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苏剧的重新起步

2010-11-16 05:18那建国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那建国

我出身在梨园世家,从艺已有四十多个春秋,在江苏省苏昆剧团深受苏剧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熏陶。应该说,苏剧艺术伴随了我大半年华,与作为“苏州三朵花”(苏剧、昆剧、评弹)之一的苏剧艺术,有着很深的感情和不了的情缘!因为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这一古老而又雅俗共赏的艺术离开舞台和观众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2007年苏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的丁杰、蒋玉芳、王芳先后当选苏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下,苏剧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

苏剧的前身是苏州滩簧,其声腔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后叶。上世纪40年代苏州滩簧的一支——“前滩”演化成苏剧。在发源地苏州,苏剧曾与昆曲长期合班,演员们苏昆兼演,剧团存在期间始终坚持苏剧创始人朱国梁先生的办团方针: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以昆养苏”。“文革”以后,苏州依旧萧条、冷落,几近无人无戏,原苏剧的演出实体已不复存在,从而频临灭绝边缘。七年前,我被调任苏州市锡剧团担任书记兼团长,这时上级主管部门把传承苏剧艺术的重任正式交给了市锡剧团。为了让苏剧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苏州市锡剧团选择了一批优秀青年锡剧演员兼唱苏剧,同时招聘部分艺校的昆剧毕业生在团培训。锡剧演员演唱苏剧既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它的优势在于苏剧和锡剧同属滩簧系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锡剧的唱腔很多借用了苏剧的曲调,具有某种声腔共性;困难在于舞台语音的把握。对于锡剧演员而言,最严峻的挑战正是他们能否通过舞台语音这一关。

为此,苏州市锡剧团正式聘请了苏剧国家级传承人丁杰为启蒙老师。丁杰出身苏滩世家,母亲是上海市女子苏滩的创始人,驰名苏滩曲坛,丁杰本人又是苏州苏昆剧团的建团元老。凡传统的苏剧折子小戏,他几乎生旦净丑集于一身,有正宗的唱念功夫,更兼是苏剧的当家主胡,他是拉着二胡伴奏教戏的,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富有舞台经验的锡剧中青年骨干演员和新引进的青年学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句句、一字字的教与学。2007年8月,苏剧《断桥》在第七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首次正式亮相,参加了巡演,填补了苏剧演出的长期空白,初步展示了苏剧传承的成果。从而更坚定了传承弘扬苏剧艺术的决心和信心,以此为基础,锡剧团又聘请了王芳、顾聆森、孙国良、张天乐等多位老师分别从理论上、艺术上参与传承工作。

2008年秋天,文化部和中国戏曲学会在浙江举办的全国滩簧艺术节,苏州市锡剧团传承的苏剧《闹学》、《出猎》、《断桥》、《岳雷招亲》等折子戏应邀参演,观众冒着倾盆大雨观演,剧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三个由锡剧演员出演的苏剧折子戏同时获得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戏曲学会颁发的“优秀表演奖”,苏州市锡剧团还另外荣获了“组织奖”殊荣。

2009 年,《醉归》、《出猎》、《闹学》三个苏剧折子戏又参加了第四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在江苏省戏剧表演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赛事中,在历届比赛报名最多、竞争最为激烈的大赛中分别摘得了一个银奖、三个铜奖。

2010年夏天,苏剧经典折子戏《醉归》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演周,好评如潮……

已经没有演出实体的苏剧艺术借锡剧团的支撑,得到了扎扎实实的传承机会。苏州市锡剧团确定了“以戏带人、以戏促功”的艺术传承理念和观摩、传承、演出相结合的传承方针,在战略上实行苏锡互补、互养,也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同时适合于锡剧和苏剧传承的艺术制度,将每天的早功训练、每年的学戏情况分别量化进入考核之中,直接与分配挂钩,从而激发了演职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我们又千方百计地创造演出实践机会,如:星期专场、“四进”工程等,为演员提供舞台和更为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以锻炼演员、打磨剧目、展示成果;还配备了专门的技术力量,收集、制作艺术档案,录制光盘、录音存档,并已完成《醉归》、《访鼠测字》等一批剧目的录制工作。

尽管时至今日苏剧事业呈现出了一派回黄转绿、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面向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回想起五年多来走过的道路,有奋斗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我们将竭尽全力打响苏剧艺术的品牌,为苏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