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生活

2010-11-18 21:27黄江海
江西教育C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融合

黄江海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方面教育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品德与社会》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初步了解社会公德,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生活   融合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具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一名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一、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这一职业非常神圣,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的榜样。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应该为学生做好典范;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应将师德放在第一位,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质应体现为: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偏见,而应该多多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犯错误时,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自己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能使学生在无形中跟着教师学习到良好的品德。

教师自身作为榜样的同时,在班级也应该设立学生之间的榜样,通过对平时学生学习、思想素质、日常习惯等综合观察,找出在班级普遍受到其余学生欢迎和认可的学生作为模范。这样可以让班级学生感到品德素质高的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认知,都可以做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实践行为文明规范的积极性。

二、趣味课堂健全学生人格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日常备课中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教师一言堂。作为现代教师,要能够将多媒体很好地运用到讲课过程中,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温暖的家》这个单元时,教师课前播放一段关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动画片的一些情节,播完之后问学生:“他们的家庭幸福吗?”学生回答:“幸福!”然后让学生踊跃发言,讲述自己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一些幸福的经历。讲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个单元时,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视频音乐则是首选,学生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视频里各个民族的图画,对各个民族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民族的特色服装,让学生看,同时再讲一些民族特色节日,比如:阿昌族的火把节、泼水节,藏族的沐浴节、雪顿节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讲《不能忘记的历史》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找一些圆明园被掠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视频,唤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让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本教材的编排都是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学习《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个单元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项任务:让每个学生画出一幅学校的简笔画,把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接着引出教学内容,说说校园的具体位置、周边情况、学校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都会见到什么样的人,说说自己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比如好好学习、为母校争光等。

四、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小学生容易出现伪装现象,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很乖巧知理的,但在家庭里面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显得很顽固。一部分学生因为家长很严厉,所以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听话,不敢“胡作非为”,但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这个学生还算是很懂事,平时在班级中很懂得分享,同学们相互借书或者一些零食时,她很乐于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由于家长特别溺爱她,一直都是宠着惯着。她在家里时,有时又很霸道,吃东西要全部以她为主,她想吃什么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去做或者买,她想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时候,谁都不能换台,异常的独断,不愿意和家人去分享。

小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到的品德知识深入到小学生的脑海。《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教师的视野停留时间远不及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对此品德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定期和家长相互沟通学生近期的优良表现,通过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双面性表现,找出学生准确的成长动向,及时纠正不足,鼓励优点发扬,使孩子真正把学到的品德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中。

对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教学效益的探究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紧扣新课标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了解社会,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国堂,王喜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J].宁夏教育科研, 2009,(04).

[2]潘芳英,实施互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J].教育,2014, (12).◆(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融合》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