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梁体”的繁盛与式微

2010-11-17 03:12李雪梅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梁体梁启超

李雪梅

摘要:梁启超之“梁体”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可谓近代报刊史上的一枝奇葩,有着其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梁体”之所以繁盛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风格与能适应当时中国发展形势的思想内容,而其式微则是由于思想内容的渐趋落伍、语言形式上的不足以及人力上的不支。由此看出,能打动读者的文章,除了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还需有一个符合先进生产力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梁启超 梁体 繁盛 式微 时代主脉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光是一个政治家、宣传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报人,尤其是他刊登在《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上涉及时政民情的文章更是被时人所称道,被称为“时务体”、“新民体”、“梁体”,其文章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然梁启超之“梁体”后来为什么竟由繁盛走向式微了呢?

“梁体”的繁盛

“梁体”的繁盛之路。在梁启超之前的王韬对梁启超影响很大,王韬在创办《循环日报》时首创报刊政论文体,但其政论文还未摆脱文言文写作的框框,为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继承并发展了报刊政论文体,开始走向言文合一之路。1896年8月《时务报》一创刊,23岁的梁启超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除受王韬报刊政论文体的影响外,梁文还受到当时西文中译本的影响,会加进一些翻译过来的涉及新学语和新学理的新名词。下面是此时期代表作《变法通议》中的一段文字: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弛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从这段富有思辨色彩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能紧扣住当时的形势,论证在中国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的道理,从“变亦变,不变亦变”至“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可谓一气呵成,见解新颖犀利又句句在理,再加上语言平易晓畅和年轻人所特有的那种激流澎湃的热情,因而深受读者喜欢。《时务报》出版后,“举国趋之,如饮狂泉。”①自此,“梁体”踏上了繁盛之路。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受日本文体的影响,梁启超开始了其文体的进一步改造,融入了一些日本语法和用语,其“梁体”笔法也日趋成熟。下面是此时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从这段文采飞扬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语言更为畅达丰富,口语、古语、四言韵语、外来语相互杂糅;结构形式也更为多样,长句、短句、倒装句兼而有之;还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又有错落。而“少年智则国智”至“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八个排比句的运用,以及其后的四言韵语,可谓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把少年和国家紧紧联系起来,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无限热爱和期望。在当时清廷严禁《清议报》入口的情况下,还是有一部分被秘密运回国内发行。

1901年12月《清议报》停刊后,梁启超又于1902年2月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政治主张仍是改良,提出“新民”乃“中国第一急务”。下面是此时期代表作《新民说》中的一段文字:

夫同是日月,同是山川,同是方趾,同是圆颅,而若者以兴,若者以亡,若者以弱,若者以强;则何以故?或曰:“是在地利。”然今之亚美利加,犹古阿美利加,而盎格鲁撒逊(英国人种之名也)民族,何以享其荣?古之罗马,犹今之罗马,而拉丁民族,何以坠其誉?或曰:“是在英雄。”然非无亚历山大而何以马基顿今已成灰尘?

从这段极富哲理意味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梁体”风格日臻成熟,同样是语言“纵笔所至不检束”,饱含情感,但语言形式更为多样,口语、书面语、古语、外来语,尤其是较多的外国国家名、地名、人名的直接音译;句式方面有长句、短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可谓交相呼应,表现出很强的气势,从而使议论更为深刻,逻辑性与说服力也更强。可以说至1904年初“梁体”已达到了它的最高峰,迎来了时人的最高评价“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②《新民丛报》的最高发行量曾达到1.4万份,国内有时一期再版或辗转翻印达10余次之多。③这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梁体”繁盛的原因。“梁体”之所以拥有一段那么繁盛的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体风格,而尤其重要的则是文章内容,下面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略作总结:

1.“梁体”风格

其一,语言平易畅达,古今中外相互杂糅,形式上不宗一家之法。梁启超自幼聪颖过人,16岁即考中举人,像四书、五经、唐诗、《史记》、《汉书》这些古代文化典籍他都曾熟读过,同时还精研过帖括之学、训诂之学,可以说有着很好的古文功底,同时在西风东渐的广东,又接触到西学,后又从学康有为,接受新思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又吸纳了一些日文字法、语法,所以从《时务报》、《清议报》再到《新民丛报》,“梁体”不断发展完善,打破了古今中外各种文章体式的限制,古文、时文、辞赋、散文、骈文、佛典、语录、俚语、日文、西文等,凡是与他行文有用的便都拿来一用,所以其文章写得无拘无束、酣畅奔放,长句、短句、排比句、骈偶句、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倒装句各体兼具,文言、口语、俚语、韵语、外来语相互杂糅,可谓别具一格,如他所说,“纵笔所至不检束”。

其二,条理明晰,富有逻辑性。“梁体”虽是“纵笔所至不检束”,但它绝不是散漫杂乱无章可循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对于文章的条理梁启超很为重视,他在《新民说》中这样说:“于文,经纬整列曰‘理,系段错紊曰‘乱。”所以其政论文章往往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再分层论述,分项申说,“大纲小目,条分缕析”,从而使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联系紧密,行文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就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分析,逐渐把道理阐释透彻。

其三,气势磅礴,饱含情感。“笔锋常带感情”是“梁体”最能打动人的重要原因,“梁体”繁盛时期,梁启超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期,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激情,而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也曾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正因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如此的认识,所以他才会写出那样热情洋溢的文字来。

“梁体”这种对语言的运用,显示出作为报人的梁启超对报刊文体的构建意识,即创造一种便于大众接受和喜欢的报刊样式,而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梁体”内容

“梁体”之所以在当时那么受人喜欢,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不光是文章体式的别具一格,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利用这一外衣,关注社会生活,宣传当时的新思想——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寻求解放。梁启超办报的目的就是“立言报国”,在主持《时务报》、《清议报》及《新民丛报》时,鉴于国内不同时期的形势,他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变法及改良思想的文章,呼吁人们改变现状、争取进步与文明,而这也正是当时国人所关注的问题。如《时务报》时期的《变法通议》一文,奏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代最强音,同时还提出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具体措施。还有《清议报》时期的《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等文,首次提出“国民”概念,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只知有“国家”,不知有“国民”,“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大力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民权、共和等觀念,其刊在《新民丛报》上的《新民说》,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号召国民摆脱奴性,树立独立、自由的思想,养成自尊、进步、利群进取、冒险的精神,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思想,对当时以及其后的年轻人都有着极大影响。

正因“梁体”繁盛时期的文章能适应当时中国发展的大形势,所以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使其有了那么繁盛的一个时期。

“梁体”的式微

“梁体”式微情势。1903年2月,梁启超赴美游历,考察了当地的唐人街。在考察中他听说当地帮派林立,纷争不断,有时华侨间竟会相互殴斗残杀。这使他震动很大,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的共和制国家,华侨尚且如此,那么“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之低素,搞起革命来,一定是多年大乱,而收拾动乱的人,一定是有极大的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

当年12月,梁启超考察回到横滨后,其刊登在《新民丛报》的言论便为之“大变”,发表了一系列反对革命的文章。他给革命开出的公式是:革命、动乱、专制。给立宪开出的公式是: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这便遭到革命派的竭力反对,1905年11月革命派在东京创办《民报》,随即对梁启超下了战书,开始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论战。结果《新民丛报》在论战中惨败,于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后自动停刊,“梁体”也自此走向式微。

“梁体”式微原因。思想内容上渐趋落伍。这是“梁体”式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梁启超的报刊政论文章主要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及改良的思想而写,这种思想在最初切合了当时的时代形势,但是当变法失败后梁固守改良立宪的思想,则反映出其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说其“文章中一贯的爱国思想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反帝思想”,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便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这样下去,也就没有繁荣的市场了。梁启超《新民丛报》后期(1904年后)文章中的思想缺陷,束缚了“梁体”的发展,所以在与《民报》论战时,梁启超便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为清廷及皇帝辩护的种种论点都显得论据不足,难以让人信服。

语言形式上的不足。“梁体”语言虽平易畅达,形式自由,但还只是半文半白,与真正的白话文还有一定的距离。有时为了营造行文上的情感气势,用语略显夸张累赘,而有些话又显得有些极端,下面是他《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为提高小说地位而说的一段话:“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文艺,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所谓优点也蕴涵着缺点。所以有人说“由于纵笔所至不检束以致有失严谨、结构松散;因为过分强调情感以致情胜于理,理随情移,以至顾此失彼,前后矛盾”。

人力上的不支。《新民丛报》在与《民报》论战时,《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20多个年轻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难以为继,交战几个回合后他就感到招架不住了,在写给蒋观云的信中曾说:“《丛报》文竟不成一字,此局看看将倒塌。”④1907年11月《新民丛报》自动停刊,两刊论战也宣告结束,“梁体”也就此趋于式微。

结论

梁启超之“梁体”从创办《时务报》时期(1896年)发轫,到《清议报》时期(1898年底至1902年初)渐趋成熟,再到《新民丛报》(1902年至1904年前)时期发展到高峰,1907年《新民丛报》停刊后渐告式微,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若想挺立潮头,就需紧紧抓住时代的主脉,否则便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能打动读者的好文章,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所以无论多么好的表现形式,若没有一个好的符合先进生产力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内容为支撑,也只是徒具其形而难以最终征服人。

瑕不掩瑜,梁启超之“梁体”因为曾开创了我国报刊史上新的一页,所以其重要地位和价值仍不可抹杀。

注 释: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②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0页。

④梁启超:《致蒋观云先生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1頁。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梁体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梁体混凝土实体强度弹模强度检测研究
梁体损伤对桥梁结构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侧向位移的产生原因分析与控制
大跨高墩箱型梁体桥梁施工关键技术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浅谈圬工梁体病害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