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倩
舞蹈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因为没有语言和具体的人物情节,肢体的展现便成为了舞蹈艺术实现的唯一载体。与文学、戏剧所用的文字和语言相比,舞蹈在再现生活、说明事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上舞蹈是直接的、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所以在舞蹈中不可能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下,用形体语言去表演、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形象特点的把握来传达舞蹈作品的精华——神韵,如果在舞蹈中做到了神似,那么这个作品将会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所以我想就舞蹈形象的捕捉与确定,谈一些我的理解与看法。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舞蹈艺术的老师。因为没有语言的诉说,舞蹈中的信息传递都依靠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动作。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脱胎于优美的傣族舞蹈,而典型的孔雀形象的确立,是通过手型模仿的孔雀头部的造型,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普遍认识,一般不会有误读的可能……江苏省歌舞剧院的保留舞蹈《江海潮》的创作灵感和动作元素也都是源自于生活,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舞蹈牢牢抓住了渔民前俯后仰的拉网动作的基本形态,体现他们在劳作中的艰辛,加入大量跳跃,翻滚,旋转,跑动,托举的技术技巧,展现了江边汉子在水面上与波涛搏击,与风浪搏斗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冲、靠、握拳、山膀、晃手等动作元素,加以不同节奏和身形的变化,以强而有力和棱角鲜明的地域风格表现出苏北渔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舞蹈形象,使整个舞蹈气势磅礴、感情细腻,极富艺术感染力,也使我们的演出深受观众们的欢迎,所以,说生活是艺术的老师一点都没有错!
其次,舞蹈的表现离不开音乐,音乐开拓了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音乐也给舞蹈营造了恰如其分的背景氛围和规定情境。著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简直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而陈维亚老师创编的《秦俑魂》中山西绛州大鼓的运用,更是教科书式的实例。在连天的号角和鼓槌的敲击声中,演员从静止的站立姿态中慢慢苏醒,时而旋转跳跃,时而燕子穿林,时而又做出僵直的转动动作,很好地描述了沉睡千年的秦俑复活的形象,当震天的大鼓响起,演员时而呐喊,时而劈刺,此时的演员已不是单一的个体,在鼓声的衬托下,仿佛引领着千军万马的急先锋杀将过来,给观众带来的是身临沙场的震撼与真实。所以我认为音乐对舞蹈中的形象捕捉有着催化剂一般的作用。
近两年,出于领导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我也在摸索着尝试舞蹈的创编工作。下面我想以我所创编舞蹈 《风流扬州》的过程,谈一点我的创作构思和感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仙李白的这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谓脍炙人口,它让人们对江苏的山川灵秀,民风人情有了无限的遐想。于是我感到自己首先必须解决的就该是人物艺术形象的择定问题。经过反复地听音乐与思考,一句“千古扬州何处不风流”的歌词启发了我的灵感,舞蹈所要体现的就该是清纯、灵动,含蓄中带有热情的少女形象。一群身着粉色长裙,长发飘逸、翩翩而来的女子,犹如超凡脱俗的仙女一般,山清水秀的江苏风光由她们演绎而出,必然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理共鸣。舞蹈演员以扭腰,倾胯,倒头,松膝的基本体态,通过顿和流,撑和收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效果,通过融入江苏民间舞“三道弯”的舞蹈风格,三步一拧,遮面腆腮,塌腰撅臀的典型性动作,充分展示了少女的婀娜多姿和锦绣江苏的无限风韵。清亮甜美、欢快活泼,浓浓的乡音唱出了深深的乡情;优雅的舞姿充满着诗情画意……。由于准确地把握了舞蹈中的人物形象,这个舞蹈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好评,都说:“整个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如画,如诗,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