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共性”的把握与“个性”的引导

2010-11-16 05:18王芳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王芳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间唱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洋唱法而形成的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在进行教学时,最为首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宏观地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而不可回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民族声乐在发声方法上的特点。这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最重要的训练环节。

不论是哪种演唱,歌唱方法的学习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每一个学习声乐艺术的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首要的目标。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人们来说,声音也是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笔者将歌唱方法的训练看作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共性”训练。而这部分训练当中也要针对民族声乐中的多元文化特点而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共性”的把握

(一)民族声乐观的树立

我们都知道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歌唱形式。我们通常所讲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多是指借鉴了西欧声乐唱法,结合我国民间地方戏曲演唱艺术中的行腔、咬字等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随着文化环境的更迭以及大众审美的改变,民族声乐逐渐从原有民间戏曲、地方戏表演形式中独立出来,逐渐具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能够适应舞台、音乐会的表现形式。与西洋歌唱的要求相同,要求歌唱者能够把歌唱所能用的腔体都调动起来,产生一种具有一定音量、控制力和穿透力的声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训练时,在教学之初必须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白,民族声乐本身是一种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理解这项艺术的内涵。

(二)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音的训练是一切歌唱的基础。好的声音需要通过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合理有效地调动起人体的有关器官运动才能产生的。因此学习科学发声方法是我们走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必经之路。

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实质上是寻找整个身体协调运动的感觉。歌唱时的运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带的震动,而是需要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鸣系统共同运动,相互协调的运动。其中呼吸是歌唱的支持,是整个运动的原动力;发声系统是产生声音的源泉;共鸣系统则是扩大声音、美化声音的通道。这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我们基本借鉴了西洋唱法对于声音训练的标准和要求。这也是民族声乐艺术中“共性”的突出体现。

此外,丰富的语言也是民族声乐最具表现力的要素。语言中字、词的发音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整个歌唱运动的状态,而且是民族声乐中民族性的重要体现。

(三)民间戏曲艺术的传承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不仅需要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来诠释,更要通过对民间戏曲艺术的中的曲调、唱腔、方言音调等方面的继承来表现。如由孙玄龄作曲的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这首艺术歌曲中,在旋律和唱腔的设计上就大量运用了京剧的演唱方法,成为一首经典的传世之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还需要通过作品传授给学生不同民间戏曲的表演及演唱特点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丰富多样的地方表演特点,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和表演。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个性”的引导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类拥有各自不同的身体特征、思想特征。这些特征在声乐艺术中基本表现为音色与歌曲处理方式、表演方式的不同。每一个演唱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就会发觉到自身不同于他人的歌唱特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个性”对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民族声乐的表演显得比较单一,以舞台、剧院式的表演为主导。然而,对于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中华民族,这种态势显然是比较偏激的,说明我们有大量的表演形式没有被发扬和利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训练,使其在表演时有所突破。

声乐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一门艺术,就在于其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民族声乐则更是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民族性特征。其科学性体现在科学有效地发声渠道;其艺术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为本质的就是情感内涵的表达;而其民族性则代表了所表达内涵的地域属性。也就是说民族声乐艺术注重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声音,更关注通过声音传达出的内容。以上分析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实质就分别代表着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特点,而民族性则是将这两者建立起支撑关系的要素。能够在民族性的要求下,实现“共性”与“个性”互溶的歌唱表演是我们学习民族声乐艺术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寻找到演唱中的自我:

(一)文化积累与熏陶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自诞生之时就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学、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民族声乐艺术,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融合性的文化。我们所唱的作品即是音乐与文学、甚至戏剧的结合体。因此对于学习声乐的人们来说文化的积累是尤为重要的。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我们要接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特点的声乐作品,想要使我们的演唱真正能够实现表达情感、感染人的目的,就必须对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现代大量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以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和史实为题材进行创作,如《昭君出塞》就有刘麟词,王志信曲和张太旗词,王祖皆、张卓娅曲两首不同版本,这两首作品都表现了王昭君,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离家出塞,远嫁异族的非凡胆识和勇气。也表达了后人对王昭君的敬仰和钦佩。倘若我们不知道这首作品的故事内容,不知道昭君出塞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就不会理解词中的含义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导致整个演唱失去意义。

笔者认为,娴熟的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能够使歌唱产生感染力的更多的是一种由综合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力量。因此,想要真正发挥出歌唱的作用,寻找到自己的演唱之路,必须增长见识,积累文化。

(二)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体味人生

歌唱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最直接的抒发情怀,是很多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我们时常说“要有感情的演唱”、“要声情并茂”,可见,“情”是我们歌唱中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歌唱能否感人的条件之一。而“情”源于何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情”呢?笔者认为,情感蕴含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人们在人生的各种体验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产物,敏锐的感受能力源自我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体会。

歌唱艺术博大精深,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丰富的作品宝藏。这些作品中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诸多音乐家的情感体验,内容题材丰富,可以说囊括了人生百态。如歌剧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关系等等,都是“情”的再现,作品中的“情”是我们要把握的本质性内容。而演唱者的阅历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于学生,塑造艺术形象很多时候不能够完全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并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唱好某个作品就刻意的去体现某种社会角色。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能够自觉树立起“情”的意识,习惯性的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有意识的体味其中的种种感受,让学生的情感触角更加敏锐起来。当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对不同事物产生自己的感受以后,他们的演唱自然会融入自身的情感认识,自然会形成他们特有的处理方式和表演方式。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技术程度的作品

除了以上两点丰富自我的途径外,笔者认为在歌唱中形成较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还需要我们学会适当的选择作品。民族声乐作品数目庞大,仿佛海洋一般可以让我们自由徜徉,但要知道并不是每一首作品我们都能够驾驭好,有质量的完成。假如我们盲目的选择作品,在不恰当的时候选择了不适合的作品,那么不仅不能唱好作品,还会对我们的嗓音造成伤害。

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经验和能力都有限,很容易随性选择不适合自身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他们的声种、音色特点、外形条件、技巧上的优势和缺憾等,并以此为依据,在选择作品时应尽量扬长避短。其次,要了解所选择的声乐作品,包括它的技术要求、技术难点、角色感等等。当以上两点能够相吻合时,演唱才能更具完整性和艺术性,才能发挥出演唱者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这样不断的选择中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演唱之路,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对民族特点的深入分析和重点讲授

民族声乐伴随着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产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方言文化丰富多彩,加之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要想唱好一首歌,一定要对它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演唱的气质、格调、情感等方面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根据以上的特点,中国民歌可以按体裁形式分为: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小调(《茉莉花》)三大类;还可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江南区、江淮区、闽粤区、湘鄂区、西南区、西北区、中原区、东北区等等,除汉族民歌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风格独特的民歌。

所以说,不论是对于纯民歌还是具有民歌元素的创作歌曲,其演唱一定要具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特别是一些创作歌曲中吸取了民歌元素或民族特性音调和语言,如:《哈达似的白云》倪维德词,魏巍曲,采用西藏民族的音调;《山里女人喊太阳》甘茂华词,王原平曲,采用土家族民歌音调;《我心上的一朵玫瑰花》李幼荣词,潘兆和曲,是一首带有浓郁新疆风格的歌曲;《叫声妹妹泪莫流》赵越词,景建树曲,由山西二人台与陕北走西口容为一体编写而成。这些民族音乐特征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做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民族特征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目的和演唱效果。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声乐艺术在 “共性”和“个性”上的不同要求,让我们能进一步明确民族声乐不仅需要灵活的演唱技术,更需要灵活丰富的表现方法,需要每一个学习的人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融入个人独有的情感以及对民族特点的准确把握。每一个歌者都应积极学习、擅于思考,徜徉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使自己的演唱能够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个性”,代表我们多样民族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