质赋予了拟人化了的天鹅,使它成为纯朴、优雅、娴静、高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这首作品不仅感动了我们,而且也促进了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美的音乐作品提炼了生活真实的面貌,所以美和真实是相联系的,没有真也就没有美,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它是美的。但真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美的,而真应该是美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美,也就没有音乐艺术。美也是和善相联系的。美的形象总是寄托着音乐家的理想。音乐家往往把美好的理想表现在音乐作品中,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人们心中唤起感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通过有力的音调来召唤人们起来斗争,表现了旧中国人们向往光明的思想。所以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真、善、美的结合。
音乐艺术的审美作用存在于音乐作品之中,但是有些作品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有些作品的审美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在音乐作品中,战斗歌曲、进行曲等有着鼓舞斗志的功能和作用;抒情音乐、轻音乐有助愉悦身心培养情操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音乐的多种功能,使音乐艺术作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利于人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