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回眸深切思虑——浅评杨剑龙长篇小说《金牛河》

2010-11-25 07:10彭继缓
文艺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篾匠金牛铁匠

■ 彭继缓

杨剑龙先生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在“茫茫金牛岭”和“汤汤金牛河”的诗情画意中展开金牛镇人的生活叙事的。清丽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是一副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和风俗画卷。金牛镇的人们似乎在如画的小山镇享受着世外桃源的怡然自得,又似乎像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固守着偏远小山村的一方净土。作者也这样写到:“金牛河在这个非常的年代便迎来了各色人等,不同的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这就形成了金牛岭上人员的形形色色,地主富农、革命干部、知识青年等都在这座山岭上奔波,在这条河道上颠簸,一切丑陋的标志、一切辉煌的光环都消失了,这里似乎十分平等,这里似乎特别平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们的生活充满着一点匪气;不问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生活带着隐士之气;这里的生活既复杂又单纯,复杂的是在这条河道上行走着各色人等,单纯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付出一份就有一份收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金牛镇美丽平静的外表无法遮掩内在的骚动和悲剧因素,一幕幕不算惊天动地但却寒彻入骨的悲剧依次在作品缓缓呈现。尽管作者在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献给曾在广阔天地里的知青们,这里有我知青岁月的青春印痕”,细读文本,小说流淌的印痕不是有关知青青春的或热情或忧伤或愤怒的情绪,作家关注反思的是金牛镇普通人的悲剧人生。

一、荒谬年代中的人生悲剧

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荒谬指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现代人被抛在这种处境中无处可逃,他唯一可做的只是如何面对荒谬并在荒谬中生存下去。①而在“文革”十年浩劫的荒谬年代中,无数中国人狂热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整人运动”中,整人者趾高气扬“豪情”万丈,随心所欲摆弄被整者的命运,而被整者受到这种现实环境的挤压无处可逃,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金牛镇的人们在这样的年代也逃不过这样的厄运。粗犷豪爽的志愿军侦查英雄牛汉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审查与批斗,流落到金牛镇开始他艰险的放排生涯。然而一个时刻在凶险的大自然中求生存的血性男子在他所选择的所谓安身立命之地最终也难逃过政治的恶魔之手。历经人世沧桑的牛汉国和姜阿翠在金牛河滩的朝夕相处中深深相爱了,可他们苦涩生活中仅有的生命希望却被视为伤风败俗,他们都不例外地被戴上了“腐败落后分子”的高帽子。戴“莫须有”的帽子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岁月是司空见惯的事,正如作品中所说“在这个年代,各种各样的帽子层出不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与有权有势的人作对,就可以有各种各样帽子可戴,腐化堕落分子帽子就成为最常见的一顶”。姜阿翠在批斗中不堪侮辱摔下了高高的古戏台,牛汉国也在与黄书记即直接害死了姜阿翠的凶手之一斗酒后突发心脏病去世。金牛镇响当当的七尺大汉无法逃过政治的黑手,内心世界丰富而又心性敏锐的知识分子就不用说了。作为金牛镇最聪明也最有文化的人,蒋雄杰的脖子被挂上了“打倒封资修的祖师爷”的木板,他多年的心血长篇小说手稿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导致他不堪忍受精神重压,从此变得疯疯癫癫。潜心于金牛镇教育事业、沉溺于个人文学世界的姜老师就这样走进了一个没有烦恼与痛苦的世界,他麻木地在金牛镇上徘徊,他形影相吊踽踽独行与世无涉几乎成了金牛镇一道悲凉的风景。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蒋雄杰在意外中的清醒,这种巧合与其说让人在沉痛之余感到欣慰,不如说在看似轻松和舒缓中让人感到命运的多舛和人生的无常。如果说姜雄杰的由疯癫变为清醒也可以让人在无望的生活夹缝中获得些许的窃喜,那么寡妇姜阿翠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足让人扼腕悲叹了。美丽勤劳的姜阿翠在黄书记的关照下,在金牛镇开了一家小饭铺,生意勉强能维持其与儿子的生活。不幸的是儿子溺水身亡,她也在深深的自我内疚和谴责中结束了与黄书记本该早就要结束的地下恋情,而期翼过上一种正常的真正属于她的生活方式。当苦尽甘来的姜阿翠终于找到真正的幸福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之时却遭到了人为的阻拦,黄书记出于长期霸占她肉体的私欲,伙同妻子吴春华及其红卫兵姜美华以乱搞男女关系、败坏生活风气之名发起了对阿翠的批斗,最后侮辱打击姜阿翠致死。在金牛镇上因文革而遭受悲剧命运的还有大老李等一些很普通的乡民。“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精神的寄托。这个年代,多少家庭被毁于一旦,多少家庭四分五裂。”大老李就是在这样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失去家的人,他原本只是在江苏盐城家小镇上开了一个杂货店,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大老李就成了镇上被批斗的主要对象,“以至他一见到红色就犯怵,一听到口号声就心慌”,在镇上他向一切人哈腰阿谀奉承,他变得直不起腰来了。终于一个金蝉脱壳的方法让他逃离了被批斗受歧视的境遇,然而他却永远地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乡,东躲西藏来到金牛镇这个偏僻乡村干起了上山伐木下河撑船的伙计。保住了性命,却要忍受着与亲人永难见面的苦痛。在艰苦的放排生涯中,捅进胸口的毛竹几乎让大老李丧失生命。况铁匠的女儿梅梅也是文革时期的牺牲品,美丽的姑娘被自称为“‘斗到底’红卫兵司令”的陈公子绑架并奸污致疯,疯癫后的梅梅还因此当上了未婚妈妈可没能力照顾孩子,这让况铁匠一家陷入了困窘的境地。虽然清醒后的蒋雄杰从况铁匠的手中接过了照顾梅梅和孩子的重任,梅梅疯癫的状况有些好转,然梅梅究竟何时才能痊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而陈公子之所以如此放肆地欺负梅梅,一方面是依赖其父的权势,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竖起“斗到底”红卫兵团的旗帜后,“他的势力更大了,呼风唤雨,颐指气使,抄家、破‘四旧’、批斗、写大字报,他成了公社的风云人物。”文革的政治意识的暴涨助长了陈公子的疯狂。在这个荒谬的时代被整者上演着一出出人生的悲剧,整人者也难逃脱人生的悲剧。作品中姜美华的遭遇可真是耐人寻味。姜美华在蒋雄杰、姜阿翠的不幸遭遇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可这年青的姑娘在文革中也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枚小小的棋子,她最终也没有逃脱恶魔的爪牙。作者在这篇长篇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个人在这荒谬时代的无能为力和悲惨遭遇。在中国由文革所造成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文革后文坛上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的浪潮,无不在以沉痛的笔调来叙述这段苦难的历史。《金牛河》像许多反映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一样发出了对荒谬的政治年代罪恶的控诉。然而在《金牛河》中“文革”作为故事背景作者却有意将其加以淡化,而将琐碎、平庸,充满了躁动与疼痛的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的悲剧命运推置到前台,凸显了“文革”这场政治运动是如何在生活层面、思想层面影响和改变着乡村人的基础心态,并试图通过对平淡庸常的乡土底层生活的观照与描摹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和命运走向的关怀与注视。

二、复杂人性中的悲剧生存

文学是人学,人性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主题,“人性结构的丰富性给文学带来了说不尽的视角。”②人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往往表现为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等不同形态。沈从文的《边城》用“人性”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画面,而偏远的金牛镇没法抵住时代脉搏和政治浪潮的袭击,无法像边城一样建立人性的“希腊小庙”,金牛镇形形色色的人物为我们展示了复杂的人性。人性的自然、身心的和谐是一种美,而人性的异化、身心的裂变则是一种丑,在疯狂的年代人性裂变得更为厉害。作品中活泼美丽的梅梅和婷婷,勤劳善良的姜阿翠,果断义气的牛汉国,真诚乖巧的小宋等都是美好人性的化身。在姜阿翠、梅梅和婷婷身上,人性的“真”与“美”却遭到了令人战栗的毁灭和摧残,金牛镇秀丽的自然和宁静的生活背后潜伏着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在展示人性美的同时更多的是刻画复杂性人性中的人性丑所导致的悲惨命运。作品中的黄书记是一个人性复杂的人,对于金牛镇他是一个有功之臣,在他的领导下,金牛镇建了水力发电站,开办了第一个完全小学,能为民积极谋求福利也可见黄书记人性中向善的一面。然而黄书记在金牛镇也因为权势一手遮天。具体到个人,孤儿寡母的姜阿翠开办饭铺借贷款、办执照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就在这一来二去的相处中黄书记和姜阿翠之间产生了地下情,这为日后阿翠的悲剧埋下了种子。黄书记对阿翠的情感初始缘于对现实婚姻的不满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因为黄书记与妻子吴春花的结合看中的仅仅是其父大队书记的职位,加之吴春花并非是贤妻良母式的女性,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他与阿翠的地下情,也有合理、符合人性的因素。然而当姜阿翠主动疏远黄书记而和牛汉国亲近后,黄书记复杂人性中潜在的占有欲、忌妒心、毁灭欲占了上风,他设计了捉奸、批斗的一幕,直接导致了阿翠的死亡。阿翠死了,黄书记悄悄一人来她的坟前哭泣忏悔,他喜欢这个已经永远躺下的女人。黄书记在阿翠坟前忏悔过了,也与牛汉国在阿翠坟前决斗过了,可不管怎么忏悔,阿翠死了,灵魂连同肉体永远地离开了他。人声喧哗之时他呼风唤雨骄横跋扈,可人皆散尽留给他的却是悔恨和痛苦。在作品中黄书记的复杂人性是比较典型的,他向往权势,为了权势他可以屈就婚姻,妻子也因此成了婚姻的受害者。谋得权势,他为百姓谋取福利,可却称霸乡里。在痛苦的婚姻中他向往美好的爱情,可又不懂爱情。在文革这样黑白颠倒的社会,很多生命个体人性深处的恶魔犹如瓶中的魔鬼,趁机冲出牢笼,张开它的魔爪,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黄书记人性中的恶是他在特定年代的畸形释放。《金牛河》人性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姜美华、麻大哥等人身上。姜美华是金牛镇的老师,人长得漂亮。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了文质彬彬的姜雄杰,可遭到了姜雄杰无言的拒绝。她的爱真诚而浅薄,她的复仇恶毒而让人痛恨。她的密告导致了姜雄杰手稿的被毁,导致了姜雄杰的疯癫。然而这个年轻的姑娘走上石板路“也会怕看到蒋雄杰这种疯癫的情形,怕见到姜雄杰那双木呆呆的眼睛。她既恨姜雄杰,又怜悯蒋雄杰”。蒋雄杰这样“行尸走肉的模样,令她内疚,使她寒心”。然而这个有着野心的姑娘在不断的内疚中却变本加厉地畸形地想成就一番事业。在陈部长的怂恿下,她在金牛镇发起了文化大革命,自命为“斗到底”红卫兵团长,在金牛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她和吴春花一起押着姜阿翠接受批斗,她是导致阿翠死亡的直接因素之一。面对阿翠的死亡,“她有点同情姜阿翠,她有点憎恨吴春华”。“姜阿翠是在她的拘押下死的,她常常有点提心吊胆,她惧怕姜阿翠的冤魂来找她算账,她不禁跪拜在床前,她祈望姜阿翠的灵魂安息,祈望姜阿翠谅解她,饶恕她”。可悲的是愚昧的姜美华虽然对阿翠的去世有些怜悯同情有所愧疚,她却没有审视自己灵魂深处,没有勇气正视自己剖析自己,她竟然把阿翠的死归于其不知机动的处世方式,“如果阿翠忍一忍,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人不能太倔,该低头时且低头,她认为人应该灵活机动,该直处直,该曲处曲,只要有所得有所获,管他直与曲”。自以为聪明的姜美华就这样轻松地化解了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正是缺乏最基本的反省意识,姜美华对周围的恶势力缺乏必要的警觉。为了争取实现当女兵走出大山的愿望,她不惜满足了陈部长提出的无理而荒谬的要求,自欺欺人而又被野心冲昏头脑的她最终成了陈部长口中的猎物。年轻的姜美华是可恨的,可也是可悲的,她的遭遇发人深省的。麻大哥在《金牛河》中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小说中主要展现他人性恶的一面。在金牛镇麻大哥是个悲剧人物,因为脸上的麻子使他从小就常常处于被人忽视甚至受人歧视的境地,他流浪到金牛镇当一名放排工,是因为当年与村长女儿恋爱遭反对后,他竟奸污村长老婆而泄愤。为逃避强奸罪他只能逃离家乡。流浪到金牛河撑排后他野心不改,不仅勾引女房东,甚至强奸女知青,最后落下了被囚禁的下场。我们不否认麻大哥人性中有很恶的一面,但也要看到麻大哥在艰苦的放排生涯中也在积极努力地求生存,其性情有豪爽真实的一面,况且他放排之余渴求爱的愿望也无可厚非,可是麻大哥却是个不懂得尊重他人永远也无法改变其恶习的好色之徒,如果说他对婷婷当面的侮辱并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到了表嫂、知青牛丽莉那里,他的行为却无情地改变她人的命运。表嫂因为与麻大哥偷情要背上对丈夫、儿子一辈子的愧疚,牛丽莉因为麻大哥的侮辱失去了与小宋相爱的勇气,选择了离开。而丽莉的离开并没有让小宋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的心理负担更重了。丽莉是牛汉国的侄女,麻大哥伤害丽莉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曾一起出生入死放排的牛汉国。如果说黄书记和姜美华在做错事后在愧疚在忏悔还有点良知的话,那么麻大哥在伤害他人之后从来就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的理由,没有半点的懊悔和自责。由此可见,作者在表现金牛镇这个宁静美丽的地方人性善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乡村世界中人性恶何以在复杂的人性交织中凸显放大至此?作者的思索有来自文革政治对人性的撕裂所造成的异变,人性在狂热的年代往往在复仇、野心、陷害的毒沼中被扭曲、栽害了。然而作者对人性被扭曲的思考却不止于对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内容作具体剖析、评判之上,纵观文本,作者虽然在作品中充分展示黄书记、姜美华、麻大哥、吴春花等人性丑所带给他人的伤害,揭露其人性中的恶。然而我们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人性丑也不是一味地进行严肃的批判。因为这些人物本身也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作者在书写他们人性丑的同时也同情其悲惨遭遇。因此作家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点,即从人的发展人性的健全需求的角度透视人的悲剧命运。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人性思索人性扭曲而导致的命运悲剧,是作者对人性与历史历程的痛思与反省,这无疑是人类精神价值追寻中的一段凝重流程。

三、乡村生存的命运悲剧

中国乡土小说中,表现乡土社会、乡土人生存困境的作品是乡土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着重揭示乡土社会生存困境对生命的扼杀,乡土现实对理想的阻挠,展现了一个个乡村社会的生存悲剧。而《金牛河》的乡村书写正是从基础生存的角度表现苦难,从对乡村人的个人化的、非典型的生存状态的逼近和描写来向广阔和纵深处窥视这样一类人生活的困境与挣扎,反抗与无奈,表达一种独特的疼痛与怜悯,沉重与反思。偏僻、古旧而固陋是乡村根本性的生存形态,在这里除了贫瘠还有随贫瘠而来的乡民们的愚昧、麻木等国民劣根性。悲剧在乡村总是无声无息而又无止境地上演着,《金牛河》中也是如此。铁匠况仁山的两个女儿梅梅、婷婷一家的遭遇尤其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存悲剧的关注和反思。小说中的梅梅和婷婷是金牛镇两朵并蒂莲,而父亲况铁匠在老婆去世后独自承担了抚养这一双女儿的职责。一对女儿的幸福的将来是况铁匠最担心最牵挂的事情。可梅梅遭受不幸并变疯了,况铁匠最初急切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可黄书记叫他忍耐的话让他在省报社记者面前不敢说出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他没有力气和精力再为这事奔走了,他也不相信有人能够将此事弄清楚。”金牛河恶劣的乡村生存环境况逼迫况铁匠不敢申报冤屈,只会默默忍受这一份苦痛。而况铁匠的另一个女儿婷婷也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婷婷受骗嫁给了篾匠的痴呆儿子,并被公公强暴,在含羞忍辱中开始了山乡女人漫长而卑微的婚姻生活。而当况铁匠听说了篾匠施展了一个调包记使婷婷嫁的老公是一个痴呆,他几乎懵了。可他最终没有去找篾匠理论,“他想要回来的女儿又能再嫁给谁呢?他希望女儿能够熬过婚后这段时间,为篾匠家生个一男半女的,日子大概也就可以过去了,山村的日子也就是由这种子孙的繁衍构成的。”后来获知婷婷怀孕了,“况铁匠倒有些高兴,他想婷婷若当了母亲,他想只要婷婷生下的不是痴呆儿,她就会安安心心在篾匠家中度日。他也可以摆脱嫁婷婷时的不安和内疚。”如果说况铁匠面对梅梅的遭遇有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不得不把冤屈藏在肚子里,然而在面对婷婷命运悲剧时况铁匠仍然保持着可怕的沉默,他希望女儿们幸福,却无力做出一个可能挽救女儿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行为,这种对不幸命运的忍耐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而同是苦命的乡村人篾匠为了续香火不惜使用“调包记”让自己的傻儿子娶了婷婷,为了让媳妇能怀上一男半女,他竟然与女儿一起捆住婷婷让傻儿子行夫妻之事,当傻儿子懵懂不知之时,篾匠竟然当着自己儿子女儿的面亲自给儿子示范。此时此刻流动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乡村对个人尊严的忽视和乡村人的愚昧无知冷酷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美丽聪明的婷婷在花一样的年龄应该吸吮着花一样的芬芳气息,然而她却被视为牲口何有个体的生命存在和必要的生存空气?没有抱怨也没有反抗,婷婷婚后第二天就开始在新家勤劳地操持家务了。婷婷的善良和面对悲惨命运的默然和顺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是婷婷这样年青的姑娘早已习惯了农村中这样陋习而安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安排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为个体的生命存在她该拥有的自我尊严以及所具有的选择幸福的权利?当我们在为婷婷的生命存在心疼不止痛斥篾匠的无情自私冷漠之余,我们的内心深处对篾匠也有着说不出的同情和悲哀,他的生命存在仍是悲剧的生存。篾匠因为与妻子是近亲结婚,生下了痴呆的儿子,妻子为此忧郁成疾抛下痴呆的儿子和刚脱奶的女儿离去了。篾匠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养大这对儿女,个中的艰辛和常人难以体会的苦痛也是令人同情的。可就是这个也实属不易的父亲,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训,为了满足他所信奉的封建道德标准,为了他自家的圆满,他深深伤害了婷婷这个善良而美丽的姑娘,深深伤害了同是善良父亲的况铁匠。况铁匠一家因为梅梅已经遭遇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不奢求篾匠来同情他们帮助他们,但至少篾匠能够动一点恻隐之心不再来伤害这本已不幸的一家。然而他居然对况铁匠一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居然麻木不仁到可以忽视他人的不幸,居然可以狠心地弃他人的尊严和感受不顾,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和仁厚,篾匠对自己给他人的伤害是浑然不知抑或是假装不知无从知晓,但人与人之间可以冷漠至此,这难道不是乡村生存的悲剧?最可悲的还是在这样的伤害中,受到伤害的人面对不幸不去思虑不去抗争也不做逃离,即便去抗争也是不自觉的抗争,因此就更见其生命存在的悲哀。沉积在乡村民众身上的传统观念的重负以及民众本身的国民劣根性是其悲剧命运不可绕过的重要因素。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当然汇集在金牛镇的人们也不乏与命运做抗争的生活者,牛汉国、麻大哥、黄书记、姜阿翠、李阿娇等无一例外都是现实的抗争者。如果说汤汤金牛河上的排工生活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金牛镇的生活则是人对命运的抗争。历经艰难的阿翠,在牛汉国的关怀下,想摆脱黄书记,与牛汉国生活在一起,这种愿望源于一个苦难女人对幸福的自然向往,但这种向往却不得。除了阿翠,小说中的李阿娇、况铁匠等人也一样,都陷于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命运状态中。无怪乎姜老师清醒后感慨着说“:人往往难以抗拒命运,冥冥之中的巨掌总是左右着人的命运,人必须要与命运作斗争,但是人往往又难以抗拒命运。”即是说自人踏入这个世界生命就被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推动着脚步在生命风景的展示中演绎着开始与结束循环往复的荒诞逻辑,这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就是命运被宿命之手操纵,无论是高尚者抑或卑劣者也不管是逆来顺受的还是顽强抗争的无一能够逃出命定的归宿,不同的生命轨迹都无一例外地滑向共同的终点宿命,人人在劫难逃。至此《金牛河》何以在平静、舒缓、从容不迫的有时甚至充溢着温情的氛围下将一个个生命的悲剧徐徐铺陈开来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对乡村人存在的同情和对乡村人愚昧落后的批判不是鲁迅式的怒目圆睁与诅咒审判,而是充满着温情的人文关怀。在这样宁静平和的氛围中悲剧的命运愈发让人惊心动魄。透过作者看似轻盈的叙述,五四式的批判与改造已经不是文本的终极目标,对乡村人生存与生命悲剧更为凝重的表现,以及作品背后作者对乡村人乃至对全人类生存与命运的深层关怀与文化思考成为作品更具现代性的意义所在。

表现乡村关注乡村生命存在似乎是中国作家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作家们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构造了乡村的种种面相,他们不仅在这里释放了自己的生存体验,也寄寓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杨剑龙先生沿着鲁迅、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抒情传统书写着他记忆中金牛镇的山水及人事。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乃至于跨越时空的限制,将目光聚焦于“文革”期间金牛镇,叙写乡村的人事纠葛,描摹乡村的世态人性;但他并不拘泥于任何特定的时代,他关注的是整个人类。作品中一系列反映人在荒谬年代、复杂人性、乡村生存中的被戕害的悲剧命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深深触动我们内心伤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感触到作者心中那一份温情和苍凉。朱小如说“我觉得杨剑龙的小说好就好在他没把自己放在一个以往的知青文学视点中。”③《金牛河》超越对知青情绪的表现,表现对“人”本身的关怀和对“人”命运的深切思虑,深刻体现了学者博大深厚的悲悯情怀。

注 释

①转引自黄玉娇:《荒谬年代 悲剧人生》,《理论观察》2005年第6期。

②铁凝:《无法逃避的好运》,《铁凝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③杨剑龙,刘醒龙等:《知青文学与本土经验——长篇小说〈金牛河〉研讨纪要》,《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篾匠金牛铁匠
铁匠教子
宝刀
东篾匠
金牛计
金牛客
篾匠父亲
铁匠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篾匠的端午
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