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艺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教育
——以九江学院的本土教学模式为例

2010-11-16 05:18刘笑春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刘笑春

论地方艺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教育
——以九江学院的本土教学模式为例

■刘笑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的启动,新课改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崭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我们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是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课改中逐步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努力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生活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九江是个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异常丰厚的地域。山青水秀、资源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长江鄱阳湖与危峰秀峦、奇云诡雾、悬崖飞瀑、幽谷流泉的庐山,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篇章。白鹿洞书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瑞昌是全国闻名的剪纸之乡,剪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造型古朴,民俗味淳厚,深受美术界、民间艺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被誉为充满泥土芳香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徽池雅调”之美誉的青阳腔,因其唱腔婉约优美、形式灵活多样,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鄱阳湖地区人民的钟爱,并于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形成的文化都各有特色,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极为丰富的世界文化体系。魅力九江,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博大厚重的人文景观构成和谐的整体,独特的魅力享誉国内外。

九江学院刚好位于庐山脚下,同时也是九江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院校,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教育教学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补充和完善地方高校现有的美术教育体系,有效推进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巩固国家文化安全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挖掘收集和整理本土文化资源,并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利用教育的传承与传播功能,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素质修养、继承保护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其他地区艺术资源丰富的省市如广西、云南、陕西等地正有计划地先行开展本土文化资源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美术教育。湖南湘西地区2003年的“蒲公英在行动”工程,把湘西本土的民间美术引入小学课堂,获得了很大的反响和成效。随着“蒲公英在行动”、“民间美术”等网站的建立,更是将乡土美术教育纳入到了更现代的网络体系中。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把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汇到美术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层面上,其一,对如何将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很好地溶汇到美术课程教学中去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研究甚少,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术教材体系。其二,教育是个庞大的宣传机构,如何把本土文化资源溶入教学、渗透到学生思想体系,以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九江学院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以补充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例如对本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把本土文化溶汇到美术课程资源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教材体系,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真正发挥教育的宣扬、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功能;

二是如何促使文化和教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达到“以优秀文化武装教育、以先进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

其中艺术学院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化美术教学体系的“美在身边美在课堂”的艺术采风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九江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对九江本土文化瑞昌剪纸、湖口青阳腔、星子石雕星子砚等进行艺术采风活动,教学效果显著。瑞昌剪纸精美的造型工艺使之成为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目前已形成产业。在1992年瑞昌市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瑞昌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剪纸)";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瑞昌剪纸的艺术采风中,学生们在活动中身临其境感受瑞昌剪纸融汇和蕴涵南北两方特点而形成的自己独特个性:或有阴柔之丽、精巧、秀美、严谨;或具阳刚之美,古朴.坚实.豪放;或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了解瑞昌剪纸技艺精湛,造型古朴,民俗味淳厚,深受美术界、艺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被誉为充满泥土芳香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素有"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之美称。

学生在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工艺品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无法想象这就是那些农民艺术家仅凭一把剪刀做出来的,欣喜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是九江学院学生在进行艺术采风教学后所写的感触:

在往常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向我们介绍的是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对本地的艺术资源却熟视无堵,美在身边,我们却毫无觉察。基于此,我们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本土文化资源,设计了《千古名山庐山》、《瑞昌特色剪纸》、《星子金星砚》等本土气息浓郁的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些美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它的“美”更容易感知,学习热情更容易被激发。这些本土文化、地方特色,深深地触及我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审美理念和情趣。

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们能把更多的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融入到教学中来,让我们觉得美就在身边、美就在课堂!

这些艺术采风活动让学生从静态的课堂走向动态空间,用视觉扫描大自然与社会,为地方性课程摄取丰富的创作素材。特别是民间民俗富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经过艺术采风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不断地向艺术思维状态转化,为后续课程积累丰富的素材。艺术采风活动后都会举行报告研讨会、汇报展览,制作《瑞昌剪纸》、《星子石雕和石雕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明天会更好》等一系列视频短片,教学课例等。本土文化艺术采风活动,不仅让老师和学生眼界大开,更是让他们在心灵上有着很大的认识和触动,同时也锻炼了实践能力。

九江学院在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教育、教育促进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中,除了艺术采风教学模式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具体做法:

1.对九江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庐山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剪纸艺术、石雕艺术、民间戏曲艺术——青阳腔、民间传说故事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挖掘,并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组编资料库;

2.根据这些经过整理的地方文化资源的特定功能、制作方法及工艺,解析其独特的审美品质,确定其美学意义及教育功能,分析其应用与教学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制作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课例,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美术教材体系。对经过整理的各种资源进行价值、功能、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制作方法的分析,汇编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资源册子;

3.在九江地区联合一些与本土文化艺术有关的企业和文化部门,建立艺术采风实习基地,制定相应完善的管理、实施制度,为艺术采风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校企共建的局面;

4.结合本土文化艺术采风、研讨会、展览会、报告会等活动并结合“文化丰富教育、教育促进文化”的教学实施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总结,汇编实验总结报告,研究并撰写本土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课例、论文;

5.建立本土文化艺术收藏展览馆,专一收藏、整理和研究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定期举行展览报告活动,定期为全校师生开放,在开阔师生视野的同时扩大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力度;

6、成立文化研究所,确定课题研究立项,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价值与意义以及与学校教育之间关系中的可行性实践方法做出更深层次上研究;

7、建立本土文化网站资源,利用网络简便快捷的方式供大家广泛参阅和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为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学校教学积累宝贵经验;

8、联合学校网络、当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机构,加强学校、社会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扩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宣传效应和保护力度,。

把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担负着建设国家、发展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的一代学子们而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推进素质教育,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的渗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意义重大,既促进了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又有力地增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以及地方学校和教师形成特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即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且有效的举措。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这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目前,九江学院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契机下,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学校,培养高效实用的专家型人才,实现“名山、名人、名校”的办学畅想!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1.梁立民.《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天中学刊2004年04期

2.李永永.《传承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意义》【J】.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06期

3.张丽丽.《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美术课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2期

4.钟群娟:《立足本土着眼发展——地方性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