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思考

2010-11-10 04:07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29期
关键词:思考

陈 波

摘要: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经济的重要载体。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加大了农业银行三农信贷投入,正在成为支持三农的新兴工具,对发展三农经济具有现实意义。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04-02

2008年4月,农业银行首发特色金融产品——惠农卡,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2009年,是惠农卡贷款全面落实推进年。为了解2009年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惠农卡农户小额农户贷款“下乡资金”发展状况,我们选择万宁市开展调研。调查显示,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发展迅速,加大了农业银行三农信贷投入,正在成为支持三农的新兴工具,对发展三农经济具有现实意义。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正确对待。

一、业务开办情况

惠农卡是农业银行在金穗卡功能基础上衍生出来、专门为县域及农村客户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产品,具有特色服务优势。

(一)主要服务特色

一是有特定贷款对象,贷款用途广。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对农户户主或户主书面指定的本家庭其他成员发放的贷款,主要用于农户发展生产所必需的融资需求,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商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等,用途十分广泛。二是借贷灵活。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以惠农卡为载体,授信额度为3 000元至5万元(其中,多户联保的上限为3万元,抵押担保的上限为5万元),授信期限为3年。持卡农户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和期限内,可以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到期归还。调查显示,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最吸引农户的地方是贷款利息按照实际贷款金额和使用天数计算,当农户有剩余资金时,可以随时还款,减少了农户的利息负担。三是以农户联保为保障。为确保农户小额贷款资金安全,产品设计要求有三至五名农户按照自愿组合、信用共守、风险共担的原则组成联保户,小组成员均为农户小额贷款借款申请人,并签订“联合保证担保承诺书”,为小组内任一成员借款额度在3万元(含)内的本息承担连带偿还责任[1]。

(二)业务开展情况

2008年8月,农业银行万宁市支行依托网点资源,开始实施惠农卡发卡工作,截至年底发卡数量达到2.9万多户。2009年,转向主动营销农户小额贷款,在试点龙滚镇推行“文明村+农户”模式,发展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累计发放惠农卡33 246张,约占全市农户数的36%;授信农户小额贷款1 636户,授信额度3 586万元,授信金额1 419万元。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加大了农业银行三农信贷投入,扩大了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对发展三农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扩大,资源跟进不足的问题

随着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不断推进发展,农业银行在县域和农村领域中资源跟进不足的问题逐步凸现。其中,一是人力资源跟不上。目前,农业银行现有农村网点基本按照岗位设置最低要求配备6—7个人,且过半网点没有客户经理,加之基层网点其他业务考核任务较重,难以集中精力发展惠农卡业务。随着覆盖面的扩大、贷款规模的提升,分散的农户会使得工作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金融机具布放难以到位。惠农卡规模发行以后,从卡的激活、存取款到小额贷款的发放和归还,都需要在银行网点或自助设备上操作。在目前网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基层网点的自助设施安装和布放数量较少,将不利于惠农卡批量发放后的使用。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

选择以“文明村+农户”的模式推动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目的是保证发放的贷款农户基本是“优中选优”,风险相对可控。随着业务的继续推进,管理半径伸长,优质客户资源梯次减少,优选客户的成本增加,信息不对称更易产生。目前在实际运作中,贷前和贷后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埋下风险隐患。一是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在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推进工作中,某种意义层面上理解,村委会实际上扮演着农业银行信息采集的代理人角色,存在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有的村委会出于本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或顾及邻里情面,加上法律和信用意识淡薄,出现了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把关不严,使得部分信息鱼目混珠。而农业银行在信息汇总过程中,难以作到对农户的信息逐一核实审查,产生了少部分漏网之鱼。二是贷后跟踪管理难度上有问题。由于难以形成一条有效的贷后监督链条,使得贷款真实用途难控。调查中,农业银行人员流露出最为担心的是,贷款并未落实到三农生产经营上,而是假借其名,用于其他不合法、不合规的途径,比如赌博、买私彩,这不仅会连累联保小组其他借款人,更给银行带来资金风险隐患。

(三)模式比较单一,贷款风险控制能力弱化的问题

目前所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92%是采用农户联保方式,原则上不要求提供担保财产,制度设计上,无论是联保户内部之间的相互监督,还是银行对联保户的外部监督,更多的是建立在农户自身的信用意识基础上。而且,多户联保比例过高且联保农户多为产业同质客户,容易产生风险。一方面是在目前信用大环境仍不是很理想的状况下,个别贷款的违约可能产生风险传染效应,形成保户间集体违约;另一方面,由于属于同质生产,一旦遭受到自然灾害,易产生系统性风险[2]。

三、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改善惠农卡用卡环境

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建设力度,对于银行网点暂时无法覆盖的地区,农业银行除增加自助设备、POS机具、电话转账工具等投入外,还应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以弥补网点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使用好农业银行固有网点的同时,还应该与邮储银行、供销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使惠农卡可以在邮储银行的所有网点办理支现业务。在供销社、生产资料、种子公司、符合条件的各类日用消费品经营店等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机具,为农户提供交易、结算、消费等服务。

(二)掌控节奏,稳步推进业务发展

一方面,考量辖区内不同片区经济发展差异性、信用环境参差不齐等问题,稳步推进惠农卡及農户小额贷款业务,争取做一笔,活一笔,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避免出现大量休眠卡和沉淀卡。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银行现有和未来发展的资源配置情况,科学、有节奏地把握好业务推进速度,切忌急于求成。

(三)广开渠道,探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一是拓宽发展模式。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其他经济主体参与到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中来,拓宽发展模式,分散风险。比如,研究发展“村委会+担保公司+农户”模式、“农业合作化组织+担保公司+农户”模式。另一方面,探索“信用共同体”模式。可以考虑由银行、种养植农户(成员)、掌控人(如:村委会、专业合作组织等)三方共同组建,该联合体基于共同“特征”,在农户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多方面,通过制定共同遵守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各参与方对其他参与方的信用行为,以此促进各方利益的增长。“信用共同体”是产业集群的“利益共同体”,尤其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全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诚实守信尚未成为农户或企业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利用“信用共同体”改变现存模式下相对松散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改善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产品担保方式多样化。除了目前主要运行的多户联保方式外,还应根据农户经营环境、资产状况,加大拓展抵押担保贷款、质押贷款,担保方式的多样化能够有效地起到防范和分担风险的功能。三是探索农业保险参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生系统性风险,应积极研究让农业保险产品参与到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运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胡晓农,袁德华,康毅.惠农卡发展中的隐忧[J].金融博览,2009,(11).

[2] 潘佳雄,等.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现实难题[J].中国金融,2009,(21).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