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2010年暑期推出的新片《盗梦空间》(又名《奠基》),自7月16日在北美上映以后就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在继《记忆碎片》、《黑暗骑士》等作品之后,导演再次给观众带来惊喜。这部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影片,除了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外,还传达出对于现实世界的严肃思考,使它在娱乐的包装下,呈现出思想的深度。
《盗梦空间》讲述的是主人公唐姆•科布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偷窃本领——潜入他人的梦境中窃取思维,盗取他人潜意识中的秘密,这让他成为各企业间竞相聘请的商业间谍。这项奇特技术,虽然让科布在人类世界中独行天下,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仅成为全球通缉犯,同时还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心灵的创伤难以自愈。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1],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道德习俗等原因不能将自己的欲望付诸实现,就会将它们压抑在潜意识中,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那些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就带着各种假面具呈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梦。而“梦的组成元素远不只是一些表象,它们是一些真正的和实在的精神体验,与在清醒状态中通过感官动因而产生的情况类似。觉醒的心灵在言语意向和语言中产生观念和思想,梦则以实际的感觉意象和清醒时一样也具有外界空间意识,所以必须承认,在梦中的心灵与其意象和知觉的关系与清醒时是同样的。”[2]影片中的人物科布由于失去挚爱的伤痛,而把妻子隐藏在内心深处无人触及的角落,但对往日的幸福回忆常常让科布在潜入他人梦境时,情不自禁地看到内心的投射,妻子活生生地站在他的眼前,这是埋藏在科布心中的梦,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温往日的欢乐,才能慰藉虚空的灵魂。妻子的离去始终让他无法释怀,而现实生活又不能使逝去的亲人复活,因此只有在梦境中科布才能与妻子团圆,但当他一旦从梦境抽离,又立刻体味到孤独的滋味。影片中的梦境既是对科布的抚慰,更是他难以自拔的心魔。停留在过往只能让他倍感寂寞,而无法开创自己的未来,只有摆脱对过去的迷恋,才能有未来的希望。因而在作品最后,科布终于战胜心魔,回到现实生活,再次成为合法公民,享受着属于他的天伦之乐。
某种程度上科布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也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因为生活里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每个人也都会遇到挫折,如何让自己正确对待挫折从而走出困境,应该是当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对未来和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活在“半梦半醒之间”。
《盗梦空间》的主人公要执行的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是窃取人大脑中的思想信息,而是往别人大脑中植入思想。出于商业竞争目的,富商斋藤秘密雇佣科布,来对付自己未来最大的商业竞争对手——亿万富翁的儿子小罗伯特•费舍尔。让科布在费舍尔脑中植入一个念头,如果成功,费舍尔将“自愿”做出一项违背本意的选择,而他继承的家族企业将从此一蹶不振。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科布精心挑选自己的团队:老搭档亚瑟、岳父迈尔斯、药剂师尤瑟夫、建筑是亚利•雅德等,个个身手不凡,他们将在人的意识空间掀起一次“完美风暴”。
这样的构思不得不让人们佩服导演的想象力,意识空间里的血雨腥风,被导演演绎得惊心动魄。对已知世界的改变,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让这部被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成为观众宠儿。剧中的故事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有理由认为,其实影片借助科布给费舍尔植入意念的行为,曲折地反映出当今世界状况。
如果说二战时期德国希特勒的演讲是对德国人的一次催眠,让全国民众自愿接受所谓国家意识形态的询唤,陷入到战争的狂热中。战后的德国人用了很长时间来治疗心灵的伤痕,以灵魂忏悔的方式来救赎一个民族对世界所犯的罪行。但现在有的国家还在对其国民宣扬一些虚假的观念,企图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改变历史事实之目的。最近由于钓鱼岛事件再次让回暖的中日关系陷入僵局,日方的观点犹如对民众的一次思想植入。让本国人民相信钓鱼岛乃日本国土,反而是中国侵占他国权益。这样荒谬的言论,通过不同媒体进入日本国民脑中,长时间的宣扬,使得日本人开始认为钓鱼岛就是他们的领地,他们再次迷失在当局的谎言中,这种情景就像《盗梦空间》中科布企图改变他人意识的行为。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雇佣科布去执行植入任务的正是一位日本商人斋藤,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仁义道德,企图用暴力的方式去改变他人的意念,这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侵犯。但任何时候都有看清现实的清醒人士,如“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自己的书中认为,领土问题最能刺激国民的感情,自古以来,日本政府方面往往捏造领土问题,煽动人民掀起虚假的爱国主义狂热,死灰复燃的军国主义,也是想通过蛮横无理地坚持,尖阁列岛的主权,企图再把日本人民,卷入军国主义的漩涡之中。”[3]看来连日本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日本人应该早日从编制的梦中醒来。
由此可见,《盗梦空间》为观众演绎的不仅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其中映射出的深层意义。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用绚烂的视听语言打造出人的迷离梦境,新颖的题材和震撼的画面,再次展现导演对影片的控制力。此片延续了他之前常用的叙述手法,以倒叙开始,叙述中加闪回镜头模糊了梦境和现实的距离,让观众在欣赏之时,感受到仿佛真实的自己和“镜中我”交织在一起,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
影片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手段营造出人的梦境,编织瑰丽的奇观。为了表现捉摸不定的梦境,影片在画面上采用不稳定的方式来增强梦境中的虚幻感,呈现出迷离的氛围。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曾说:“气氛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气氛是维持生命的空气,就如同各种形态以自己独特的升华围绕着作品的各个关键部分浮动,造成一个特殊世界的一定基调艺术气氛被雾气包裹的神秘的原始物质那样,浓缩在一些形象中。”[4]影片一开始就为观众在银幕上呈现出梦境的虚幻,科布向斋藤解释自己的独特偷盗本领,之后他就借助亚瑟的梦境实施盗窃行为。此时,晃动的画面给人以不真实感,镜头制造出一种不稳定的特殊氛围,偷盗行为的高明,街上进行破坏的众人,让人入梦的手段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影片伊始就开始挑逗观众的感受,他们随着科比的脚步穿行在现实和梦境中。特别是影片中有些造梦的情节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导演的想象力,如科布接下斋藤的任务,要在费舍尔的脑中植入一个意念,这个艰难的任务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科布需要一个得力的团队。在他寻找团队成员时,科布的岳父向他推荐了能够营造梦境的亚利•雅德,科布给她上分享梦境第一课时,他们坐在街边咖啡店交谈,科布给亚利•雅德解释说,人们常想不起梦从哪里开始。这时科布询问亚利•雅德他们为什么会在街边喝咖啡,他们从哪里来?怎么到达现在的地方,在科布的启发下,亚利•雅德仔细打量四周,方才发现自己在梦境当中。这时街上的商店、楼房和街道等都开始爆炸,碎片在他们的眼前飘过,静止的人群和爆炸的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不真实感,提醒观众他们和主人公一样正身处梦境中。接下来的亚利•雅德在梦境中造梦的一段更是极具视听震撼力。激发灵感的雅德开始利用自己的记忆营造梦境空间,她将城市的街道翻转叠合起来,汽车在他们头顶奔驰。而科布和雅德在营造的梦境中可以自由地在墙上行走,此外,雅德还通过玻璃墙的方式把记忆和梦境打通,以及在片中把人的梦境分为许多层等,这些处理给了观众几乎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满足,使他们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主人公一起在梦境空间探险。
《盗梦空间》的导演深谙美国当代电影的游戏规则,火爆的场面和浪漫的爱情一直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因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对这些元素的运用。主人公科布对前妻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火爆的枪战和追逐场面贯穿影片的始终,从一开始科布在亚瑟梦境里的激战,到他接受斋藤的任务,寻找行动小组成员的时候,在类似中东的地方被人追杀,似乎处处危机四伏。特别是影片最后科布等人潜入梦境对费舍尔实施植入时,他们遇到了强大的敌对势力,双方的激战在所难免,他们和费舍尔梦境中的投射人物斗智斗勇。在争斗中,费舍尔被科布前妻莫尔的投射影像所杀,记忆被困,为了唤醒费舍尔,他们不惜和费舍尔一起潜入潜意识的混沌中。交织着阴谋和利益、暴力与记忆、坚持和救赎的故事就在一次次火爆的交战中完成,紧凑的节奏中透露出信仰的力量。主人公科布对前妻的爱恋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这种对爱的坚持和守望,传达出导演的人文情怀。不管是执迷不悟,还是一厢情愿,这个世界需要爱的滋润。
《盗梦空间》的精彩没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是通过这部作品引发人们的联想,其非线性的叙事,和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换,挑战了人们的观影经验,使初次观赏的人感到作品宛如是个迷局,而他们就好像是在导演布好的迷宫中寻找出口的访客,而这个过程充满了刺激和惊奇。
克里斯托夫•诺兰的坚持再一次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他用奇思妙想征服了观众。从《记忆碎片》到《黑暗骑士》再到《盗梦空间》,导演把握影片的能力不断地把他推向事业巅峰,而克里斯托弗•诺兰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也成为作品中最让人惊喜的部分。他让观众看到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可以制造出的当代影坛神话,如果说大师是天才加勤奋,那么这两点克里斯托弗 诺兰都已兼具,相信今后导演会用他的才华在银幕上再谱华章。
注释
[1]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2]弗洛伊德《释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页。
[3]凤凰卫视2010.9.11《凤凰精选》:《钓鱼岛保卫战:中国民间保钓全纪录》。
[4][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 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第26页,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