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交响乐应从娃娃抓起

2010-11-16 05:18徐红星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徐红星

交响乐泛指用交响乐队(管弦乐队)演奏的一切音乐。交响乐(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不是交响音乐的简称。欣赏交响乐的意义在于,它会源源不断地给你提供美的信息和情感发泄的窗口,使你的心态获得一种平衡与稳定,使你的精神与心灵得到一种安抚与升华。交响乐的普及与提高,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他们都将音乐素质作为学龄前儿童入学的参照标准,每年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孩子们举办各种类型的专场音乐会,组织著名音乐家到中小学进行交响音乐欣赏讲座。

无论从内容的含量上还是创作手法的复杂程度上,交响乐都是其他音乐体裁无法相比的。人类各种较为复杂的感情以及事物辩证法发展的过程都可以在交响乐中得到深刻的表现,由此也给欣赏交响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做基础,也就无法充分领略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美。所以,交响乐历来被人们称为音乐艺术的“阳春白雪”。

那么,儿童能听懂交响乐吗?连成人都很难听懂的交响乐,对于孩子来说是否要求过高或不够现实呢?其实,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引导下,在家长有意识地熏陶下,年龄越小越能够为其今后欣赏高雅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现在越来越重视胎儿的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对其今后的成长发育、思维的开发、音乐感觉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指挥大师李德伦说过:“音乐听得多了,就会有音乐的耳朵。”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说:“在培养对交响乐的欣赏爱好和理解的素质方面,不堪造就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要用正确的方法和准确的定位来引导儿童对交响音乐的感知和兴趣。

一.欣赏曲目的选择

故事情节,并且容易被听觉直接把握的作品作为敲门砖。如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拉威尔的管弦乐组曲《鹅妈妈》等都是适合儿童们欣赏的佳作。随着欣赏曲目的增加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选择一些描写场景或历史事件的作品片断,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对大海的描写、柴科夫斯基交响曲《1812序曲》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对田园风景的描写等等。之后可以逐步增加一些表现思想情绪甚至带有哲理性的片段或作品。当然,这个过程是长期的,需要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程度,慢慢渗透,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将事与愿违。

二.欣赏交响乐的方法

对于儿童来说,无论是欣赏音乐所需的感知系统,还是音乐知识、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等,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要想让孩子们对这种相对难于把握的音乐种类产生兴趣,并逐步让交响乐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在选择欣赏曲目上下功夫,否则,那些容量大、难度高、远离他们生活的作品很可能会打消他们对交响乐欣赏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感。所以,在曲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那些难度适中且通俗易懂的优秀音乐作品。具体来说,在刚开始接触交响乐的阶段,选取那些具有较为简单、鲜明、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或是引人入胜的

音乐心理学研究发现,处于低年级的儿童还没有建立起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以听觉效果与现实的像与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评判音乐,如果他们能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生动、可爱的形象,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情不自禁地模仿一下。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这种成长特性和心理特质,选取带有模仿手法的片段让他们欣赏。这些片断多是通过节奏、力度、音调、音色、速度等表现手法将动物的鸣叫声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孩子们只要认真欣赏,就能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做出准确判断,这种理解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欣赏曲目的不断积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系统也随之逐步完善,音乐审美能力初步形成。此时,再给以模仿式的片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而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不同乐器在音色上的差异及表现上的特性,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和体会哪些乐器适合抒情,哪些乐器适合表现辉煌雄壮的气势,哪些乐器听上去更深沉浑厚,哪些乐器又细腻柔情,并简单介绍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在交响乐中各自的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音响世界的多彩奇妙以及音乐表现手法的丰富生动。此时可以介绍一些集中展示乐器音色或乐器性能的交响乐或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除此之外,要告诉孩子们乐器组各演奏员之间集体协作精神对于管弦乐作品的重要性,他们的演奏要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任何希望突出和表现自我的情况都是不允许的,这样会给整部作品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掌握一门乐器的孩子们参与到乐队的排练中,哪怕是简单的合奏、齐奏,对他们来说都是难得的体验,对他们亲近和理解交响乐,提高欣赏层次会大有裨益。

让孩子们接触交响音乐,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多少有关的音乐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保证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交响乐的持久兴趣,通过这种高雅音乐的长期滋润,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让他们的品格修养得到完善。所以,在欣赏交响乐作品时,尽量不用枯燥的音乐术语以及纯粹音乐知识的讲述,而应适当地从专业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们,比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充分感知音的高低、强弱、力度、音色等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把握音乐形象;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同时,感知乐器音色与节奏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逐步熟悉交响乐队中的每种乐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到现场欣赏交响音乐会,这样可以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于一些明显具有视觉性或叙事性的标题交响乐,还可以鼓励孩子们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描绘他们理解的音乐形象,提高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通过多听、多想、多感受,在类似游戏中将音乐知识“消化”掉,避免因为枯燥的专业知识的讲述而影响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另外,同孩子们交流的语言也应多用他们熟悉的词汇,尽量以拟人、比喻等富于形象性的手法将音乐术语简单化、具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音乐由于其材料的非语性与非造型性决定了音乐内容表达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即便是标题性音乐,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机制,也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多选择几种题目或答案,来帮助和加深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启发他们对于音乐形象的大胆想象,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并对有独到见解的孩子给与肯定。如果出现明显与原作情绪相悖的结论,也应耐心温和地加以引导,注意保护他们聆听音乐、探讨音乐形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交响乐虽然从西方传入我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它已是衡量我国音乐事业飞速发展的一杆标尺。尤其近二三十年,我国各地的交响乐团,从规模、管理模式、演奏水平以及受群体欣赏趣味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引起了世界乐坛的广泛关注。正像指挥大师马泽尔近年在访问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北之后所预言的那样:“可以不过分地说,中国正在接手西方古典音乐的未来,这是令人惊异的情景。”而我国交响音乐发展的未来在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对他们交响音乐欣赏的引导和普及工作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从儿童抓起,从训练他们的听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着手,循序渐进,将听赏、欣赏、鉴赏三个阶段联合运用,使他们充分了解不同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进而达到扩大文化视野、提高艺术情趣、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