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常见的弊病

2010-11-17 03:12金永辉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冗长可读性词语

金永辉

新闻作为语言的艺术,不论从新闻作者的审美追求,还是从新闻作品的客观传播效果来考察,都应该追求新闻作品的语言美。这是新闻作品产生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即“言以文远”。但是新闻语言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程式化、公文化、冗长乏味等弊病屡见不鲜。本文拟对这些弊病进行一下梳理,以期对增强新闻语言的吸引力、竞争力有所裨益。

程式化、公文化,受众意识淡漠

有些党报的新闻总是板着面孔,从标题到内容,八股套话连篇,“硬”、“空”,“宣传味”、“说教味”浓,居高临下,让受众敬而远之。

把新闻写“软”写“活”,既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具体要求。写得“软”,文章才活泼有趣,读者阅读兴趣才高;写得“活”,报道的可读性才强。笔似刀斧爱雕琢,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新闻作品,味同嚼蜡,是谈不上有可读性的。要克服新闻语言的俗套化现象,使广大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必须善于运用独特的新闻语言。首先要在力求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使新闻作品生动有趣,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再次要积极探索创造富有活力的新语言。

新闻语言首先应该是生活化的语言。要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新闻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是制约新闻语言的唯一标准。唯有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言表达才是符合全体受众要求的。新闻语言要具备生活化的色彩,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通过交流沟通,了解百姓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要了解什么,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想受众之所想,体现受众的心声。需要的时候,还应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多想想“假如我是受众,我会怎样来告诉我的朋友、家人此时发生的新闻”这样的问题。换位思考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让新闻传播者时刻保持与受众平等的心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递他们需要的信息,而不是以一副新闻霸权者的姿态,一味追求自己工作的便利,不管不顾受众的感受和实际需要。

冗长乏味,可读性差

有些新闻洋洋千言,内容冗长繁琐,语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选择恰当的句子表达形式。能用短句的,决不用长句;能用简单句的,决不用复杂句,尤其是冗长拗口的复合长句更是新闻语言的大忌。过多的从句和修饰成分,会大大妨碍受众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使他们无法一口气读完并快速理解,需要不断回头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句子作分析才能获取全部信息,这样的新闻语言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具有可读性的语言的。新闻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新闻语言冗长乏味的基础。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第二个字,要有惜墨如金的心理、以一当十的愿望、删繁就简的功夫、标新立异的诉求,以给读者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让读者一看就懂。

要用“唯一”的词语。这个词语一定要最真实、最準确地体现报道事实,换作其他词语就会造成受众理解的困难或者对事实的曲解。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手法,即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千万不要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不要以为好像意思表达了就行了,而要看这个词语是否真实、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事实。语言丰富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并不等于写出的文章语言就美,还须精心炼字炼句。

要用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新闻写作的语言,首先是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表述方式及所用词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写文章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呢?因为有的人一写文章就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了笔,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已经见报的话、文件上的话、领导讲的话。只要都按自己的语言写作,是可以一个人一个风格的。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愈是属于你自己的,愈是你最熟悉的,对别人而言愈是陌生的,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简洁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是否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新闻语言跟绘画或制造机器是一个道理。绘画不需要一条多余的线条,机器不需要一个多余的部件,而写作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句子、多余的段落。简洁不是来自压缩,而是来自选择。因此,记者采访得越仔细彻底,收集的素材越丰富,选择余地越大,写得就会越好。

要永远给你的稿件和文字一股清新的春风,避免陈腐、低劣的传统新闻问题。这就给编辑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和记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为受众服务的愿望,还必须掌握文字表达技巧,准确把握读者心理,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手段,才能制作出新闻精品,更好地发挥新闻反映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提高传递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潍坊学院院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冗长可读性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可读性
冗长辩论是什么程序?(答读者问)
找词语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冗长商品名称精简方法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一枚词语一门静
LC术后残余胆囊管冗长与术前行MRCP检查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