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风声》之主题及其他

2010-11-16 04:55刘俊娜
电影评介 2010年8期

电影《风声》的上映无疑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及成熟又平添了一个佐证。虽然这是一段历史题材的电影,主题也是属于小说原著麦家所言的昂扬主题的,正是这样一部看似老套陈旧的电影,在当今这样一个反主流、反文化的时代,却意外地俘获了大众影迷的热情,可见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关乎历史那么简单了。

影片故事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1940年春,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与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我共产党员潜入日本和伪国民政府。身份暴露后,与敌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战,进而遭到敌人严刑拷打,最后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

主题

影片在最初的宣传时期,是打着“中国首部谍战巨制”的大旗出现在人们的视线的。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对饱经战火的中国历史而言,这样的元素并不陌生,并渗透到中国文艺的各个领域。但是谍战这个词汇我们倒是用的不多,总觉得这个“谍”字带有某种贬义的色彩。谍战元素并不陌生,但是以谍战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无论是麦家还是电影《风声》,都是走了一条别人走过但不常走的路,或者说别人走过,但走的没有特色的路。这也是麦家及电影《风声》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电影《风声》是一部主题多元的电影。“历史就像‘风声——远处传来的消息’一样,虚实不定,真假难辨”。麦家认为这是小说最肤浅的主题。关乎历史的故事总是给人厚重的感觉,就像加了根基的建筑,又像根系发达的大树。然而,今天的读者,正如麦家所担忧的那样,不再关心历史,不再关心大事,而是将太多的精力和精神放在了自我感受之中,因为这是个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电影《风声》的出现,竟然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赢得了一个满堂彩,无疑是一个意外。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之国庆期间的档期,宛如一股东风,将电影推到了无人媲及的票房纪录。

1940年的历史并不遥远。它是离我们大众影迷最近的一段充满故事和感情的历史时期。它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父辈们经历的时代。它是决定我们今天时代信仰和精神的年代。我们对那段历史再熟悉不过了,同时,我们感激那段历史给我们的今天带来的一切。所以说,电影《风声》正是触动了我们灵魂深处最温暖的一处,很多人说自己看电影的过程中哭了。一部电影能让观众笑,是好电影;若一部电影能让观众哭,那就是电影中的经典了。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那毕竟是一个事实,最起码是一个现象。那就是昂扬主题(这里我们姑且沿用麦家的说法)的故事往往不再讨喜,因为那是二十年前流行的东西。今天的大众,活的完全没有章法,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生存章法。历史、民族、自由、信仰、精神、牺牲、奉献等等昂扬的词汇,不再是年轻一代生活中的关键词。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自我、个性、追求、独立、成功等等。年轻的一代,在长辈们的质疑声中成长起来,成为了今天中国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他们接纳了《风声》的故事,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他们别样的爱国方式。这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爱国方式。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网络上给80后定性为“具有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代”是并行不悖的。

电影中最煽情的部分无疑是在结尾处,顾晓梦的那段独白,着实揪住了所有观众的心:“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周迅特有的沙哑低沉的声音和意味深长的音乐令这段独白尤为动人。

麦家说信仰是让你把自己“交出去”的一个具体的人或组织,从而使自己变得坚强和宽广。人生多艰辛,我们需要信仰的支撑。不管你是为亲情而活,还是为爱情所累,亦或是某种信念的忠实保卫者,你都是无怨无悔的。顾晓梦如此,吴志国如此,李宁玉亦如此,包括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也不例外。这里麦家对信仰一词的理解特别好。麦家将信仰一词拉下神坛,它不再是宗教术语,也不仅限于高谈阔论之中。现在信仰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每个人的生活点滴之中。

为民族为国家而活是一种信仰,为所爱的人而活也是一种信仰。顾晓梦、吴志国、刘林宗等人为民族为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李宁玉为爱情为友情消得人憔悴,武田为家族荣誉冒死犯上,王田香和六爷等人为仕途和金钱出卖良心…… 影片最后部分,顾晓梦说:“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纯属影片说教功能的体现。其实,敌人是了解的,因为他们也有“老鬼”和“老枪”。

有人说,电影《风声》是丈量人心的尺度。一栋楼,五个人,各种极刑,就为一个秘密。这是一个关于民族命运的秘密,也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秘密。五个人中,有人为信仰而保守这个秘密,有人为保住性命而破解这个秘密。五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谓微妙至极。三天时间,五个人之间展开了白热化的心里战,猜忌、诬陷、谎言、谩骂皆有发生,直至被动用了大刑,这里的大刑远非皮肉之苦可以形容的。进而五个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麦家说 “通过‘密室和囚禁之困’考量一个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深,丈量一个人的信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正如麦家希望的那样,人信念的边界无法度量。

其他

这样一部特殊历史时期的谍战电影,女人却成了主角。故事中的顾晓梦,完美得不可挑剔。我们需要这样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共产党员形象如此:有勇有谋更有牺牲和奉献。所以对顾晓梦除了“理想”一词,再也想不出更确切的词汇来描绘了。倒是李宁玉这个女人,让观众给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怀。这样一个“情字大如天”的女人,却是伪国民政府里的一名重要工作人员,当然最后的下场也是令人唏嘘的,毕竟人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啊。影片结尾部分,在与吴志国的对话中,李宁玉表达了自己处境的尴尬。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部影片,那就是《朗读者》。《朗读者》中,女主人公汉娜是在纳粹政府中担当看守一职,看守纳粹抓来的犹太人。所以当纳粹被推翻时,汉娜受到了来自犹太家属及其社会的审判。对李宁玉的审判虽然不是发生在法庭上,却受到了同汉娜相似的惩罚:失去了爱人和事业。这是谁的错,历史?时代?还是某些人?

电影《风声》没有如《朗读者》一样去试图评判和纠错一段历史,目前那还不是商业电影的路数。所以,李宁玉的“过错”是一定要受到惩罚的,她的“下场”也是被默许的。我们为顾晓梦的牺牲或流泪或鼓舞,这就是昂扬主题电影的宗旨。为了达到这一宗旨,或为了加强和巩固这一宗旨,影片自作主张地加了一个小护士,一个如李宁玉般精通摩斯电码的小护士;并且让吴志国出现在三个月后武田回国的船上,为顾晓梦报了仇。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免突兀,但是中国的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剧情。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律”:英雄都是身形伟岸、相貌堂堂,敌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好人都是智勇双全,而坏人却总是呆头呆脑。好人总是前赴后继,坏人只能是要么临阵脱逃,要么断子绝孙。

麦家说这些都是电影中的败笔,他也曾向导演陈国富提出过质疑,但没有受到重视。影片公映之后,类似的质疑声也是此起彼伏。广大影迷网罗到的剧情上的漏洞和败笔绝不少于赞扬和鼓掌的声音。文化消费主义时代,谁人会有耐心等待你去推敲和揣摩?商业电影更是如此,票房才是硬道理。为此,影片中特设了白小年的“娘娘腔”,以及他那句经典的“不信你硬得起来。”这就是商业电影所必须的让人的捧腹的桥段。一个没有几句让人记住的经典对白,那这部电影应该是失败的,至少不会是成功的。

结束语

多元的主题,重量级的演职员,演员精湛的演技,准确的上映档期,都是电影《风声》获得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影主题之因素。至于影片中所谓的败笔或者漏洞,亦或是商业片的炒作伎俩,在如此宏大的主题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至少是无需夸大的。

参考书目:

[1]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674756/

[2]胡传吉,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 ——论麦家的长篇小说《风声》,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

[3]雪风,我看的时候突然间就流泪了——《风声》作者麦家专访,http://blog.163.com/kiwike_zhang/blog/static/155320512009919111651675 /

[4]王卓,浅议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与突破——以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为例,《小说评论》,2009年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