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片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10-11-16 04:55侯作存
电影评介 2010年8期

一、痛并快乐着的中国商业片

2000年华语古装片《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原创音乐、摄影、艺术指导4项大奖,商业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也许是由于商业化大片国内外市场回报的巨大诱惑,一大批国内导演先后拍摄古装巨制上映,形成了中国大片的制作发行模式。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十面埋伏》过度追求华丽与美艳;《无极》过分强调感官冲击力,都忽略了对文本的构建与升华,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却相对平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诧异,限定了艺术品格的高度;《三枪拍案惊奇》在媚俗的颜色和表演中,只是又欣赏了一遍小品。形成了中国古装大片的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这主要是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故事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状况的原因。也许是应该说,新世纪以来中国大片开创了商业电影的制作发行模式,境内外民间资本的投资、著名导演的执导、大腕明星的加盟、大张旗鼓的宣传、全球市场的拓展,对于中国电影的走向国际化具有毋容置疑的意义,也改变了好莱坞大片几乎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局面。

故事弱化也是中国大片问题的症结。大多存在着重形式轻故事的弊病,导致场面大情节少的缺憾。但这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观众洞察人物内心和故事内在脉络的能力。从总体上看,中国大片并非完全一无是处, 在走向国际市场上至少探索出一条可行道路,开拓出了中国商业化大片的模式,在视觉的冲击力上也是有所突破的。同时,中国大片的短处与弱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既应有竞争奥斯卡的雄心,也当摆脱唯奥斯卡至上的情结。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精心结构影片的故事情节,努力拓展影片的文化内涵与人性深度,克服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的弊端,在注重中国大片的商业性同时,仍然注重与传统结合的艺术性,创造出中国式的经典大片,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好莱坞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吸收电影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探索,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具有艺术个性的电影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同时,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也得益于它支持一些电影艺术家不放弃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观念。正是由于好莱坞对电影艺术的重视,所以才产生出了像《现代启示录》、《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这样的优秀影片。虽然好莱坞盛产商业片,但好莱坞也是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得最好的地方。因此,吸取外资和好莱坞经验,中国电影因此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有益的,可以把中国传统个性与西方现代经营融为一体。

二、“大片”背后国际化和本土化。

西方文化中关于境界观内容的东西也有不少,如《精神现象学》就是说人的精神层次论的,但在西方它毕竟不是主流,原因可能是西方文化习惯于横向的因果性思维,而东方文化长于纵向的发展性思维。作为世界级的导演,张艺谋对审美有种特殊的感悟,同时,他通过电影艺术手段对境界观、自由观的审美感受,会给观众带来很高艺术享受,同时也会展示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色,当然,这也要求审美者的审美品质达到一定水平,如对自由形式的品味,对神秘氛围的感应等。国产大片试图走向世界,——其实主要是走向好莱坞,也是国人的“奥斯卡”情结在作祟,试图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并不相同的市场。面对着文化上的焦虑,内部的文化趣味和外部的会有相当的差异,使得这些电影在国际化和本土性格之间有了难以弥合的裂痕。现在中国的观众对于大片似乎有一种“负面期待”,以至于每一部大片都成为了一场文化事件。数十次冲击奥斯卡,也只有李安的《卧虎藏龙》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引发了众多导演们一发不可收拾的武侠梦。《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卧虎藏龙》都是在一个特殊时期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的某种需要而获奖。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电影目前多是对西方观众那种猎奇的接受期待的满足,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的展示并不多,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是流于边缘化,执着于过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比如美国的大片处处体现美国精神,积极向上、健康温情,在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还让人甘之如饴。比如《阿甘正传》里面对美国精神的宣传;《拯救大兵瑞恩》对个人生命的重视。而中国大陆电影在国际化语境中,却迷失了,缺乏一种自觉的独立性。

中国商业大片只要不丢弃本土化的创作思路和叙事原则,就能够在国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大片形象和口碑,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商业大片更好地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乃至最终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品。

三、共通的话语方式

《阿凡达》主题其实也很简单,但想象力和科技弥补了其不足,也很轻松地展现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方式。像一些纯情韩剧《八月照相馆》、《假如爱有天意》,还有日本《四月物语》之类的能够受追捧,都是因为宣扬了真的美的东西,纯净不矫饰。东方人的感觉往往很细腻,很生活化,有一种含蓄婉约之美,这个是西方人所没有的。中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价值观的变动和给自己定位的调整、命运、心理状态的变化、现实生活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是西方电影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的文化优势。其成功手法可以供中国电影借鉴,但核心必须是中国自己的,而不是被同化。本土化的成功在2006年的夏天,一部《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颇受赞扬,叫好又叫座。把一个国际商业化的故事彻底本土化了,在好莱坞的结构之下,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它的背后,人们看到了当今的社会拜金主义、诚信危机泛滥的焦灼现状,让人感受到人物塑造的真实性。《疯狂的石头》对于中国内陆电影来说无非是个巨大的贡献。中国电影市场上需要这样的现实的喜剧,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它的成功有许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那种本土化的手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赤壁》是传统文化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强大的明星加盟,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其次,吴宇森呈现给我们的三国故事,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用自己的拍摄风格和演绎方式为观众酝酿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惊天宏伟的战役,再现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吴宇森先生没有真把《赤壁》当历史片来拍,是以娱乐为目的面向全世界观众的一种尝试。这场著名的火战更多的是吴宇森先生所要呈现给众人的全新角度的尝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大片的“温情”结合。

国内外经验证明:电影业内成功的营销模式,都是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而特意打造的。电影观众追求新奇,因此电影要持久拥有观众,本体语言上的不断创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阿凡达》的面世,给世界电影注入了不仅是力量,也带来了一种动力,一次革命。中国本土电影在学习中前进,需要把自己的传统与世界商业文化潮流结合,使两者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又能相互融合,创造新的天地。

[1]《国外后现代电影》程青松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艺术与文化》(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 沈语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电影+2002》卫西谛 上海人民出版社

[4]《视觉文化》(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 葛红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