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安徽庐剧音乐表现形式的变迁调查报告

2010-11-16 03:23彭倩
电影评介 2010年23期
关键词:中路曲牌唱腔

中路安徽庐剧音乐表现形式的变迁调查报告

中路安徽庐剧是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地方戏,庐剧是在流动的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的流行民歌、戏曲等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中路庐剧音乐表现形式在剧目、伴奏乐器、唱腔方面的变迁,是一种进步的变迁,不断吸收社会上各种流行因素,又不失自己的独特风格特色,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中路 庐剧 音乐表现 变迁

庐剧是安徽省著名的地方戏代表之一,原名叫“倒七戏”,形成于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古代皖中地区属庐州管辖,故在1955年改称为“庐剧”。庐剧起源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地区,以江淮地方方言为基础[1],吸取了民间歌舞、秧歌以及山歌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随后,流传到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晥中地区的六安、寿县、无为、舒城、巢县、当涂、和县、芜湖、南岭等二十几个县市,拥有两千万以上的观众。由于各地方语言的差异性,庐剧与各地的方言相结合,在吸收各地的民间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行成了上、中、下三路,也称西、中、东路。三种唱腔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西路庐剧唱腔高亢、奔放;东路唱腔婉转、抒情;中路庐剧兼具两种唱腔特点,平实、舒展。从历史沿革来看,中路庐剧起源晚于西路庐剧,距今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本人四次对合肥文化馆以及合肥庐剧院进行采访调查,在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中路庐剧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和音乐本体上的变迁,主要从剧目、伴奏乐器、唱腔三个方面的变迁发展,呈现中路庐剧的音乐表现形态的发展脉络,为其以后的传承及发展提供资料和理论依据。

一、剧目——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中路庐剧剧目在体裁上有了很多的创新,这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中路庐剧的剧目由原来的传统剧目扩展到有庐剧古装剧、庐剧音乐剧、改编移植剧目、都市喜剧和新创作古装庐剧等剧目。

1、20世纪初至40年代,传统中路庐剧剧目主要有《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秦雪梅观画》、《打芦花》、《打长工》、《卖兰花》、《花园扎枪》、放风筝》、《恨小脚》、《打老子》、《卖婶子》、《双怕妻》、《卖兰花》、《王婆骂鸡》、《对药》、《王瞎子捉奸》、《摸黑》等,传统剧目大多是体现当时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思想状态,提倡尊老爱幼,讴歌美好品性,斥责道德败坏,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2、20世纪50-80年代,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新创作了大型庐剧古装剧,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双锁柜》、《秦香莲》、《半把剪刀》、《情仇》等。庐剧古装剧在妆容、演出服装、道具和表演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剧目题材比较丰富,表演连续性、整体性更强。

3、20世纪70-80年代,改编和移植剧目主要有《奇债情缘》、《状元与乞丐》、《金沙江畔》、《红灯记》。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喜剧《好人王科长》。改编和移植的剧目吸收了其他剧种和国外文学的元素,用庐剧的唱腔唱出来,是剧目类型的一种创新,为庐剧多元素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2000年至今,又在以上剧目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庐剧音乐剧,如《鱼水浪漫曲》、大型古装庐剧《李清照》和大型古装戏《新白蛇传》。庐剧音乐剧吸收了音乐剧的特色,结合庐剧的唱腔,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故事,是庐剧剧目表演形式的一大创新。《李清照》和《新白蛇传》是以古代人物传记及其传说故事为题材,妆容和表演形式吸收了现代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路庐剧剧目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没有禁锢于一种音乐体裁,而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富有庐剧特色的庐剧新剧目。这种发展变迁丰富了中路庐剧剧目内容和形式,为庐剧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伴奏乐器的变迁

传统的庐剧伴奏乐器极其简单,只有堂鼓、大锣、小锣、板鼓。20世纪60年代,庐剧的伴奏乐器在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二胡、扬琴、琵琶、竹笛等中国民族乐器,可以为演员提调,在伴奏音乐上有了很丰满的旋律。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路庐剧的伴奏乐器在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贝司、单簧管等西洋乐器,同时还加入了中阮、合成器、司鼓等乐器,大大丰富了庐剧唱腔伴奏旋律,迎合了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中路庐剧伴奏乐器的这种变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及人们追求的音乐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中路庐剧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西洋乐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三、音乐唱腔的变迁

中路庐剧由原来的一剧一曲,逐渐发展成为以适应大戏、连台本戏的唱法。唱腔由原来的折子戏和整本戏的唱腔,发展成为曲牌联缀的唱腔,在此基础上又辅以板式变化。

传统的庐剧唱腔就是折子戏和整本戏的唱腔,主要吸收了当地民歌及小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庐剧特色的声腔体系,一剧一曲就是一个剧目就唱一个曲牌,后来老艺人们搭台演出的时候,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唱腔元素,形成了曲牌联缀的唱法。曲牌联缀主要由主调和花腔两部分组成[2],主调又分为生、旦共用曲牌和行当专用曲牌。生、旦共用曲牌主要有[二凉]、[寒腔]、[三七]、[端公调]等,行当专用曲牌[小生调]、[老旦调]、[老生调]、[丑调]。花腔曲牌主要有[讨学前调]、[铺床调]、[担水调]等。

曲牌联缀辅以板式变化,主要是在曲牌联缀的基础上,在以上曲牌的基础上,加以散板式的寻板、1/4拍子的吆台、唱词排列密集的连词腔句,形成了[快寒腔]、[快三七]、[小生三七]、[丑衰调]等曲牌,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特殊的演唱形式,如吆台与帮腔,小噪字唱法,连词、伸腔和抡板[3]。

中路庐剧在音乐本体的变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传统唱腔的一剧一曲,主要是小剧目,只是用一种唱腔曲牌就可以完成一部小戏作品。而随着庐剧的发展,一种唱腔曲牌满足不了大戏的表现形式,于是出现了曲牌联缀的演唱方式,主要用[二凉]、[寒腔]、[三七]等主干唱腔表现剧目内容。再后来又出现了板式变化,如散板、快板、吆台等,在主干唱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快寒腔]、[快三七]、[小生三七]、[丑衰调]等曲牌。大大丰富了中路庐剧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加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中路安徽庐剧是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地方戏,庐剧是在流动的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的流行民歌、戏曲等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纵然中路庐剧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和拦阻,屡遭恶运而没有灭绝,到目前为止,庐剧演出依然活跃,民间的自制庐剧磁带、光盘等在商场里都有销售。中路庐剧音乐表现形式在剧目、伴奏乐器、唱腔方面的变迁,是一种进步的变迁,不断吸收社会上各种流行因素,又不失自己的独特风格特色,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注释

[1]邵鹤群《庐剧简述》[J]安徽庐剧 2008年第1期

[2]江忠勤《打造都市庐剧》 [J]安徽庐剧2008第1期

[3]李之冬《我看庐剧的得失兴衰》 [J]安徽庐剧2008年第1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3.047

彭倩,岛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路曲牌唱腔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瞌睡虫找朋友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基于中船中路项目谈深层软基处理设计要点
吃火锅的发现
【曲牌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