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在何方——观电影《 革命之路》

2010-11-16 03:39张海旭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
关键词:惠勒疯子中产阶级

电影《革命之路》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根据理查德•耶茨的著名小说改编,也不仅是因为影片由《泰坦尼克号》的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1年后再次联袂演出,更是由于导演门德斯在影片中表达出的反思精神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虽然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但是对许许多多生活在庸俗现实生活中的现代人,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革命之路》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1950年代,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个革命路的新型住宅区,很多生活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在这里。惠勒夫妇是其中特别的一对,他们有两个孩子、夫妻恩爱。在邻人看来,他们是非常出众和完美的。这种生活看似完美,但是导演逐渐为我们展示出生活的另一面。丈夫Frank日复一日的做着枯燥、乏味的工作,“看不到任何希望”;妻子April因为表演事业不顺,而成为一个家庭主妇,每天在家里照顾孩子,洗衣做饭、闷闷不乐。正像April所说,不管在别人看来,惠勒夫妇多么特殊,事实上,他们只是一对普通中产阶级夫妇,过着庸碌而无意义的生活。

由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的April和Frank被看成是《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况。11年前,Rose和Jack的爱情像美丽的童话,但是遇到了冰山;11年后,April和Frank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触礁。前者让我们觉得凄美,后者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沉重。不管曾经多么缠绵,也不管曾经多么爱恋,当爱情遭遇现实生活中的琐屑,当爱情必须经历柴米油盐的考验,即使美好如Rose和Jack的爱情,也难免陷入困境。

小说《革命之路》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100部英语最佳小说之一。负责评选的著名评论家理查德•拉卡约就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反映婚姻生活的小说,他说:“他(耶茨)的杰出小说,记录了1955年康涅狄格郊区的绝望,痛苦的幽默和痛苦的严肃。当这里的人遵循日常生活的规则时,April和Frank却认为他们是与众不同的,是的,他们聪明,充满活力,或许有所作为。然后他们结婚了 ,生活给予他们的奖赏,却是日常琐事。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种不足为奇的困境,然而耶茨却赋予它不寻常的力量。如果《革命之路》不能让理查德•耶茨成为不朽,那么不朽也不值得拥有”。本片的导演门德斯,也曾经对记者说:我和凯特(本片女主角)都是英国人。我不觉得自己是在拍摄美国家庭,它更像是在反思我们的婚姻。

面对生活的困境,两人相约去巴黎定居,过他们想过的生活,Frank的提升和April的意外怀孕,让Frank选择留下来,而April在抗争中意外死去。对于Frank来说,巴黎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选择巴黎,就是选择了冒险;现在的生活尽管不如人意,枯燥、乏味,但是至少是安稳、舒适的。正像疯子数学家John所说,“生活是无望的空虚,而看清这空虚,需要巨大的勇气”,看清空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反抗更需要魄力。Frank并非不明白自己的处境,由于中产阶级身上的惰性和软弱,他不愿打破安稳的生活去冒险。导演门德斯说:Frank是如此软弱,对这个世界,他深表同情,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门德斯通过Frank及其周遭的同事、邻居这些人物,表达了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生活的安逸,让他们失去了朝气。尽管生活让人窒息,但是他们不想改变。当Frank和April决定去巴黎,周围的人投以怀疑的目光,Frank同事的不解,邻居们表面祝福、高兴、而私下里则表现出担忧和嘲讽、乃至哭泣。面对质疑,刚开始,他们表现出自信和乐观,他们甚至要对邻居惊讶的表情,嘲笑一番。后来,Frank也逐渐默认周遭人的想法。小说作者理查德•耶茨认为:在1950年代,虽说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却失却了勇敢开拓的美国精神。“1950年代, 一代人渴望在这个国家的郊区生活,不顾一切、不计成本在这里求索舒适和安全感。很多美国人被这种想法困扰,认为它是一种对美国最勇敢的革命精神的直接背叛。我试图把这种精神在April身上具体化。作品的名字提醒我们,1776年的革命之路在1950年代的美国已告终结。”如果说April身上,体现着美国精神,April之死就暗示美国精神的死亡。在电影中,我们看到Frank出入于酒吧和自己漂亮的房子,可以享受海滨浴场的阳光,美国精神正是死于这种歌舞升平中,死在享乐的海滩上。造成April和Frank婚姻悲剧的不是生活的贫乏,而是美国精神的失落,使人们丧失了改变生活的勇气。

海伦太太的儿子——数学博士John,在影片中是个画龙点睛式的人物。当周围的人们对惠勒夫妇的巴黎之行,或嘲讽或不解时,只有John道出了他们的心事,成为第一个理解他们的人。但是John是个疯子,这是饶有兴味的。最理解他们的人被关在州疯人院里面,惠勒夫妇和疯子是同类?!为了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April执意去巴黎;为了能够去巴黎,April自己引产堕胎,以至自己死亡。从俗常的角度来看,April疯了!福柯在其名著《疯癫与文明》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那些被确认为疯癫了的人,也不是医学意义上患了某种“ 疾病 ” 的人 ,更不是不得不通过放逐、 禁闭或其他暴力方式才能使之恢复到常态的特定群体。有些人之所以被确认为是“疯子”,只是因为他们采用毫不掩饰本性中的“浪漫”、“狂妄自大”、“绝望情欲”而已。[1]April正是丝毫不掩饰其对当下生活的绝望和厌倦,去巴黎也被人看做“不合实际”的浪漫。从这个意义上说,April是个疯子。作为艺术工作者的April被认为是疯狂的,也是理所当然。

在福柯看来,西方的历史是理性统治的历史,而艺术是抗争理性的渠道,艺术家被视为疯子也是理所当然,愚人船上被流放的疯子当中就有许许多多艺术家。April企图以一个艺术家的疯狂从庸碌现实中出离,也把Frank从现实的奴役下解救出来。她的想法看似浪漫,不合实际,但是她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舒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但疯子John被带回到疯人院,疯狂的April也在绝望和抗争中死去。现实世界容不得这些疯子的存在!但是他们的疯狂不但控诉着理性主义世界,也拷问着现代世界的合法性。April的死让我们在震惊中反思,反思这场婚姻悲剧、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小说作者耶茨痛惜美国精神的失落,导演门德斯着力批判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但是影片中Frank的异化生存状况,更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电影《革命之路》充分显示了其批判的锋芒,展示了异化的生存和无望的反抗,但是它并没有给我指明“革命之路”在哪里。当下依然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像Frank一样忍受着无趣的工作,如果说April的疯狂显示了现实的不合理,那么革命之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 1999年,第24- 26页。

猜你喜欢
惠勒疯子中产阶级
我的房间里有头熊
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
荡秋千
鲍里斯·约翰逊,拜相之前先离婚?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