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斌彬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解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一个初学手艺的师傅,他在师父那边学的时候,乃至自己动手去实践的时候,他做得很好,但一旦去给客户做的时候却做不好;一个初学调律的学生,在学校实践的时候能把琴调得很好,但她上门去给客户调琴的时候往往就调不好。上,一拿演唱者来讲:一些学生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怯场”。本来练习的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台上演出,虽倍加留意却偏偏发挥不好,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口舌干燥,甚至还忘词跑调。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初学声乐的学生身上,即使是一些专业的表演者,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都是心理因素中情绪消极的一面起作用。
心理学是关于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问题作出的根据与间接反映。”
感觉和知觉,表象和思想,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兴趣等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他们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声乐也不例外,同样受着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嗓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受着心理的支配。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和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通常称之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一系列不正常心里及生理过程所造成的。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有压力,比如说舞台环境、观众及演出气氛导致歌唱者的心理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平时熟练地演唱者技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会使歌唱者蒙受委屈,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这样的歌唱心理将对歌唱者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一下。
情绪或情感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也就是指喜、怒、哀、乐等方面,歌唱者的情绪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发声,虽然发声器官是正常的,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发挥好一首作品。所以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
情绪又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它们是对立的,也就是情绪的两极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和歌唱欲望;消极的情绪则相反。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协调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各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声器官及身体各部位共鸣的协调、统一。
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般来说:性格可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活动和交际。具有这种性格的表演者上台一般很放松、自如,水平也会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缺乏自信,也比较孤僻和害羞。这种性格的歌唱着上台往往会很紧张、拘谨,导致平时的水平得不到发挥。而这种人往往对于遭到的失败会比常人更敏感,从而产生严重的“怯场”心理。
我们在歌唱表演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方面。“有意识”控制是指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力量、音量、速度等;“潜意识”控制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的时候,不断使有关的肌肉活动按一定轨迹活动,时间长了就形成机制,它是由潜意识控制的,由于声乐活动是一个多动作的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解完成一个动作,所以,在演唱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来应付主要的动作,其他动作则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事实上歌唱时的各种器官和腔体的积极配合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得了的。例如我有时练声的时候或上台表演的时候,顾此失彼,这也就是我的意识控制了过多的动作行为,“下意识”控制的动作机制被破坏,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再例如:我有一次晚上下楼,边走边哼着曲子,突然一脚踩空,我随口一叫,发现这一叫很有穿透力,也很结实,我想这就是“下意识”的作用吧。所以我觉得平时在练习歌唱中,要加强“下意识”的训练。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心理因素会给演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吉祥;反之,则会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既然如此,我们平时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克服“怯场”这一反常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在上台表演的时候,面对众目睽睽的观众或者观众里面有关键性人物时,要消除杂念,不要担心万一自己不好会怎么样,要以一种平常心态来对待表演。要沉着和有自制力,克服情绪的干扰,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和美好发声上。同时也可以依赖潜意识来减轻显意识的压力,要在演唱前去掉紧张,可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增强轻松感,还可以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摒弃消极状态。
其次,我们要刻苦锻炼,提高演唱技巧、树立自信心。紧张恐惧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信心问题,而信心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俗话说“艺高胆大”。成功表演来源于平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演唱者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歌唱者的意志去控制。歌唱者在演唱时,全身放松而不松懈,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不紧张,积极热情主动演唱而不慌乱。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清自己的优点,不要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时刻要想着我一定能唱好。平时训练时,要做到心情愉快、坦然。内心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这样才可能排除紧张心理。同时,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挫折,这时千万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学习总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巩固和整理的。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够踏实而稳步地前进。相反,如果急于求成,违背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就会是“欲速则不达”,也必然导致歌唱心理受到损伤。所以说消除压力、树立自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加强自信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怯场”。
我们在训练各种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一个人在演唱前,需要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歌唱前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自我激发歌唱的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如果我们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的,也就不可能把歌曲唱好,歌唱是没有激情,没有歌唱的欲望也就必然导致发声器官肌肉的松垮,发声器官迟缓,在这种状态下歌唱,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在平时练声或演唱前,要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充满激情的去歌唱,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咽腔、软腭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性、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也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们才能全身投入到歌曲中去演唱。
环境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应注意多锻炼、熟悉,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很多优秀的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提高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对自己的成功也越来越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充满了信心,就能投入到歌曲中去,我们的表演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已经知道,歌唱中正确的发声、清晰地吐字、音色的变化、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力度的轻重、感人的表情等都无一不受一定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因此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声乐学习和声乐表演上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平时在追求各种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只有把娴熟的技能技巧、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结合起来,我们的演出才能多一次成功,少一次“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