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鲍锋
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最终评判
——海南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重视和改善民生回望
□本刊记者 鲍锋
海南省是个小财政,其特点是:地方一般预算收支规模小;人均可用财力低;自给能力低,主要依赖中央补助。海南还是个欠发达省份。这是基本省情。
小财政是否只管吃饭,其他事就不能办了?尤其是在改善民生方面能否走得快一些,超前一些?2004年以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改善民生视为最大的政治,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最终评判,用政府“民生工程”为抓手,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集中财力办大事。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小财政也可办大民生!
2008年4月,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海南视察,临行前他殷切嘱托海南党政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海南这些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任务仍然很重,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当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海南特区可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一步,让党的阳光普照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普照到每个公民身上,这样我们这个岛就会更有活力!”
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嘱托,给海南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大省比GDP比财政收入,海南比不起也比不过,但海南完全可以在普惠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告》中提供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09年,全省财政的民生支出达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48.5%,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53.5%;省级财政新增财力的78%和市县上缴土地出让金的64.5%投向了民生,有效实施了为民办实事九项工程。落实惠农财政补贴资金10.2亿元,创历年之最。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6600公里,解决28.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实现100%自然村通电、100%乡镇通宽带。新建文明生态村1315个。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1.8万名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进入10所思源学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招收新生6.7万人,在全国率先对5200名中职涉农专业和8364名村官班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新增支出5.75亿元,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海南大学“211工程”顺利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增资110元;投入7.58亿元,将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人均每月245元、163元,增长30%和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解决了华侨农场3800多名归难侨的养老、医疗保险和20万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覆盖全省总人口的8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省、市县、农垦实现投资44.45亿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17万套、经济适用房1.2万套,农垦5.2万套职工住房全面开工,国有林场危房改造3000套,超额完成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增加1平方米的目标。完成少数民族地区民房改造10234户,受益群众5万人。海口等5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免费为2万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6%,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6个、农民书屋483家,5万户边远山区农户开通广播电视。
一张“真金白银”的“民生清单”!
今年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又确定了2010年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包括保障性住房、惠农、加快中西部发展、社会保障、就业与再就业、公共医疗卫生、教育优先发展、城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45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与860万海南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截至今年6月底,海南省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达123亿元,比2009年增长方面先行一步,建设一个让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的特区。
“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海南特区可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一步”,胡锦涛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为海南改善民生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
海南省委、省政府迅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分别在做客新华网和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今后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经过深入调研,在2008年7月召开的省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鲜明地提出“把建立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人民群众的机制,作为新时期海南经济特区的一项新使命、新特征”。省政府接着下发了《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确定海南在5年间将筹集452亿元,实施由27个项目组成的七大民生工程。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全省人民普遍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
先行一步,是海南经济特区争当改革排头兵必须担当的使命。
先行一步,使海南近年在改善民生中至少有七个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了市县工资标准“统一加浮动70%”;免除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教科书费),开展消灭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免除了农业税;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省60周岁以上农民参保覆盖率达100%,比国家规定提前9年;实施了教育扶贫移民。
这一系列全国“率先”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还体现在廉租房建设、建立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开发公益性岗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等诸多方面,受益受惠的幅度堪称历史之最。
2008年底,一场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在这种不利环境下,海南改善民生的刚性支出仍然不打折扣。
2008年12月,卫留成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民生问题,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卫留成特别强调,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五年规划”,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要制定年度计划,列出项目单子,明确责任主体,拿出具体的落实措施。每年年终要逐项检查验收,切实把规划中的民生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罗保铭省长在2009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越是困难时期越要保民生……
很快,海南省委、省政府以工程项目为改善民生突破口,确定了2009年为民办实事九大工程42个项目下发到各市县、各有关部门实施。九大工程42个项目,总投入208亿元,目的就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2个项目包括:惠农工程10大项目,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工程6大项目,就业与再就业工程3大项目,社会保障工程4大项目,公共医疗卫生工程5大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4大项目,城乡文化建设工程2大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工程5大项目,扶持中小企业工程3大项目等。民生工程体现了政务公开的原则。第一,年初公布项目名称,工程目标,投资额及责任主体。第二,有具体的落实措施。第三,接受社会监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第四,年底公布办理结果,既有表彰也有问责,赏罚分明。
年底,九大工程42个项目全部顺利完成。
罗保铭省长在2010年初《政府工作报15.7%。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达5.3万人。7月1日起,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0元,社保费缴费基随之上调。截至6月底共发放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29.1万张,补贴资金9700万元,惠及群众48.7万人次。
目前,2010年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已进入收官阶段。由于海南今年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水灾,个别项目的进展可能会受到某些影响,但总体运行是健康顺利的。由于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改善民生的投入额将加大。如老百姓极为关注、被省委书记卫留成称为“海南民生一号工程”的保障房建设,全省原计划今年建设10.09万套、729.54万平方米。截至11月下旬,已开工建设18.95万套,完成投资122.81亿元,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房8.7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万户,解放8.67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省民政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争取今年年底,最迟在2011年春节前,全部完成倒塌房屋恢复重建及损坏房屋修复,使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海南省今年保障房建设面积大大突破原计划已成定局。
原定投入3000万元,完成农村改厕6万户是45个项目之一,后来省委书记卫留成亲自抓“厕所工程”,全省又投入数千万元,修建、改建了近千座“星”级厕所,这一项目无疑也超额完成。
省委省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实事工程,对各市县及相关单位也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使得改善民生范围、力度进一步加大。
譬如三亚市,在省委《意见》下发后,市委迅速审议通过了《中共三亚市委关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决定6年内财政拿出142亿元改善民生。今年三亚市财政共拿出29亿元,比去年增长18.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进展情况良好。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已略高于机关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个人医保年报销额最高标准达12万元,走在全省前列。今年将建5900套保障房。截止6月底,“同心家园”一期首批300户廉租房家庭顺利入住,二期1301套廉租房10月份入住。三期2251套经济适用房和教师经济适用房项目已开工建设,第四、五、六期6484套保障性住房也将陆续开工。另有2580名住房困难群众收到了政府发的住房租金补贴。
海南农垦这几年在改善民生方面力度也相当大。2008年,全局投入20亿元,作为改善垦区民生项目资金;拿出16亿元,补齐垦区退休职工10年来欠缴的医保费用,彻底解决了退休职工医保问题。当年,全垦区动工兴建职工住房3.3万套,建设农场公路1919公里,解决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职工社保、医保纳入全省统筹……这是海南农垦历史上民生建设投入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
2009年垦区各类投资达到110亿元,重点建设民生工程。主要兴建职工住房4万套、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1500公里农场道路等。
“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对公共文化拿出大手笔,以9.3亿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投入2.5亿元对海口公园和东西湖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8000多万元兴建白沙门生态公园;投入6.5亿元开展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综合整治。
海口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向农村拓展,全市31个社区配置了中心舞台、篮排球场、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有排球场。社会投资建设的歌舞娱乐场所、各种小型体育场馆等达2000多家。海口市投入1229.5万元为每个镇建一个综合文化站,投入498万元兴建249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
改善民生主要是政府投入。能不能通过政府花钱拉动投资,吸收社会、民间资金进入到改善民生中来,进而达到少花钱多办事?海南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路子可行。
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海南省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县,也是省级贫困县。近年来,乐东县创新思路,用合作、合资等方法筹集资金,积极改善民生,用于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领域的资金达到7亿多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倍以上。
2007年10月,乐东县政府与海口市人民医院合作,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在黄流镇中心卫生院基础上共建“乐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级医院建在乡镇,更方便、快捷地为农民群众服务,迄今为止这是海南第一家。建院以来,至少有15项医疗技术填补了乐东县卫生史上的空白。
2007年至2008年,乐东县还利用国债和省财政资金430万元,并从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中拿出1390万元,投入冲坡卫生院门诊大楼、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以及54所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这两年投入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总和。
前几年,乐东县干部职工住房矛盾十分突出。2006年,乐东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把这个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提出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自有土地与开发商合作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并利用住房公积金优先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干部职工发放贷款。由于政策合理,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参与。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3015套,到2010年底,县城干部职工住房难问题可全部解决。
乐东县50万人口中有20万黎族同胞。长期以来,很多黎族群众住的是茅草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捆绑各项涉农资金,采取整村推进的方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力度。2008年全县完成茅草房改造2322户,2009年改造3000户,今年将有更多的黎族群众告别茅草房。为了推动全省茅草房改造,2008和2009年,全省民房改造工作现场会连续两年在乐东县召开。
改善民生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政府拿钱,但政府必须加强宏观管理,确保民生计划的落实。譬如拆迁,这是政府最头疼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卫留成同志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的逐步展开,失地农民可能会越来越多。”在民众高度关注的沿海岸开发中,海棠湾开发的“民生”经验很值得借鉴。
海棠湾开发建设被称之为“国家海岸”工程,动迁规模大,涉及人口多,也牵涉到民生的所有具体问题,如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养老、医疗、再就业等等。
“老百姓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这是衡量海棠湾开发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海棠湾管委会秉承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彻底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理念,使许多极为棘手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征地,是第一个问题。海棠湾管委会的做法是,除参照《三亚市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外,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0%作为奖励。
第二个问题,土地补偿。海棠湾管委会工作做得很细,土地、青苗甚至水井、坟墓、猪棚等都分得清清楚楚。一些种养殖农户多的补到上百万元。
第三个问题,安置房建设。什么样的房子老百姓最满意?海棠湾管委会等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群众认可的风情小镇方案,仿明清建筑风格,融合三亚本土元素和居住特点。目前进入三层和封顶的住宅共27栋。在未来3年内,海棠湾将建成7个风情小镇,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可安置8839户、约3.8万人。
第四个问题,安置房分配。海棠湾管委会规定:搬迁户安置面积人均30平方米,按时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和按时完成拆迁的,给予每户20平方米铺面和每户每人10平方米出租房屋的奖励。如被搬迁户安置面积加上奖励的20平方米铺面面积仍不足60平方米的,政府补贴至60平方米。
第五个问题,就业。失地农民凡可就业者优先安排。管委会分阶段、分批次提供酒店服务、园林绿化、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大批受培训后的农民走上新岗位,解决了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
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就业。海棠湾“国家海岸”的民生工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海南省财政厅厅长陈海波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海南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确实让老百姓得了实惠。以前初中辍学当保姆、服务员的农村女孩不少,现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你想找都难了。”
透过这个现象,反映出海南老百姓这几年得到的实惠还真不少。
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399.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连续9个月保持全国最高增幅。
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
海南底子薄,基础差,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挣来的钱还是不够花。怎样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省财政厅厅长陈海波今年从“两广”参观学习回来后,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有所为,就要牢固树立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重点解决“五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尤其解决好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特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好城镇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大广坝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和全省农村的危房改造问题。
有所不为,就是楼堂馆所一律不盖,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严格审批出国考察,全面紧缩与民生无关的财政开支。“吃我们这碗饭,有时就得小里小气,但解决民生问题,在科学论证前提下,我赞成大手大脚,该花的坚决花,大胆花!”陈海波说。
回顾总结海南省“十一五”期间改善民生工作,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有高度的认识。省委省政府非常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最近的一个调研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做决策、谋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有明确的中期规划和短期的目标。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划、意见,每年推动解决一部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推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三、推动公共产品均等化以惠及全民为目标,阳光普照,不留死角。各市县、各部门在改善民生方面都齐头并进,硕果累累。
四、资金有保障。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每年财政超收的部分及土地出让金作出严格规定,绝大部分用以改善民生,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高投入是改善民生的前提。
五、有严格的检查、监督和问责机制。
六、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最终评判。
“十一五”期间是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五年,财政收入最好的五年,民生工程力度最大、惠及全民最广的五年。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做的每一件好事实事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一个财力薄弱的小省,能在改善民生方面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本身就说明了许多问题。
但是,海南省在改善民生方面也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生态核心保护区、旅游开发限制区的群众民生问题,特困群体的问题等,这都需要花大气力尽快解决。作为一个历史欠债较多、基础薄弱的地区,海南省“十二五”期间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卫留成同志指出:“十二五”期间我们仍要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地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在被征地农民安置、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岛内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海南省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改善,建设国际旅游岛才有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何雁 □编辑信箱:heyanyu@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