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秋宫怨》的服装设计

2010-11-16 05:18陈华珍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陈华珍

锡剧 《秋宫怨》是被圈定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唐代某时期,后宫政权为保证皇权的掠夺,地位的巩固而不惜祸及黎民的故事。该剧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要使主体人物形象不落旧套、能出新意并非易事,为此,我努力打破模式化,竭力以艺术化、思想化为创作的准绳,同时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试从以下诸方面进行了探求。

一.依据历史 挖掘人物神韵

戏曲表演艺术犹如雕塑,是以一种多维主客体结合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忠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划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剧中人物是唐朝的,从服饰上一定要能看出特定时代的印痕,而绝非明服,当然,戏曲表演是种艺术,是艺术就必须有所主观的表现,尤其是戏曲舞台艺术,必须将人物形象,从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赋予人物形象典型的神韵美,在做《秋宫怨》服装设计时,首先参阅分析了唐朝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整个上下千年的中国封建皇朝历史中,要数唐朝女性服饰最为开放,依据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剧情的要求我突破性地采用了低领、坦胸、小袖、长裙等形制,对活动于宫内的人物——皇帝、皇后服装也作了最大限度的艺术加工,采用了高高的立领、大袖。特别是皇后的服装,为了加强人物的神采,运用了两层大袖,坦胸拖地的吊带裙,外面披着绸缎朦胧纱两件套拖地,长达5米,肩部采用翘云肩,再加上立领和宽腰,高高的发鬓,突显人物的庄重威仪,配上晶莹耀眼的彩钻,更添了几分人物的贵气,在色彩和面料上,充分应用了闪光金色装饰面料,各式提花绸缎、蕾丝、七彩纱等。通过这些工艺的有机结合,充分彰显了一个华贵、庄严、气概非凡、然而却又专权的皇后形象。由于很好地把握了神韵的切入点,从而创造了一个剧目中特定的艺术形象。

二.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出发

中国历史上,唐朝曾被誉为“盛唐”。当时,不仅是帝王后妃、达官贵人,在服饰上有一定的规定,黎民百姓也受到严格的制约。不同的服饰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地位。然而,作为戏曲人物的形象塑造,不能完全被所谓的“历史”所羁绊。我们可以遵循一切艺术的创作规律,展开辐射思维,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在设计时,不论从形式、面料、材质,还是色彩、图案的选择上,都可作进一步的推敲,以不违背大的时代背景为原则。

以《秋宫怨》剧中人物之一冯香罗为例,入宫前与入宫后她所处的环境和身份起着变化,服装造型也随之变化。但是人物所处的典型性环境,和其典型人物的本质要作为基调保留。如该剧的第一场“琴会”(宫外戏),剧中人物是个心地善良,美丽绝色的妙龄少女,精琴棋,通书画。基于这一典型性,在服装款式和色彩的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化,将常使用的护领,白水袖等都进行了改良,不采用水袖,按剧中人物所赋予的典型性出发,在款式上采用了连身裙、小袖、宽腰带、短袖长马甲。色调采用勃勃生机的淡绿,领、袖、腰采用同一色系列的深绿,马甲采用淡色薄纱,赋予感官上轻柔、飘逸、透明、略带朦胧的感觉。再在适当的位置绣上淡粉色的小花图案,使整体到局部产生一定的变化,与舞台背景粉红色的梅花协调一致,人物服饰的绿色似乎像嵌在整体背景上的一粒翡翠、外罩的纱织给人物造型增添了晶莹剔透的感觉。从而使观众对人物产生了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心理联想。此时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烘托,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三.注重舞台表演的动作性

众所周知,舞台表演的特征是;动作舞蹈化,尤其是戏曲,其本身就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程式,动作的舞蹈性极强。

因此,在服饰的款式结构、裁剪制作上要充分考虑到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在《秋宫怨》一剧的设计中,在考虑时代感、款式、色彩等诸要素外,我切实考虑了人物在表演过程中的空间环境性、动作性。具体的一点是,该剧舞美运用了多层的阶梯式平台,多数舞台调度上要求演员上下台阶,如果采用传统的裙摆幅度较小的百裥裙,就会影响演员在上下平台时的动作表演。为了适应动作表演,我采用了现代时装的裁剪方法,裙子采用喇叭裙,裙摆加大,如此的改良,不仅解决了空间动作的困扰,同时提升了人物形象的曲线美,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就该剧的第五场“饮恨”,这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冯香罗被逼赐予毒酒一杯,白绫一条。根据剧情的需要,导演要求演员用一条15米的白绫进行动作表演。为了演员所穿的服装,不影响主体性的表演动作,首先从整体上,采用了素色的组合,进行“白色”向蓝色的渐变过渡,款式上采用了连身裙,胸前绣着具有唐朝意味的典型图案,宽腰带、小袖子、虽然剔除了传统的模式装束,但保留甚至深化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更可贵的是,能让演员顺利完成了那套无声胜有声的舞蹈动作表演,从而丰富了戏曲表演的元素,达到了导演所预期的效果.

该剧的服装设计在2009年9月江苏省优秀剧目展演中,荣幸地获得设计奖,当然,这是专家们对我的鼓励同时也是鞭策,我深知作品的不足,还有待于认真地研究,不懈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