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与播音员、主持人

2010-11-16 03:25李克萌
电影评介 2010年14期
关键词:朗诵者功底文化底蕴

一、我国的播音员、主持人行业客观上存在语言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的缺失。

关于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质的思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被人们所关注了。国门的打开,不仅带来了外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影视音乐等作品,也带来了许多他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节目中有的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香港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那种时效性和对新闻内部含义的丰富解读给了我们的新闻节目很多启示;港台的很多娱乐节目的新颖活泼、不拘一格也让我们对我们曾经的对娱乐节目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我们必然不能全盘照搬这些节目的内容风格,而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有效地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也需要拯救我们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宣传阵线“排头兵”的播音员、主持人本应该起到在创新的同时捍卫传统文化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遗憾的看到我们的很多节目,把盲目的模仿一些港台的节目作为自己提高收视率的卖点,我们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也在把盲目的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语言作为自己“突破创新”的捷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业界就已经提出了关于“港台腔”的探讨,可是十年以来,我们看到我们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仿佛还是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中国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道路。正当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这个蕴含着五千年文化而厚积薄发的中国时,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声音的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却在撇掉这些资本而舍近求远的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催动新的文化样态的出现,但是没有哪一个民族是会轻易的把消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代价的。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源所在。

二、具有相当的语言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未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我们的很多播音员、主持人也正在履行着这一职责。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的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两方面的缺失正在制约他们发挥本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语言艺术功底;二是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文化事业的传播者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得不承认,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艺术功底方面远不如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客观原因是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已经不能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慢慢的培养出具备相当语言艺术功底的播音员、主持人,我们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方式已经从“手工工艺”变成了“机器化大生产”;主观上来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源和产生渠道的增多,使得投入到播音主持事业当中的人士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人并不把语言艺术功底的锻炼看得十分重要,甚至个别人把这看作是因循守旧,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基本功的自我培养意识逐渐淡化。

关于文化底蕴的积淀,这并不是播音员、主持人行业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脚步的加快,整体上来说,现代社会的文化认知方式正在出现“快餐化”趋势,而出版业的发展,也使得这一代人在文化吸收方面天然存在了“营养不良”。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十分的繁重,就更不具备时间来专门的进行应有的文化积淀。当然,主观方面我们的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本身也不重视文化积淀。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我们的社会公众,近两年来,对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行业中,《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节目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这一信号表明,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广播电视行业最需要发展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节目,我们的电波里和荧屏上需要的是具有相当的语言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能很好的弘扬我们的中国特色文化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所以,无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是全国各大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包括播音员主持人本身,以及正在准备投入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为这一发展趋势做好准备,锻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功底、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那么,在中国播音学体系所提供给我们的训练方法和培养途径之上,哪种具体的方法是能够同时训练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呢?

三、朗诵艺术本身的艺术特性使其能够成为播音员、主持人提高自己的训练途径。

(一)朗诵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表达形式。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为复杂、深邃而美丽的语言,它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产生比较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表达效果,以汉语言为载体的艺术门类也是不胜枚举,而朗诵正是其中最为瑰丽的艺术形式之一。

朗诵艺术需要调动起十分充分的思想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朗诵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意境;同时,朗诵艺术也需要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音水平和发声功底,从而有效的完成作品朗诵;并且,朗诵作品的写作方式十分丰富,写作背景十分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了朗诵者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阅历和文化底蕴,才能准确把握朗诵作品的主题。

综上所述,朗诵艺术是一门基于一定的文化阅历底蕴和语言表达功底,从而表达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而这也正契合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求。

(二)朗诵艺术的表达形式比较接近播音主持的表达形式。

朗诵艺术的起源目前在业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统一公认的结论,但是根据其形式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能找到朗诵艺术的雏形。在中国,我国古代就有接近于歌唱的吟诵形式,在西方,话剧的发展使其中的独白逐渐发展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可以看作朗诵艺术的前身。当代中国的朗诵艺术,正是整合了吟诵的韵律和话剧的语言表现形式形成的当代朗诵艺术形式。

也就是说,朗诵艺术的表达形式脱胎于戏剧艺术,所以朗诵艺术是属于舞台的。那么,朗诵艺术的这一特性,就要求朗诵者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来进行表达,同时也要求朗诵者的朗诵具备很高的现场对象感和现场把握能力,语言上要具备极其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性。

而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大多是话筒前或者镜头前,具有封闭性,交流的对象多是虚拟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习惯了个人的展现,播音员、主持人所在的传播空间和受众所在的接受空间存在必然的矛盾。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带着镣铐跳舞”的状态——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是看起来比较拘束。这就使得缺乏真实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成为了现在的大部分播音员、主持人或多或少具有的“通病”。也就是说,在节目中自己的思想感情缺乏足够的张力,而朗诵艺术的特性对于这方面的训练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三)朗诵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特点使得它更有利于成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训练途径。

我们只能说,朗诵艺术有可能脱胎于戏剧艺术,甚至范畴再小一些,可以说脱胎于话剧。但朗诵毕竟不是话剧。话剧中,演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舞台空间,利用服装和道具再现剧本中的人物和情境,是通过形似进而神似;而朗诵则是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利用朗诵者的语言把作品中的意境带给听众,就是说不通过“形似”这一过程,直接达到“神似”的境界。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表达在这一点上与朗诵艺术是相近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诵艺术来训练播音员、主持人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意境的能力。

四、怎样通过朗诵艺术训练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

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文艺工作者,是艺术的传播者。所以,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要夯实自己的播音功底,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生命力、富有感染力。播音员和主持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朗诵训练自己的播音水平:

(一)通过朗诵锻炼过硬的语音功底。

朗诵对字音的清晰度要求极高。可以说,一部优秀的朗诵作品,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很有价值,都不能模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朗诵过程中做到“字斟句酌”。

在初期的训练中,可以先找一些短小的古诗进行训练,着重字音的饱满,可以从把字音拉开的训练开始,训练口腔的控制力,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自己能够达到字音的圆润饱满的基础上,开始练习一些节奏变化比较鲜明的朗诵作品,从而练习在节奏有明显的变化下对字音控制的游刃有余。

(二)通过朗诵锻炼过硬的气息功底。

能否完成朗诵,气息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当字音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就要对气息的功底和控制能力进行锻炼。开始,可以找一些大段的具有一定韵律的作品进行朗诵,如一些古体长诗或古代散文。

在训练的初期,往往会感觉到到朗诵的后半段气息难以支撑,这是由于没有或缺乏长期的气息基本功训练。通过基本功训练和长时期的大段作品朗诵能够得到解决。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就要进行对气息有目的的控制。根据作品的内容,气息也要随之变化,产生符合作品表现需要的轻重缓急、实虚强弱。

(三)通过朗诵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

如果基本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稿件,从表达入手。而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提到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以及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都是表达的技巧层面。而朗诵的高层境界要达到“无技巧”的状态,即在由表达训练功底的基础上,把这些表达技巧转化为表达习惯,从而在朗诵过程中完全从感情出发。

经过多次的这种训练,就会形成快速的调动思想感情,在节目当中处于感情充沛的兴奋状态的能力。

(四)通过朗诵练习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一个成功的朗诵是基于对朗诵稿件内容全方位的高度把握,包括作品内容背景、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背景以及作品内在的思想精神境界。这就需要朗诵者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和感悟能力。

准备一次朗诵,要经过前期很长时间,全面的、细致的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对朗诵者的自身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播音员、主持人的日常工作十分繁重,系统的自我积累的时间不充分,机会也不多。如果利用对某个朗诵作品的准备作为积累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五、播音员、主持人对弘扬朗诵艺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个信念。朗诵艺术面对中国古老而繁多的艺术门类而言虽然是新兴的艺术,但是它却承载着我们古老而恢宏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忠诚的传播使者,是传播我们优秀文学作品的强大力量,是我们民族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传播于社会、造福于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朗诵艺术的兴起和在全民中的文化审美地位的提高,势必会带动整体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应该重视这个平台。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朗诵艺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新兴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的冲击中,遭受着沉重的打击。朗诵艺术一度低靡,甚至有人将其归列为亚艺术,其在社会上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实中,不仅没有专门国家级的朗诵艺术团体,大多数经常参加朗诵表演的朗诵者也多是演员、播音员、主持人等其他行业的人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我们的朗诵艺术正在呈现出复苏的迹象,各种大型的朗诵专场晚会往往出现爆满的情形,名家名段的朗诵会更是经常“一票难求”。这说明我们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朗诵,我们的国人仍然需要朗诵。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这样一个现象,朗诵艺术的复苏与网络——这个时尚代言的传播媒体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网络上几个著名的语音聊天室中,几乎都有以朗诵为主体的“房间”,而且是热门“房间”。很多年轻的朗诵爱好者在其中切磋技艺,俨然是一场网络朗诵晚会。并且,还出现了许多朗诵网站,上面的许多优秀朗诵作品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涌现出如一舟、保尔等一大批在网民中极富盛名的网络朗诵艺术家。

我们的朗诵艺术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融入社会的文化传播之中。

我们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语言艺术工作者和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对于弘扬朗诵理所当然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具备弘扬朗诵艺术的平台,这是普通民众所不具备的条件。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成为社会文化的引导着,而不是趋同者。

其次,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具备弘扬朗诵艺术的条件。

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中大多数人是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表达功底的,这势必要比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民众具有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以及方式方法,从而民众能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朗诵产生极大的共鸣。所以,播音员、主持人是朗诵艺术最好的传播者。

综上所述,朗诵艺术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承发扬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而播音员、主持人在运用这种方式自我提高的同时,也就具备了弘扬朗诵艺术的责任。而在完成这个责任的同时,又会进一步的提高自己,在没有专门的职业朗诵者出现之前,乃至出现以后,播音员、主持人都将与朗诵艺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猜你喜欢
朗诵者功底文化底蕴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一线记者如何练好新闻采访功底
理论宣讲者要修炼文化功底
笔墨功底扎实 感情含蓄真挚——读杜征麟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