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得到的奥斯卡提名约达到了45项,从而使人们更加熟悉这位大师级作曲家。每当他捧起奖座,腼腆的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时,便宛如简单快乐的小孩子。而当他第一次感激斯皮尔伯格的时候,他就已经四十五岁了,那时候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年仅二十八。
据威廉姆斯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是在一家咖啡馆,当时斯皮尔伯格嘴上还没留胡子,好莱坞没人认得他,更不愿意投资他执导的电影--《横冲直撞大逃亡》。但是他斗胆约了已经获得奥斯卡奖的威廉姆斯担任配乐,并以崇拜的眼神和语气告诉这位比他大十七岁的音乐大师说他从小就很喜欢他的音乐,而且说着说着就真的一首接一首地哼唱出连约翰都已经遗忘的曲调。威廉姆斯被这位小乐痴感动了,挽起袖子答应替这位小老弟跨刀,于是好莱坞由始以来最强的黄金搭档就在气氛如此随意的咖啡屋里诞生了。
自约翰•威廉姆斯1974年成为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配乐大师后,两人合作至今长达了漫长的34年,是当代公认最成功的好莱坞“导演+配乐”组合,除了《横冲直撞大逃亡》,《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和《虎克船长》外,其余每一部作品皆获得奥斯卡最佳原配乐的提名,《E.T.》与《辛德勒的名单》获得1982年和1993年的原著配乐金像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约翰•威廉姆斯的成功开辟了电影音乐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他的作品更大众化,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对于使用史诗般令人惊心动魄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节奏安排上,他有着令人折服的技巧和熟练功底。
比如《大白鲨》中,威廉姆斯把影片中的黑暗(用磅礴的主旋律气势预示大鲨鱼的出现)和光明,都通过音乐给与堪称完美的展现。而《第三类接触》中的音乐却更加具有组织性。它首先有一个大轮廓(既主旋律),在最后的交响乐中运用了调式音律,给人制造了一种奇特的幻觉。在表现这个外星人的人物形象上,威廉姆斯又回归到他最擅长用交响乐队、用弦乐的长线条旋律、大段落主题来诠释爱心的手法。这基本上成为约翰威廉姆斯的一种习惯性的模式,成为他的一种符号了,这种音乐手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温暖、爱心,可以让人跟着音乐融化,慢慢地投入到电影或者情节当中。同样是外星人的电影,《世界大战》中音乐的感觉却与之不同。在这部影片中,有三种表情:残忍-神秘-和谐。
在影片开始时,外星人的形象是凶残黑暗的。音乐为了表现人们的这种感受,没有循规蹈矩,运用响鼓重锤、大型交响乐队一类的音乐元素,而是用铜管的不协和切分所呈现出的不规则重音表现出一种恐怖的气愤。
影片中的外星人设置也十分巧妙,它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破土而出。这个巧妙的改编让观众们意想不到——这突出了导演的一种意图,不让这部影片的外星人落入俗套。所以,影片的音乐主题也不再是表达那种很外在的、仿佛对于一种自然灾难的紧张,而是突出了人内心深处的惶恐。在很多当代美国人的心中,有一幅画面是始终挥之不去的——9•11时曼哈顿人涌向布鲁克林桥,这是这些年来美国第一次非常切身的难民体验。斯皮尔伯格坦言说他把这种不好的感觉还原到了这部电影里面了,因此在这种心情下的配乐更是突出了那种无助的、迷茫的感觉。
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恐惧,往往建立在外星人神秘的基础之上。整部电影的配乐中,约翰•威廉姆斯很好地在音乐上阐释了人类对外星人以及外星人对人类的好奇心。这种用语言非常难以形容的情感,通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画面,通过威廉姆斯的音乐(这一段他把真的人声经过和成器处理完以后,营造出这么一种光怪陆离、匪疑所思的神秘意境)每一个观众一定可以得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影片配乐时,斯皮尔伯格萌生出一个想法,他想运用简单的五声音阶来完成这段配乐。五声音阶是中国的调式,中国的音乐家摆弄五声音阶是得心应手,可是作为从小就接受七声音阶、12音体系教育的约翰威廉姆斯来说,运用五声音阶作出有变化、经典的配乐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约翰威廉姆斯不愧是这方面的大师,在这个段落里,影片出现了一段长达12分钟的配乐,音乐非常辉煌壮丽,同时马上就进入一个祥和的配乐当中,在五个音的主题音乐中,飞船缓缓升空。音乐的尾声部分,配乐大师的做法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他把五声音阶赋予了美国大片的方式,用圆号节奏性的、铿锵的音乐特点来结束这段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和配器、和声的张力,包括高音弦乐、法国号的特殊使用以及弦乐的滑音,把这种简单的、悬疑的、变化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外星人和孩子们认识后,音乐又有了变化。虽然开始他们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进入融洽、和谐的状态。在音乐上,乐队里用了木管声部的黑管(一种单簧乐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表现一种柔美、一种温情的声色),同时还用了竖琴,竖琴作为伴奏形式,波浪式的流动的音乐旋律仿佛在慢慢地诉说一样的感受,更容易来体现美好的事物。当小外星人表现出童真童趣的时候,音乐上运用了一些类似于长笛、短笛的音效和切分,利用节奏短促、跳跃性的演奏方式表现。长笛、短笛这种乐器,最擅长就是表现切分、跳动、顿音的音乐效果,通过它们特殊的音色有一种很孩子的感受在里面。
最后,当地球上的小孩跟外星人进行告别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个有主题的段落, 整个乐队都在为这个主题服务。这又是约翰威廉姆斯标志性、旗帜性的符号。非常招式性的、铿锵有力的旋律一点一点推向高潮,以非常辉煌的方式结束。音乐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向往和平、友善以及希望跟外星人用友善的方式进行沟通这么一种良好的美好的愿望。
威廉姆斯的音乐,从哺育它的一开始就引入一些巧妙的技术和音乐深层意义、这是一种能够保证声音效果的音乐(后来是一种多种弦乐组合),同时也使音乐本身的气势在不知不觉中壮大。威廉姆斯完全掌握并控制了这种手法,使其创作的电影音乐尤其是主题音乐,不仅推进了剧情发展,也更丰富及升华了影片本身。
没有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音乐更能说明问题了。这部音乐作品以小提琴独奏作为整个音乐的基调,听起来似乎单薄,但音乐中却隐隐透出不屈的精神,使其形成了更出色的诠释力,再加之有“小提琴之神”之称的伊扎克•帕尔曼的加入,使得这部作品深具史诗格局和撼人的情绪力量。它不但在每一次出现时都触及到观众情感的最深处,而且还创造性地在整个复奏过程中持续地打动人心。在影片的每一个发展段落中,主题音乐都以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恰到好处地与它所对应的那一段情节吻合在一起,或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为主人公辛德勒的良知觉醒铺设了戏剧化的发展脉络。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第一次是伴随着犹太人被驱赶的画面出现的,这一情境不仅使观众在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在一步步地预示着辛德勒人性中善和良知的觉醒。当主题音乐不断重复出现时,观众除了继续获得具体情节中的情绪感受和意义表述之外,还唤起观众对观看影片过去情节的记忆及相应的情感体验,使观众每一次在旧曲重温中联想起更多的东西,不断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愈来愈丰富和深刻的认知与情感境界。不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或者是威廉姆斯的配乐,都选择了用真挚无华的追思,去思考并感受历史的伤痛。整个配乐不仅呈现了温和怀旧的色彩,也贴切的呼应了斯皮尔伯格带有纪录片气息的黑白摄影。“感伤”或“哀恸”或许不是形容这部作品最好的字眼,它带给我的感受固然也有一些感伤,但却不完全如此。
在影片结尾处主题音乐完整地再现并与画面中那种明朗温暖、生机盎然的色调融合在一起,色彩的瞬间转换所造成的强烈视觉反差以及音乐主题对影片意义的概括,升华出丰富的象征内涵,它将全片所有的情感表达和意义象征都凝固在其中。它代表着美好和善良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残暴所进行的强烈抗议,它也将对生命的赞美深深地铭刻在观众的心里:噩梦已成为过去,悲剧将不再重演。它带给我们的感觉,固然有对历史悲剧的同情怜悯,但更多的时候,是对生命的强韧与人性的尊严,油然而生的感动。
因此,在《辛德勒名单》原声唱片的封底上,刊印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段肺腑之言:
“……约翰•威廉姆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我们过去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需要一种与画面密切配合的戏剧性效果,比如《印地安纳•琼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等。而在《辛德勒名单》中,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起点,摆脱固有的一些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颗不平静的心,才能找到配乐的精髓所在。……《辛德勒名单》可以说是我电影生涯中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我感谢他们为这部影片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美国当代作曲家中,威廉姆斯的创作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其音乐创作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原则遵循社会生活与艺术创造相契合的价值观来进行,他的创作过程,成为不断实践、思考、研究、探索、创新的过程,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影视音乐观,强调音乐要为大众服务,音乐要有可听性。威廉姆斯对电影音乐认识的核心,是电影音乐的重新定位。 “我们所做的一切,有太多都是那样的昙花一现,瞬间即逝,甚至连我们自己亦很快淡忘。如果我们的创作能在人们的记忆长河里留下持久的魅力,那将是很让人欣慰的事。”约翰•威廉姆斯也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向观众讲述电影,讲述生活,并让人对他留下深刻的怀念。
[1]叶月瑜,《歌声媒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罗展凤,《电影×音乐》, 三联书店
[3]罗展凤,《流动的光影声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贾培源,《电影音乐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
[5]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