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只有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通过激发兴趣、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等方法,让学生愿意学习,快乐学习,学会学习,才能更好的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兴趣 情感 心灵 语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是语文课程特点的集中体现之所。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更重视工具性,即学科知识点的讲授,却忽略了语文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这一特点,导致语文课堂枯燥单调,分数至上,形成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成了“自由活动课”的局面,课堂效率更是一低再低,教学质量无从保证,从而形成只重视工具性的恶性循环。因此,精心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值得我们老师积极探索实践。
一.什么是课堂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指在最短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如何来判定这个最佳效果?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课堂教学的最终评价是围绕学生能力提高程度来进行的,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分析。
传统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可能性,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心理,课堂效率自然不高。因此,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通俗地讲,课堂有效性即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一节45分钟的课,若教师单纯的当任务完成条条框框规定的目标,45分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学生听起来自然会排斥,不愿意听;一节45分钟的课,若教师只是把知识一二三的告诉学生,缺少了思考互动的环节,45分钟过了,知识点转瞬即忘,学生不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课堂有效性的核心即让学生愿意学,会学习,这样再去提高课堂质量则会容易得多。
二.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语文课堂的工具性,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这些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达到的要求。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则要求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审美能力。如果说工具性培养出的学生如机器一般有着相同的系统与程序构成,那么人文性培养出的学生就应该是有个性的而非机器般统一生产。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愿意学习,会学习,更多的就应该从我们以往忽视的人文性入手。人文性,则需要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种人文关怀。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从教学角度看,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这需要教师不再把学生当做学习机器考试机器看待,而是作为互相平等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学生关怀,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1.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让学生愿意学习,能主动学习的助推器。
语文的课堂,是生动鲜活的课堂,而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知识的学习,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更为成熟,已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和看法,因而高中的语文课堂更是生活的,是社会的。未来的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这群16左右的孩子去发现,正因为他们有好奇心,是感兴趣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充分的挖掘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语文课堂兴趣的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营造一个接近生活还原生活的课堂,在知识中潜移默化的将生活的哲理融入进去,让学生从知识里走入生活。如必修3《老人与海》一课,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老人桑地亚哥的不服输不放弃的硬汉精神,若是单纯的就小说情节来讲,甚至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或动画让学生欣赏,但也只是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不妨换个角度,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接近学生现有生活的简单情境,“考试中的一瞬间”,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恰巧前排的同学的卷子没有折起来可以清楚的看见答案,你是选择看还是不看,若你看了,有了解题思路,自己就有机会再次获得第一名,若不看,则必定与第一无缘。这样的情境,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自己该如何抉择。学生思考了,再结合课文人物,明白了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但重要的是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课文与生活结合了,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会想,原来语文课堂的学习,就是一个浓缩的生活,从而愿意主动去从课堂中学习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让课堂离学生的心灵更近,能让课堂对学生更有启示与引导作用,更好的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中明白了生活,正当他们正对未来生活有无限憧憬的时候,这根渴望知识的导火索也就点燃了。
2.交流情感,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语即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之一。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是师生关系,更是人与人的关系;语文学科,语言比其他学科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语文,更是人与人之间用语言来交流的学科。只有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情感,构建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害怕上课,学生不再排斥教师,而是快乐学习,课堂效率才会更高。
情感的交流,首先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高中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就是好观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书上的标答不是权威,只有去权威化,才能真正的走入学生。其次,情感的交流要真诚。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要积极的对学生的观点做出回应,不是简单的鼓励或指出不足,而是采取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方式,用真诚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这里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为例,练习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孔子最后只对曾皙说了自己对另三名学生的评价”。此问题一出,敢于举手回答的学生,大都回答的是因为孔子不想当面批评另三个学生,怕打击他们,是孔子爱学生的表现。其实,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学生们心中一定有另一种想法,就是孔子作为老师偏心,只和曾皙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始回忆我的高中生活,说到一次考试后,老师讲完试卷在教室里走动,走到我同桌旁边,给他又讲了一遍他错的没听懂的题目,要知道,那道题我也错了也没听懂,当时就心里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师没以前那么可爱了。说到这,学生都笑了。而笑声过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变了,相信他们听懂了我的分享。于是,有学生再次站起来说,认为孔子作为老师偏心,只和自己赞许的学生交流,不当面指出另三名学生的错误是对的,但事后更应该单独找他们指出问题,避免他们继续犯错。于是,我继续追问,大家是否觉得老师我有时候也偏心呢?见学生不作答,我接着说,你们看,有时候下课了,会有同学来问我应该如何改进学习方法等问题,我会和他详细的分析交流,并给他帮助,也许他的进步比其他同学更快,是否是我偏心呢?“不是,因为每次问问题都是我主动先找老师的”那个经常问问题的学生说话了。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发现是曾皙主动留下来问孔子的,其他三人早就走了。通过一步步的情感的交流,最终让学生明白,学习应该主动,只有主动,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这个课堂问题,也就很好的得到了解决,从孔子是爱还是害学生的问题上很自然的转换到了学生该如何学习的问题上。而这一步步的引导,不应该是生硬的,而是自然的用学生常见的生活来说话,在过程中享受思考的快乐。
只有老师乐于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乐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近学生,学生才会爱上这门学科。快乐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鲜活的生活。
3.沟通心灵,让学生学会学习
愿意学习,快乐学习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那么学会学习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当学生有了内在的动力愿意去学习时,这时候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总是会或多或少有自卑心理,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不会在一个水平上,有优秀就有落后。学会学习,不仅仅是常说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毕竟在校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更长些。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交流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学科学习的想法,通过班级整体的力量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学生在学校里乐于和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真正体会到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与责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心灵的沟通,不是一两节语文课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长时间磨合与了解,在课堂教学上可适当灵活处理,拿出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文内容来让班级充分的了解某一个学生。消除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感,课堂对于双方来说,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关注并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抓住了灵魂,才抓住了全部,学科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语文学科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会人们阅读、表达、交流、思考,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学,学有所用,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至关重要;而这一点,也需要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湖北航天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