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成功的国产影片,它以特殊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夕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知青历经艰辛最终走向考场的故事,电影不仅唤起一代人的心酸回忆,更重要的是歌颂了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重视和恢复高考这一伟大变革,为建国六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使电影的历史文化厚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电影是通过视听符号表现的一种艺术,但如果电影的内容仅停留在图像和声音的表面,就太过于枯燥和苍白,很难成为优秀的影视作品。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寄寓艺术家深邃、抽象的思想,传递声像背后的文化信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和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象征成为电影艺术家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高考1977》成功地运用象征,使这部影片十分精准地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政治状况、人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达到了意味深长、琳琅满目的艺术效果。本文仅选取此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处象征艺术加以论述,力求阐释象征在这部影片中的重大作用。
火车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使我们刻骨铭心的是这群赶考的青年因拖拉机坏掉而不得不翻山越岭跑着去火车站,然而,他们拼命地冲刺还是与火车擦肩而过,这群满怀希望的青年失望地看着冰冷的火车腾起浓浓的白烟呼啸而过,阿三甚至给他爹跪下,求他爹让火车等一等,但是他爹没有,依然无奈地让那庞然大物驶向前方。火车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晰的,它象征十年文化大革命,象征那段动乱的政治和历史,这列国家的火车不曾顾及这些青年,政治的动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先是停课,又跟着闹革命,后来又上山下乡,把他们丢弃在荒凉边远的旷野之上,这些青年错过了在学校追求知识的机会,忍受着贫苦的生活,在“战天斗地”和“学大寨”中度过日日夜夜,他们的青春,理想、激情都成了难以忍受的悲剧。时代如列车疯狂地运转着,毫无人性地驶向前方,留下的这群青年在追着呼喊,嚎哭。这样一个场景的安排,不仅给我们一个催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场景,还巧妙地透露了这一段心酸的历史。
拖拉机是在三分场和这群知青一起工作的的农具,但在几个关键的地方给拖拉机赋予了新的含义。与列车相比,拖拉机小巧得多,灵活的多,与知青们朝夕相处,充满了温馨,给人以亲近的感觉。当老徐知道这位来自教育局的官员不仅是冒充的而且还是个右派之后,他决意要送他到农场公安局,但老迟的做法很让观众意外,他竟开着拖拉机在一片茫茫大雪中把他送出三分场让他去赶火车。这一点说明了老迟人性的复苏,也成为拖拉机象征的一个起点。导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群青年在错过了“时代的列车”之后,在失望中听到老迟的呼喊,看到老迟开着拖拉机面带慈颜过来,这一刻,不仅知青们感到意外万分,观众也感到不可思议,这给人的是一种人性的震撼,列车象征着冰冷的时代,没有使这群青年赴向考场,但他们赶上了富有人性的拖拉机走进梦寐以求的考场,导演在这一个场景时可谓匠心独运,象征那一冰冷时代火车的扬长而去,象征人性的拖拉机的缓缓驶来,在这个对比中使观众回味无穷。
影片一开始就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说明了邓小平的复出,给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敏锐的青年们意识到将有一场大的变革,不久就听到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但是,导演在安排阿三手拿收音机将党中央传来的这个可喜的消息有依有据地传到三分场时,十分巧妙地把老迟和这群知青火烧大雁洼野草的场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大火舔烧着一望无际的枯草,火云漫向天空,再加上导演故意将这场大火占据整个画面、把时间拉长,不仅象征烘托出这一消息的重要和象征将有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即将来临,
公章象征权力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在这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却远远超过权力的范围,这是由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章决定了这群人的命运,他们的婚姻,他们上大学,他们回城,甚至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无一不取决于那枚小小的红色的公章。在三分场,老迟因为拥有这枚公章而成为这里的主宰,他整天把大印别在腰里,谁说了都不算,公章就是法律,公章就是真理,谁拥有了公章,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力,高考报名必须盖上公章,潘志友提出结婚时,老迟说“小心我不跟你盖这个戳儿”都说明公章不仅象征权力而且象征比权力更大更广泛的东西。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私刻了一枚公章,正说明了公章在那个时期的巨大作用,通过一枚公章的象征意义,深刻地说明了那一特定时代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由书籍承载和传承的,在电影中,书籍刚开始出现在我们视野中都是被打上封条的,一匝一匝尘封的书籍,正象征着当时政治、社会对知识不重视和对人才的打击,在反右、十年文革中许多自由自由分子都被压迫,许多书籍被烧被毁,或是被查封起来,仅能看到的书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1977年已经是万马齐喑的时代,但这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当人们听到要恢复高考之后,陈甫德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给女儿送书;强子千方百计去图书馆偷书,这实质上是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渴望知识能改变国家和自己的命运。正如陈甫德说得那样,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当书籍在人们手中翻阅的时候,象征着知识已渐渐走向属于自己的崇高的殿堂。
艺术电影的语言本质上是象征和隐喻的,艺术电影失去象征,其艺术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尽管象征意义不是观众在瞬间就能明白的,也不是所有观众看了电影后都能领会,但它始终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工具,有力地表现了电影的主题。电影《高考1977》在象征上取得的艺术效果是很明晰的,不仅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还丰富了电影深层次的含义,传递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给观众不同层次的美感体验,这些都说明了象征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1]戴琳.电影《高考1977》的语言特点分析[J].电影评介,2010(4)32
[2]沈晴.演绎民生史诗彰显人性光辉——影片《高考1977》艺术成就探析[J].电影文学2009(22)42-43
[3]宋杰.电影中的象征和隐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4)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