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英文名称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国情景喜剧作为一种舶来品,自从1992年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引起轰动之后,《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售楼处的故事》等许多情景喜剧相继播出并广受欢。从2002年开始,《炊事班的故事》、《东北一家人》(续集)、《武林外传》等情景喜剧均被批准在国家电视台的黄金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而《炊事班的故事》连连获奖,相继获得第15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优秀导演奖和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23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系列剧奖、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可以说,中国情景喜剧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
情景喜剧由于场景较为固定,出场演员也比较有限,所以情景喜剧要想娱乐观众,关键就在语言风格的幽默化和丰富化上了。机智、幽默、讽刺乃至调侃式的对白是情景喜剧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艺术手段。“因为情景喜剧喜剧性效果的实现是通过闲谈性的言语来实现的,往往表现为话语的机智,比如巧妙地使话语与习惯语境脱轨,意外地使人从常规的话语囚笼中遁出,落入荒诞悖谬的语境之中。高尚与渺小,美好与丑陋,严肃与戏谑,优雅与粗俗,悲伤与喜悦等混杂在一起,当他们被拉到同一平面上的时候,这些价值的意义己经被消解了。”[1]我国的情景喜剧在语言风格上做了可贵的探索,目前情景喜剧的语言风格大体上形成了幽默化和丰富化的特征。
幽默化,表现在对白的机智、幽默、风趣的特点上。中国情景喜剧的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使观众领略到了因幽默的语言而带来的审美享受。歇后语、俗语、语言的重复、戏仿、双关等汉语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戏剧中被广泛运用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几乎所有的情景喜剧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征。
幽默是审美主体(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和审美客体(或表现为“笑料”素材,或表现为幽默作品)互相感应互相渗透的结果。幽默欣赏是不同于幽默创作的另一层面的审美活动,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幽默欣赏要求接受者具备理解力、知识力、想象力、再造力、意会力、贯通力、生活阅历。这样才能使幽默欣赏成为一种自觉、能动、理性的活动。幽默的成功有赖于笑者的配合。从本质上看,情景喜剧的语言是以民间意识为内核,以方言为外壳的文化,具有开放、活泼、变化快等特征,是下层人民的“俗文化”。但是这种“俗”并不是“庸俗”、“低俗”,而是俗中有雅。[2]再加上情景喜剧具有每集独立成章、娱乐性强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广大受众更趋向于选择相对不费力的、具有娱乐功能的艺术样式,因此情景喜剧很易受到观众喜爱。
丰富化,表现在各种方言的大胆使用上。我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也造就了一个地域的方言文化。这种地域式的声腔在人物身上常常有一种典型化了的性格色彩,有些方言本身就具备一种不协调的韵律,从而增强了喜剧性。早期《我爱我家》播出后,引起了广大北方地区观众的喜爱,但在南方却没有引起轰动。近年来,各种方言情景喜剧相继播出,如海派的《老娘舅》、粤派的《外地媳妇本地郎》、川派的《雾都夜话》等,都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方言的运用不仅给本方言区的观众带来亲切感,同时还能使人物形象各具鲜明性。《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陕西话、燕小六的天津话、白展堂的东北话、邢捕头的山东话使得观众“闻其声便知其人”。
语言的丰富化使得情景喜剧易于表现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平民的、言语交际的人情味儿,具有亲和力。情景喜剧中大量选用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而情景喜剧中所演绎的也是家长里短的事情,方言的运用更使其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化色彩,人们觉得它不是装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真实语言的呈现,是真正的本土性的东西。因此,它拥有着真实的力量,也更能借助世俗生活本身所蕴藏的力量来打动观众。
情景喜剧的语言既具丰富性又不乏幽默性,个性十足,展现了汉语言自身的魅力。但是情景喜剧的语言不等于生活的语言,它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再现,是经过精心雕琢和加工提炼了的艺术化的语言。它不仅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普通事象,也能反映社会重大主题;它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
[1]张建珍,影像现实媒介时代的情景喜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
[2]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