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鸿
导引性实效性持久性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开鸿
文化,作为小康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得到有效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发展迅速,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社会关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正在提高,农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普遍认同。但是,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农村文化工作的实践,审视工作中的得失,就会看到农村文化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从理念到方法,从形式到内容,从动因到效果,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如何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导引方向,坚持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等,需要认真总结,找出问题,采取对策。
要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支持。不过,政府如何主导,社会怎样参与、支持,如何发挥好导引作用,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帮助实施农村文化工程,开展多形式送文化下乡活动十分必要。但是,农村文化工作有其鲜明的工作特点,范围在农村,对象是农民,必须弄准这一点。要明确工作方向,把着力点更多地投向农民,真正为农民服务。同时,要把农村各个层面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力。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农村文化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实施农村文化工程是必要的,“送文化”活动是应该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种文化”更为重要。要精心培育农村文化的种子,让这些让种子在农村沃土茁壮成长,要让农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参与文化活动,才能使农村文化的局面更加生动,农村文化的前景才会更加诱人。前一阶段,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投入,实施了许多文化惠农工程,送文化的渠道、方式、力度都在拓展、加强,但是,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农村文化的热度仍然不高,农村文化活动还不丰富,农民和现有的农村文化较为隔膜,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人数寥寥,农民未能更好地享受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忽略了工作的主体,在导引方向上出现偏差,没有更多地在农民身上下功夫,做文章,使他们担当被动角色,积极性无法释放,农村文化未能与农民水乳交融,许多预期未能达到。因此,需要对工作的导引方式进行调整,要把工作的立足点真正投向农民,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参与文化活动,把等待变为主动要求,主动参与,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狠抓农民观念的转变。在广大农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赌博、邪教等还很盛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农民摒弃那些糟粕和恶习,用先进文化武装他们的思想,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全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引导,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提高他们参与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村文化的整体水平。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具有坚强的决心和韧性,还要注意工作方法,逐步取得成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要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培育家庭文化户,组建农民文化团队,搞活农村文化市场,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习俗,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自已办文化,办自已需要的文化。这样,农村文化工作就会落到实处,农村文化就会得到持续发展。
要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深入农村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实情。要从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当前广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的传统是什么,地域有什么样的特色,都应反复研究,详尽把握。这几年,尽管农村文化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受农民欢迎的文化项目不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各地特色没有完全形成,农村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脱离农村、脱离农民、脱离实际的现象,部分已建的文化设施无人问津,长期闲置,形同虚设,一些活动参与面十分狭窄,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冷冷清清,热衷表面文章,追求宣传效应的浮华作风依然存在。不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对发展农村文化的目的、意义产生质疑。因此,必须对以往的工作认真回顾、反思,切实端正工作方向,改进工作作风,用更加科学务实的工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一是要始终面向农村,立足农民。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必须始终坚持,那些表面的、短期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必须丢弃。要用扎实的工作,有效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切实为农民搞好服务。二是有针对性地落实项目,开展活动。农村文化项目、文化活动,都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掌握农民的喜好、习性,真正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素质提高、生产发展等提供服务,绝不能有所偏离,更不能主观草率。实施的项目,开展的活动,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要是农民需要的、欢迎的,真正被农民接受。三是坚持实事实办,确保成效。农村文化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要从为农民办实事的角度,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深入基层,克服困难,艰苦实干,取得成效。
发展农村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不可能短时期完成使命,那些追求一时轰动效应的短期行为应该杜绝。要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动农村文化同步发展,持续发展,始终保持农村文化的活力,持久地发挥作用。要确保这一点,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着眼长远建设,搞好规划。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绘制好农村文化的远景蓝图,站在较高的层次,理清发展目标和步骤。规划既要具体明确,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出台相关政策,夯实基础。要从确保农村文化得到长期发展的角度,制定并出台多方面政策,在财力、人力上给予政策保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促使农村文化始终保持发展活力。已有的农村文化政策,要认真整理完善,使之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实行。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农村文化的责任主体在镇村,要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逐项分解细化,明确镇村年度文化工作目标,与经济工作任务一道布置落实,严格考核,实施奖惩,确保农村文化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第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农村文化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是不行的,一些地区镇村实力还很有限,必须在更大的空间寻求支持。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多方面合力,城乡挂钩、区域联动,对口帮助、资源共享等,多渠道、多形式地营造关心、支持农村文化的浓烈氛围。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决抵制和清除不良的文化糟粕,净化农村社会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在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第五,培育文化人才,建立队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一支合格的农村文化队伍。对专业文化干部要落实好编制、待遇,提高文化岗位的吸引力,促使他们为农村文化尽心尽职,多作贡献。还要重视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培养和文艺队伍建设,正常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使农村文化的层次逐步提高。
农村文化的导引性、实效性、持久性是农村文化实践中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摸索、探讨。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本着务真求实的精神,及时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使农村文化保持发展活力,不断向前推进。要用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使农村文化这朵奇葩,在新农村建设舞台绽放得加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