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回归——浅论李安电影的艺术特色

2010-11-16 03:39高理建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安好莱坞文化

引言

李安导演在谈及他在西方电影世界中的体会时说:“必须在好莱坞之外另创一格,否则没有出路。”李安为何会说出以上那句话,究其原因,是在他十七年的导演生涯中,对东西方两个电影世界进行深入探索后,摸索出的心得。电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故电影语言采取了西方语法作为根基。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安身在美国学习电影,深深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之间拥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在这种生活背景下,李安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浓缩在了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可以说,这“三部曲”有很明显的李安早期生活的缩影,着重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冲突,事实上,这三部影片更多的是一种显性冲突的表现,并没把中西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之后李安收到好莱坞的邀请,在多部纯外语片中担任导演。单从表现外国民族文化来说,李安做得十分到位,各种细节都精心考究。但从李安个人角度来说,他只是在模仿好莱坞,个人风格在这些纯外语片中体现的很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失去了自我。

李安的回归是必然的,他将自己的民族性植根于西方电影语言的土壤之中,最终开出了新的花朵,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普遍认可。

一、“台湾导演”李安

李安的电影道路从故乡台湾开始。他从小就是个热爱电影的孩子,高考时不顾父亲的反对,选择了电影作为专业。在汲取了足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后,他又到美国深造。在外埠的文化浸染里,李安创作出了著名的“父亲三部曲”,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譬如《推手》中的中国太极文化,《饮食男女》里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和《喜宴》里中国式婚嫁和家庭伦理的风俗文化。

台湾中影公司无疑是发现李安天才的伯乐。1990年,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李安将《推手》和《喜宴》的剧本送去参赛,获得了名次以及公司的投资。随着《推手》的成功,李安的电影道路就此真正的展开了。李安的这三部曲,编剧阵容中有台湾的王蕙玲,也有美国的James Shamus,他们对李安的电影有极大的影响。王蕙玲为电影注入的是东方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James为电影注入的是西方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本身这两个人同时作为该片编剧,自然就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又成了影片中两种文化冲突的特色,成就了父亲三部曲的成功。

这三部电影,都渗入了李安在美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和生活经验。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现了西方文化的痕迹,影片设置了诸多东西方文化冲撞的节点。《推手》里一个生活在美国社会环境的中西合璧的家庭;《喜宴》里同性恋的“婚姻”模式和中国人异性恋婚姻模式中传宗接代的矛盾;《饮食男女》中女儿们前卫的爱情观(受西方性解放的冲击所致),比如同居,未婚先孕等情节。这“三部曲”基本上属于台湾电影,表现的是台湾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三部电影背后有一脉相承的制作团队和编剧背景,拍摄方式也是台湾的制作模式。

李安通过这三部电影成名,身在好莱坞的他收到了好莱坞抛来的橄榄枝。

二、“好莱坞导演”李安

好莱坞电影深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好莱坞电影的典型模式是:演员明星制、生产工业流水线化和很高的商业价值。好莱坞的电影基本是商业电影。李安收到了好莱坞制作公司的邀请,开始走上拍摄纯外语片之路。

这个时期,李安一口气拍摄了三部纯外语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三部影片的制作方都是好莱坞大型的电影制作公司,而李安之前编剧合作伙伴王蕙玲没有插手这三部影片剧本,《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的剧本分别取自原著小说,《与魔鬼共骑》则是两个美国人的剧本。编剧阵容的全面西方化,使李安电影失去了东方文化本色。

李安和好莱坞合作第一部影片是《理智与情感》。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制作团队,使李安的个人特质在此背景下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也因为中规中矩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在好莱坞的地位。

第二部是李安与好莱坞fox searchlight公司合作的影片《冰风暴》。《冰风暴》也是这三部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剧本改编自同名小说《冰风暴》。故事的背景为美国的七十年代。影片《冰风暴》所呈现的那种冷峻、严肃风格以及对美国七十年代特有的意识形态的精准把握,让美国人看了都不得不感叹李安的导演功力。问题也随之而出:李安近乎完美的表现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但李安的个人风格特色几乎不见,之前的那个“台湾导演”李安消失了,取代的是一个“好莱坞导演”李安。

第三部是和环球公司合作的《与魔鬼共骑》。李安在这部电影之后重新走上他的回归之路,也许他意识到,纯粹的走好莱坞工业化的流程,对于一个华人导演来说,没有意义。于是便有了让世界瞩目的影片——《卧虎藏龙》。

三、“华人导演”李安

《卧虎藏龙》的出现是李安电影道路上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他又一次选择和中影合作,集合了中西方强大的编剧阵容,选取了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作为电影文本。影片《卧虎藏龙》和传统武侠片极其不同的是,散发出李安特有的东方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卧虎藏龙》是李安导演生涯中的转型影片。在影片未开拍前,他就对杨紫琼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卧虎藏龙》:“Sense and Sensibility with martial arts.”(像《理智与情感》那样的影片,可他是一部武侠片)。

李安又一次启用了王蕙玲和James Shamus的编剧阵容。除开原著小说的作者,这两个人又一次为这部中国武侠片注入了中西咸宜的文化特色。王蕙玲对庄子,中国古代哲学都有深入研究,她让影片自始自终贯穿着古代道家哲学的味道,她对人物对白的处理、人物性格的再创造,都有着浓浓的道家意境。而James则用西方人的观念去诠释了主人公的感情生活,让影片披上了浪漫主义的唯美面纱。

李安此次采取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拍摄方式。他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巧妙地融合进了西方电影语言中。从电影节奏来看,他拥有一部商业片所需要的元素:大牌明星的演出阵容、漂亮紧凑的武打场面、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情节起伏的故事情节;同时影片也拥有一部文艺片所需要的元素:考究的服装化妆道具、精心修辞的台词、如诗如画的摄影画面、还有高深莫测的道家哲学思想。两者毫无冲突的结合在了一起,和李安以往的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同,这一次,他不是那个“台湾导演”,也不是那个“好莱坞导演”,李安就是李安,他是一个“华人导演”。他的电影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属于李安的风格,走出了好莱坞,走上了一条回归的路。

四、《断背山》与《色戒》所体现的普遍人性

《断背山》与《色戒》——李安回归之后拍摄的这两部电影,无论是地域还是故事情节,都没有丝毫相像之处。但这两部电影的高度超越了他以往的任何作品,达到了峰巅。

李安将电影的着手点放在了对人性的关怀上。《断背山》讲述的是同性恋感情。抛开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不谈,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类似《廊桥遗梦》的故事。纯真的感情,第三者和家庭,感情的确没有对错,但社会道德判断不容许。李安在《断背山》里阐述了这样一种伦理观点:爱不是罪过,但是当爱和家庭责任冲突的时候,道德判断观强者选择责任而不是感情。可以说这击中了世界上无数人的内心,现实就是这样压抑无奈,李安表达的也就是人性中这份悲剧性格,这部电影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性的,适合任何人的内心,就好像他的名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断背山》尽管由好莱坞制片公司投资,但他并不是商业主流的,李安延续了他淡定的导演风格,融入了很多个人的特质:他的镜头多为安静宽广,很多镜头皆为远景,让人物在风景画面中活动。他的剪辑节奏舒缓,完全不是好莱坞常规出品的戏剧化节奏。对白少,注意细节,值得一看再看,极具文艺片气质。

《色戒》和《断背山》相反,表现了人性中道德判断观弱小的一方。李安塑造了“王佳芝”这一角色,让她在紧要关头,抛弃了“国家正义”,服从于内心的“本能良知”。这个角色代表了另一种伦理观点:爱超越一切,哪怕是非正义的。李安通过这两部影片,表达了现代人普遍意识到的两种道德困境,表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有极大的启示。

在这两部电影中,李安将文化特色溶化在普遍的人性里,他没有刻意的去展现某种民族文化,而是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电影文本的人性上,表现手法浑然天成,这无疑比单纯的表现文化冲突更为深刻。

五、李安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李安的电影风格自然内敛,但很明显,在电影语言上,他受到了好莱坞电影的很大影响。镜头之间的连接,表达方式是传统的学院派,没有什么奇异的镜头。但李安电影的故事性都很强,内在的张力很高。

中国内地有很多导演,纷纷模仿好莱坞的影片,但他们学习的只是电影后期制作中的高科技手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重要的是电影前期的剧本,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而不是后期中繁复的电脑特技和华而不实的包装。像那些纯粹模仿好莱坞大片模式的中国电影,既无法冲击好莱坞也无法立足于国内电影市场,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却拍出了令观众失望的影片。

李安从台湾走进好莱坞,再到被好莱坞埋没自己的光彩,最后在好莱坞之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现在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的儒雅气质就是导演中难以寻觅的,电影如他的人一样,总是给人平淡不铺张,含蓄内敛却又充满张力的感觉。

[1]《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编著/李安(校订)时报文化 ISBN 9789571338033

[2]《华人纵横天下——李安》张克荣著 现代出版社 ISBN 9787801885012

[3]《南方周末》2006年6月李安专访.“李安大白话”

[4]《南方周末》2002年12月号.“李安成名前的故事,徐立功访谈” 文/张阿利

[5]《三联生活周刊》李安2006年专访 记者/马戎戎

[6]《读书》2008年3月号 “《色戒》VS《断背山》”文/倪梁康 ISBN 9770257027006

[7]《TIME》(亚洲版)2000年7月号 “Martial Masterpiece”By Richard Corliss ISBN 9771064030005

[8]《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4月号 “武侠美学的传承,创新与驰想——《卧虎藏龙》与《英雄》的比较研究” 文/陈岸峰 ISSN 1002-6142

[9]《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4月号 “读‘李安现象’札记” 文/黄式宪 ISSN 1002-6142

猜你喜欢
李安好莱坞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谁远谁近?
好莱坞精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