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画是将电影、纯艺术、材料、音乐与图形设计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渊源来自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和观念在新媒体领域的轮番演绎。实验动画不仅是动画创作者个性的体现和形式上的创新,还隐含着作者在哲学上、观念上和美学上的深入思考。历史地看,被称为中国学派的实验动画曾经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民间艺术、戏曲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传达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意境的“象外之意”,拥有一种意象之美。而近年来的客观现实是,中国的动画从早期的辉煌走向衰落,在实验动画领域也难有建树。这与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复杂动荡的的文化背景有关。但是,在各大院校、新媒体艺术家和网络群体有这么一批对实验动画的探索者,将动画的美学追求融汇于当代艺术之中。他们面对民族幽思与后殖民时代的碰撞,以动画的虚拟性、游戏性和互动性来体现当代文化情境。可以说,实验动画首先是基于中国艺术谱系的延续,其文化心理和审美形态都与当代艺术具有诸多的对应。我们可以粗略将其审美趋势分为以下几种。
近年来,超女超男,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乃至奥运火炬传递,世博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波普时代。物质的丰裕带来了消费繁荣,互动、网络、虚拟性的视听给我们带来快餐式的舒适的感受,也同时麻痹着我们的神经。影像的真实性被不断异化,成为消费时代沟通、交流的砝码,甚至成为控制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形力量。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后现代理论中的拼贴、挪用概念被运用到动画之中,时尚元素大量地被借用,材料、影像与动画结合的综合媒体的应用,形成当代实验动画的一个特征。此种实验动画一般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影像组合方式的形式,抛弃故事性,以拼贴、杂烩、超现实、梦幻的手法逼迫观众参与其中,以全新的视角动摇我们原来的视觉思维,从个人体验与记忆的角度上,强迫我们用蒙太奇思维与现实世界拉开非静态的异质的的距离。这种动画构建的语境隐含着秩序与反秩序、规则与反规则、控制与反控制的文化内涵,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也包括对原生态文化的尊重和对消费文化现状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追求自由的终极理想和反思异化了的消费时代的美学观念。
例如,叶凌瀚的动画《最终实验飞行体》(7分钟,2008年)表现在废弃的厂房,错综的时间与交替出现的飞行的无题,对时间、空间、生命和飞行进行了思考,蕴含了独特的空间维度,在这个流转的空间,永恒只能被猜测,生命不可确定。其动画语言融汇了版画的特征,弥漫着苍凉的历史感和绘画性。
只有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艺术才最动人、最传神和最有生命力。我们立足点是中国当代,文化渊源却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元素不论在符号上还是精神上都深刻反映中国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与民间艺术形式,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如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年画风格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皮影剪纸风格的《张飞审瓜》、《老鼠嫁女》等。“中国学派”动画的先锋性就在于: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观念意识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资源”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创造性转换,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以“写意”代写实,并吸取民间艺术的象征和寓意,天马行空,含蓄幽默。
中国艺术屹立于世界的原因是其既有个性化的体验,又强调以心灵的力量来加以融会,保留了老庄玄禅的感悟式思维所具有的生机灵动的特点。艺术作品的“意”是时代的心声,是人性的体现,而每个时代不同的“意”,需要不同的情境表达方式。“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这种中国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小蝌蚪找妈妈》的空——留白——对满,得以完美的体现。可以说除了方法和手段之外,诗性是中国动画的灵魂。
例如,阮庭筠的沙画作品《白蛇》,虽然技术手段上借鉴了国外的沙画手法,但在整个动画的基调上是完全中国的,具有水墨韵味。该片的画面濡湿水印的黑墨质感,可以说是向《小蝌蚪找妈妈》最好的致意。结尾处的一幕,白蛇画地为牢、平地起高塔,荡气回肠。饺克力制作的《打,打个大西瓜》,画面流畅,想象力十足。结尾处炮火硝烟中的两个人,端坐于地,闲敲棋子,颇有几分生死置外的禅定意味儿。
通过对实验动画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动画的先锋性分为观念的先锋和技术的先锋。当代技术审美形态的代表是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动画,包括Flash动画、影像动画和建立在互动模式上的JavaScript动画。新媒体动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在动画艺术的情景中,以互动的方式提升观众的体验。对媒介和技术的资源化运用,凸显了动画艺术的多角度、多维度,为实验动画的视觉形态、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由于降低了动画技巧、成本的压力,新媒体动画更具有平民色彩,由此,诞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群体——“闪客”。著名的“闪客”有小小、老蒋、朴樺、皮三等。当然,由于“闪客”数量的庞大,大量作品具有搞笑、世俗、媚外、解构、无厘头的特点,增加了可看性,降低了艺术性和实验性。《美术同盟》主持人吴鸿指出,“网络艺术必须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它必须具备能在网络上传播的可能性,二、它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三、作品要具备一定的观念性,表现作者独特的社会体验和生存体验经验。”快捷的网络传输不但将观看模式改变,——改变了实验动画“小众”的尴尬局面,而且也从思维审美上进入了“互动”——现代人的参与意识和人机共栖的行为体验模式。如“闪客”皮三已经从单纯的搞笑蜕变成实验艺术的先行者,他的“啯系列”动画《炸学校》、《一毛钱》,以其激昂的青春在网络获得上百万的点击率。他希望“啯啯啯”是一个系统,一个大众文化符号,是他对自己童年的怀旧和消化。
总之,动画让我们接触到终极的真实:超越一切国界、语言、时空。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视听时代”,动画必将成为人生的启蒙、释放人类精神载体之一,使人类精神向前发展。中国当代实验动画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并借助网络在逐步脱离小众的、单纯实验的领域,在综合大众审美和艺术追求上作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关注消费文化,直面本土经验,以数字技术来批判消费时代的异化,使芜杂的当代文化特质在动画世界得以共生。
[1]《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栾伟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数码消费时代的异像》,薛保华,《美术文献》2009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