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普及教育对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010-11-16 05:18秦书乐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秦书乐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教育部也高瞻远瞩地将文化影响力提高到高教战略层面。在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加强普通高校本科生器乐普及教育,对提高其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主要涉及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以及心智培养教育三个方面,并且正向着有机结合、互渗互透的方向逐步发展。相对于文化传承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而言,音乐教育在心智教育方面的特殊功效,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它关联着自然、社会与教育三个方面,因此,音乐教育成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现从一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合器乐普及教育工作实际现状,试论器乐普及教育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育人导向功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内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是善于交流与沟通、懂得理解与协作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普通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流水线上,应始终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如:通过有成效地开展特色音乐教育活动,使本科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和谐,构建达观、乐观的情感承受能力,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向上、进去的精神动力,进而改善沿袭传统教育方式生产的产品(学生)质量——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或人格缺陷给其自身带来的长期困惑。

在诸多的艺术教育方式中,音乐是艺术教育中最为常见和最具效率的一种手段。无论从物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音乐以及音乐教育都具有超越单纯政治说教的特殊作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塑造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民乐合奏《龙腾虎跃》、《中国龙》的排练,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热情,《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排练,使学生们在美的享受中同时体验到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魄,以及黄河儿女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在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的文化主题教育中,民族的文化精髓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在诸多的音乐学习科目中,群体式器乐表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及难度,在普通高校建立本科生器乐演奏艺术团就难上加难了。反之,正是因为这等难度,促进了教师对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因为这等难度,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漫长的群体合作过程,使得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技术运用能力得以提升,人文修养得以增强,健康人格得以构建。

由于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首先是“育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使他们互助友爱,忍耐包容,戒骄戒躁,心灵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以实施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从而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

对教师教学自主创新意识的促进

笔者于2006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立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中第一支学生打击乐团,建团后一个月,便面临参加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器乐组比赛的压力。

在训练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纯专业的器乐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并非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基本乐理知识、基本功训练、乐曲演奏以及舞台表演,当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结合心智培养、教育多元复合之属性,在保存器乐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针对学习对象程度浅、起步晚、时间紧、进度慢等实际现状,在学生自身能力和学生完成演奏进度的可行性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对难度系数的把握,表演形式的时尚性(学生是否喜爱),获奖机率,以缩短周期为目的,综合考虑一个周密的计划——非同于常规化器乐教学模式,教师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出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经三层次、多方位的权衡,创新自己配置的特殊培训方案。

1.择员及培训定位

行家们都说:器乐演奏教育通常从儿童抓起,即家庭出资培养与艺术院校专业教育对接。而对普通高校器乐普及教育的学习对象来讲困难较大。其习者约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有器乐演奏基础的学生,即艺术特长生,这类学生是艺术教育发散的依托和骨干;

第二类是爱好音乐艺术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爱好广泛,兴趣浓厚,是校园里艺术活动的活跃群体;

第三类是对艺术从未接触、也无兴趣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是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以上三类习者,笔者制定了以下三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中有器乐演奏业余学习经历的人群进行二次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对无基础、出于兴趣乐于愿意接受培育的学生进行技能基础教育。

对未曾接触艺术、对其无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兴趣培养,把陶冶情操放在首位。

2.教与学的配合研究

培训方案实施初期,教师要认真备课,准确估计排练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艺术与技术同构中的驾驭能力,以及声部分配、人员调整、站队中的思想问题,用其最能理解、最能接受、最可操作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克服心理、肌理上的障碍,完成进度。特别是在具体的细节上,注意因势利导,鼓励第一类学生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突飞猛进,采用“兵教兵”方式,发动第一类学生指导对艺术有着广泛兴趣的等第二类学生,限时限量地、阶段性协助教师帮助其完成预期目标。同时激发在一旁观望的第三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及参与欲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因素和所需补缺。经过一个月的苦战,该团在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器乐组比赛非专业组中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俗话说:建团容易守团难,由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创造性和自发性受到了一定局限,并且接受技术教育的总时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除去科学知识等文化课的学习和大四一年升学、就业前期的实践等占用的时间,一个学生可接受音乐教育的总时长不超过三年,而要使一个乐团长期坚持训练并取得成果,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集中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实时作用,即减少学生的单独自由练习,增加陪练比重,最大限度的减少错误技巧重复练习产生的无用功和由此追加的更正练习带来的进度滞后性。

3.综艺形式与身韵训练并用

当今器乐作品由于新型室内乐的诞生、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中西合璧的方法、电子音乐的介入、与姊妹艺术相结合等因素,其舞台呈现形式常歌舞相伴,增添了舞台视听美感,使笔者受到启示。2008年打击乐团表演的打击乐合奏《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融入了舞蹈和声乐两种艺术形式。因为在节目编排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美化肢体动作的重要性,即“形体动作是演奏者内心情感体验的流淌,是对艺术内涵外部表现的延伸,是完整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音乐语汇所要表现的内容,尝试性地选择了一些舞蹈、声乐艺术特长生参加了排练,并且更新编排了符合打击乐演奏逻辑的形体表演动作,每天额外地增加了自编的身韵训练,最终让作品呈现在舞台时,画面生动、效果鲜活,使该节目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非专业组一等奖。自欣能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为构建新型器乐文化形式,做出一点努力。

对推动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促进

长期的器乐普及教育,使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带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从而折射出文化的影响力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器乐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对学生素质拓展的促进

从器乐属性来讲,音乐是摆脱“他律”的长期束缚而走向“自律”的过程,器乐演奏的难度系数决定了习者必须长期、过细的磨砺“思维粒子”,不同音名的记忆,限时节拍的动作完成,使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得到严格训练,从而无意中养成了严谨、慎重的作风和思维缜密的习惯,在艺术团开展的诸多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2.通过跨专业节目排练积累学生的人文修养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吸纳一些舞蹈、声乐艺术特长生参加器乐节目的排练,能获得意外的效果。由于他们具备区别器乐演奏的艺术特长,使得他们的气质别具一格,艺术表演风格独特,在团队中往往是很好的“融合剂”。这一类由多种专业爱好者组成的群体在乐团中便起到了优化团队、丰富表演形式的作用,同时也扩充了他们自身的文化视野。实践证明,吸纳舞蹈、声乐等艺术特长生参加器乐节目的排练,使整个打击乐团相互间得到文化素养的补充。

3.社会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能力的拓展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原本有限,形成的群体也较为单一,音乐教育本身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群体开展的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间因为共同的爱好和目标而拥有特殊的情感,,享受着同甘共苦的喜悦。这种情感上的寄托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强大动力。

和单个节目排练相比,艺术活动中的统筹工作量大、繁杂,教师须发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得力协助教师有序协调与技术密切相关工作的学生,其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与艺术相关的综合运用能力均能得到拓展。

从打击乐团的建立到舞蹈团、合唱团、戏剧团的扩充,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艺术教育受众面

在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建立打击乐团 (现易名为民乐团)之后,又相继建立了3个团,其中民乐团和舞蹈团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在全省普通高校中仅有的两个非专业性质的艺术团,大大扩充了该校的艺术教育受众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大量的文艺演出皆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作为感情纽带,使表演者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得到和谐统一,使现场观看的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自我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陶冶着情操、完善着自我人格。

2.提升学校知名度

由于艺术团在诸多赛事活动中获取佳绩,使得参加全国、全省大型行业、艺术活动的演出机会频频增加,该校艺术团曾先后两次参加2010年中国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气象馆荣誉日演出,2009年江苏南通第三届国际港口经济洽谈会的开幕式演出,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演出,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社区文艺演出等数十场,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之成果转之为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区的文化和谐做出贡献,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实力和立足发展潜力

2006年打击乐建团首期学员中的主奏及同批学员,200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展演比赛、《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主奏、主唱,因得益于在校时器乐普及教育,在就业竞争中颇受用人单位之青睐,工作后常在企业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深受领导之关注,同仁之喜爱。昔日他们对于器乐学习的初步理解已成为他们触类旁通的敲门砖。当年的音乐体验为他们引领了充满和谐、有意义、有方向的生活,使他们在工作中对相关事物产生了更高的认知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为尽善尽美踏实地奋进着。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的综合实力,对毕业生在未来社会尽早抢占人才高地、为母校扬名有着潜在的长期效应。

总之,普通高校通过器乐普及教育,拓展校园综艺性艺术、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强化育人导向功能,加强具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促进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仅以此与同仁们共探普通高校器乐普及教育的新基点,旨在为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