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鹤云
文化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生活更加充实,审美取向更加成熟,增强人的艺术修养,从精神层面战胜和克服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还原一个本来的自我,特别是矫正青少年思想中的迷茫、徘徊等不良情绪,对其人生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使文化艺术教育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如何改变单一的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建立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文化艺术教育模式,是亟待考虑的。
在教育的目的上,必须由过去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注重艺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注重艺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方面,传统的艺术教育是以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的。它的优点是具有顺序性、明析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视学生为接受的容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艺术师资的培养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艺术和教育的视野狭窄,教学手段贫乏单调。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确立,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影响了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所以,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传授广泛综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求我们致力于人体人格的绽放,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发展。
所谓基础,通常泛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关于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无论环境、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都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艺术课程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故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宽泛。对此,意见并不统一,但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文化艺术教育包括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三部分。但也需指明,这里的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中相应门类的知识传授是有根本区别的。后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本身即是教育内容,而前者则只构成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文化艺术赖以存在的宽厚知识背景,须经过学生再度的“学习迁移”才能转化为真正称得上教育内容的文化艺术。如此一来,必然涉及另一个问题,即我们整合这些浩如烟海的人文、自然科学、艺术领域等等科目,要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第一原则,除音乐、美术必须向学生介绍外,民族的、国际的、经典的、民间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各种门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应充分展示给学生,既平等提供宽阔充裕的选择机会,又时刻体现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受苏联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模仿性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向文化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文化艺术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从创造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着手。创新实践能力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的综合性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不同问题的特定推理方法、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对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于广泛的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社会实践之中。创造性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探索。其基本内容是:首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加大思维训练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后,在应用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加入到实际项目的实践活动中,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够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做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就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更希望招聘到能“立即上手”的高素质人才,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这样,用人单位就无需多花钱提供岗前培训。用人单位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就必须要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为某一具体岗位做好准备。面对这种新的社会要求,文化艺术教育必需切实按照专业特点和教育规律,狠抓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缩短职业适应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社会有用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是改善目前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拟定不同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强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个人专场音乐会、节日艺术活动周、学生讲座、导师报告会、艺术第二课堂、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还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创造实践机会。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再不能简单地用几张知识性试卷来查看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优劣,这是明显不合适宜的。文化艺术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即应该建立这样的的教育目标:“学习迁移”的潜在影响程度和自觉提高文化素质的“学习动机”强弱,教学评价也应以之为准绳,采取以学生投入精力大小的文化艺术学习过程与得分高低的文化艺术相关知识试题考试相复合的“双轨评价制”。文化艺术教育课的考试成绩分成优、良、合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同时根据学生上交的相关文化艺术门类知识的读书笔记、实践成绩、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成绩的结果则取两项成绩的最低档,意即有一部分不及格即为不及格,两项全优才评为优。不仅这样,文化艺术课的考试也可以突破常规,最大程度的反映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教育引人第二课堂中的竞赛制、表演展评制,自然科学可以由学生单独或合作开展专题调查,也可以由考生作讲座或专题报告。总之是应该把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测试过程尽量办成再度巩固、加深学生文化素质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意义的知识再现。采取多标准评价学生的办法,按照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分别排出名次。一方面与四部分素质缺一不可的连带但不能替代的相互关系相适应,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促使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供需观念,便于用人单位为满足不同的目的去全方位了解学生,尽快从计划经济下的“学校告诉用人单位谁是优秀人才”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学校敞开门让用人单位挑选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人才”。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当代文化艺术教育提出了多种挑战,文化艺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高度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变化的市场,因时制宜构建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融传授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富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文化艺术复合应用型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在就业竞争中具备关键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