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0-11-24 05:42杨晓辉于英杰
关键词:口译日语论文

杨晓辉,于英杰

(1.大连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2.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23)

再议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杨晓辉1,2,于英杰1

(1.大连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2.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23)

为把握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状况,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日语口译学术论文和日语口译教材进行汇总分析,并论述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日语口译;论文;教材

中国高校日语教学始于20世纪初,百年来日语教育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调查发现,诸如日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著、教材或学术论文较多,也有相关综述性研究,但专门针对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状况全面考证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因此,本文试将新中国成立后日语口译论著、教材和学术论文汇总统计,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中国日语口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以期为学界同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之一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09年10月出版的所有日语口译教材(不含各类考试大纲)或论著,共47种。研究对象之二为期刊论文,主要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20世纪50年代到2009年10月为止所有日语口译论文和国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国内重要会议论文除在CNKI上可检索到的福建3次国际会议上出现的3篇日语口译论文外,其他皆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四届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共汇总出论文98篇。CNKI检索采取主题检索词为日语口译、同声传译+日语、同传+日汉、日汉互译+口译等方式进行。

二、数据采集和分类

1.教材类

最早的日语口译教材是1958年北京大学编写的《中日口译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与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日语课程有直接关系。时隔20多年后,1982年苏琦的《日语口译教程》(商务印书馆)问世。此后至20世纪90年代教材或论著出现了5部,进入21世纪以来教材数量有所增加,代表性的有2004年杨承淑的《中日口译入门教程》(外研社)等。以上皆为非应试类教材。应试类教材则出现于2000年后。具体数量按照年代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2005年出现出版高峰,为11种。

2.论文类

通过论文在不同年代的分布可以了解日语口译研究的历史,而主题划分则可以详知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笔者曾在借鉴刘和平[1]和李向东[2]的分类方法基础上,对日语口译论文主题作了12类划分,并按年代分布和论文主题作了统计。*参见笔者于2008年在第四届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国内日语口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刍议》一文。此次本文又增补了2009年10月的会议论文,98篇文章中有3篇跨2个主题,主题总数之和为101。主题中日语口译教学研究数量最大,其次是证书考试、培训研究,居于第三位的是技术技巧研究,数量最小的是问题对策研究等理论研究,具体如表2所示。

表1 日语口译教材出版年代分布

表2 日语口译论文主题各年代分布

三、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依据以上数据,笔者从历史层面、社会原因等角度就日语口译研究现状及特点加以论证和分析。

1.滞后性倾向

北京大学早在1902年即开展日语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外语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党中央非常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1962年,陈毅副总理在接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师生时强调外语学习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外语院校将外语事业、外交干部的培养工作搞得更好。[3]20世纪60年代末,周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清华大学等高校编写科技方面的外语工具书和自己培养外语人才,外语类院校逐渐建设并得到一定的发展,1970年清华大学开办日语专业。[4]“文革”结束后,除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外,硕士培养也开始出现。北京大学于1978年成为我国最早招收日语专业硕士生的高校,1979年吉林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也开始招收硕士生。[5]迄今为止北京日研中心、吉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还设有博士点。纵观日语教育史,中国的日语教育应当说取得了诸多成绩,亦有长足发展,但日语口译教育、研究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国口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翻译泰斗之一姜椿芳发表了题为《略谈口译问题》的文章,此文现于CNKI无从查询,属于我国最早的口译论文,当时发表在《俄文教学》1953年第8期上。作者在文中谈及口译的6个问题:翻译的一般问题,口译工作的意义,口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口译的种类,怎样从事口译工作和其他应该注意的事项。[6]在CNKI上可查到的最早论文是1958年唐笙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口译工作及口译工作者的培养》。但上述两篇文章出自俄、英语种翻译家之手。70年代以后日语翻译类文章才显露身影。1979年3月《日语学习与研究》刊载了李兆田的《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和中译日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是国内第一篇日语翻译类论文。该文就翻译概念、质量、技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属于早期日语翻译实践方面的论文,但并未将口译单独提出阐述,严格而言还不应列入口译论文之列。20世纪90年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日语口译论文才姗姗现身,但仅寥寥几篇,口译研究并未形成规模,与英、法语种尚不能相提并论。与此相对,教材方面最早出现的是1958年北京大学的《中日口译手册》,多年后的80年代才有了苏琦的《日语口译教程》,90年代教材出版了5部,21世纪以后有所增加。相比而言英语等语种的口译教材数量远多于日语,日语口译研究的滞后性是很明显的。

2.主题单一性与非系统性

通过表2可以看出,论文方面数量居前位的为教学研究、证书考试与培训研究和技术技巧研究,其次为译员主体研究、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他主题涉猎极少。而论著、教材方面,除杨承淑、冢本庆一的教材中对口译理论阐述较多外,其他甚少或根本未提及。这从另一层面暴露了我国日语口译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主题单一的弱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两点:其一是国内历史原因所致,其二是日本外部环境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于外语人才极度匮乏,日语教育的工作重点基本放在了师资培养方面,包括国内重点、外语类院校在内,初创阶段相当一部分教师皆非日语专业出身,当时教师培养成为日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日语教育稍有起色之时,十年浩劫又使得一切成绩化为乌有。由此这一时期尚无从谈及日语口译研究。“文革”后,外语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包括日语口译在内的日语教育亦重新起步。口译课在个别高校开设,如197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试开口译课并于1974年正式设置。70年代日语口译论文和教材亦开始现身。1979年教育部在大连召开日语教材会议,会议确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编写一本日语口译教材,由此诞生了1982年苏琦的《日语口译教程》[7]。1986年宋协毅[8]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与日本专家开设了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第一门中日、日中同声传译课。但因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改革开放,很多优秀的日语人才去日本留学后常年滞留海外,致使国内的日语研究尤其是口译研究没能被很好地延续。21世纪以来,随着海归人员的增多及国内研究环境的宽松,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有了提升,这也是21世纪以来日语口译学术成果逐渐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从国际外部环境影响来看,我国日语口译研究落后于英法语种也有其必然性。欧美国家口译人员的培养主要依靠大学,如法国巴黎翻译学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日内瓦大学等,此类高校皆为国际知名翻译院校,一些海外学子在该类院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从事教学、研究或实践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口译发展。而在日本,大学基本不承担口译人才培养的任务。笔者曾对日本口译协会网站列出的所有开设口译课的日本大学进行调查,除杏林大学外,其他大学似乎并无中日口译专业,而且开设英日口译课的高校,也难说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来,其课程体系不过是泛泛的语言课程设置而已。日本的口译人员的培养仍主要依靠职业口译培训机构,如ISS口译研修中心等,但真正能在这类职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走上口译之路的国内中日口译人员并不多,大多口译人员甚至同传专家是在实践中摸索慢慢走上口译之路的。日本的目前状况不能为我国提供借鉴,中日间的联合口译人才培养也似乎是较为遥远之事。

3.教学与市场化倾向

教学研究主题的论文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共3篇,第一篇为1994年徐冰的《日语口译学初探》(东北师大学报),21世纪以后共出现37篇。应试类教材也多有问世,这是一个可喜现象,说明日语口译研究和资格认证考试日趋成熟。不过撰写教学研究方面论文的人员大多为高校教师,其实战经验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优劣。为适应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于1997年施行了日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2003年人事部又制定下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等,目前这两种考试成为国内仅有的日语口、笔译资格考试。出于应试辅导需要,阐述考试的应试技巧、对策以及考试现状和趋势等的论文数量也逐年攀升,达到19%。应试类教材在2000年后出现了约30种,出版集中在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大城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应试教材的出版,日语口译研究的市场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4.主题多元化倾向

近年来,日语界认识到口译研究的重要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了四届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两届全国口译邀请赛即是最好的证明。尤其前两届研讨会参会语言为纯日语语种,极大促进了日语口译的研究。从会议发表论文的主题也可看出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出现了口译与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口译理论研究的论文也稍有增多。研讨会上与会者还可以观摩口译决赛,尤其是同声传译决赛,这对很多师生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机会。日语口译研究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相信在专家、前辈的带动下,日语口译研究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1]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71-74.

[2]李向东.国内口译论文的量与质:发展与问题[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92-95.

[3]陈 毅.陈毅副总理1962年1月17日接见外语、外交两院负责同志和教授、副教授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5(S1):2.

[4]王彦花.清华大学日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S1):131-134.

[5]徐 冰.全国日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4):34-35.

[6]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第4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381.

[7]苏 琦.日语口译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8]宋协毅.中日同声传译教学与实践回顾与展望[EB/OL].(2010-04-26)[2010-05-17].http://www.suiniyi.com/translation/wenzhai/7484/.

ReconsiderationonJapaneseinterpretationinChina: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altrend

YANG Xiao-hui1,2, YU Ying-jie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Polytechnic Univ., Dalian 116034,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Univ., Changchun 130023, China)

To mast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published relativ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ademic papers on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from the time of national founding up to now, and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lud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paper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1671-7041(2010)05-0109-03

H365.9

A*

2010-06-08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计划资助项目(2009B025);大连工业大学200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日语口译课程改革与实践

杨晓辉(1973-),女,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yangxh@dlpu.edu.cn

猜你喜欢
口译日语论文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