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分流锥及孔板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0-11-08 06:18袁先旭杨明智谢昱飞杨彦广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开角总压流线

袁先旭,杨明智,谢昱飞,杨彦广

(1.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5;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0 引 言

为支持2m×2m超声速风洞设计关键技术的引导性试验研究,开展了大开角、分流锥及孔板组合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图1给出组合示意图。

图1 大开角+分流锥+孔板组合示意图Fig.1 Depicts of thecombinations of thebig open dif fuser,the pointed cone and thescreens

大开角扩散段配置有一个中心倒锥和两层球冠状孔板,五种组合参数分别为:

⑴前三套参数基本相同,只改变中心倒锥的角度,示意图见图1(左)。进口直径 Ф450mm,出口直径Ф1200mm,扩开全角45°。中心倒锥顶点在入口截面圆心处,底部采用突然扩散的平底形式,中心倒锥锥顶角分别为 55°、60°、65°,长度均为 245mm 。1#孔板距离大开角扩散段入口350mm,球面半径R945mm,开孔率41%;2#孔板距离大开角扩散段入口800mm,球面半径R1535mm,开孔率25%。两块孔板厚度15mm,开孔孔径20mm,开孔方向沿球面法线,开孔呈正三角形分布。

⑵第四套组合示意图也见图1(左),参数基本同前三套。不同之处为中心倒锥锥顶角为55°,长度为150mm,1#孔板距离大开角扩散段入口350mm,球面半径R770mm,开孔率52%;2#孔板距离大开角扩散段入口 765mm,球面半径 R850mm,开孔率25%。两块孔板厚度14mm,开孔孔径10mm,开孔方向沿球面法线,开孔呈正三角形分布。

⑶第五套组合示意图见图1(右),大开角及孔板同第一种组合,中心倒锥锥顶角为55°,但底部不采用突然扩散的平底形式,而是采用导流尾锥形式,又分为两种:安置68°扩散导流尾锥;在距离尾部100mm处截断。

本文对孔板流动采用一种基于一维喷管流动的跳跃边界条件[1-5],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获得了大开角、分流锥及孔板五种组合的内流场。计算表明,分流锥和孔板的整流效果十分显著。

1 数值方法

1.1 算外形与计算网格

共完成了大开角、分流锥和孔板五种组合外形的计算,为了方便,标记如表1。

表1 五种组合外形标记Table 1 Notes of the five combinations of configuration

图2给出计算网格示意图,分为4块对接结构网格,管道中心为网格奇性轴,网格规模仅为30多万。如果每个开孔直接生成网格计算流动穿越,初步估计网格规模将达600万以上。

图2 计算网格示意图Fig.2 Computational grids

1.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流动控制方程为三维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对流项采用原始变量NND格式进行离散,粘性项采用中心差分离散,时间推进采用LU-SGS隐式方法。边界条件有:入口边界、出口边界、奇性轴边界、固壁边界、对接边界或孔板边界等。详细的数值模拟方法可参考文献[6],入口边界、出口边界和孔板边界的处理方法参见文献[7]。表2给出入口流动参数。

表2 入流边界参数Table2 Parameters on the inflow boundary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A60组合计算分析

对A60组合进行了较详细的计算,外形组合包括仅有大开角、大开角+分流锥、大开角+分流锥+两层孔板三种情况,还考察了加大开孔率、改变总压损失因子和不同入口边界条件的情况。

(1)仅有45°大开角(M=0.28)

图3给出仅有大开角情况的流场,可与其他情况比较分析分流锥和孔板的整流机理。

图3 仅有45°大开角时的流场特征(某一时刻,马赫数0.28,左:速度v等值线云图;右:流线)Fig.3 Flow field with big open angle being 45 deg.alone

从图3可看到,流动进入突扩大开角后,不能立即充盈扩大的管道面积,在突扩拐角产生大尺度分离,主流与回流之间形成不稳定的剪切流动,其旋涡结构很不稳定,前方小尺度旋涡不断产生、后移及合并,诱发较强的脉动,进而可能激励风洞壁结构振动。稳定段的流场也不均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45°大开角 +60°分流锥(M=0.28)

图4给出大开角+分流锥组合的流场(入口条件1),一方面可为有孔板组合计算提供初场,还可与其他情况比较分析流场结构。

图4 45°大开角+60°分流锥组合的流场特征(马赫数0.28,左:马赫数等值线云图;右:流线)Fig.4 Flow field with thecombination of 45 deg.-big open angleand 60 deg.cone

比较图3和图4,可以看到流场结构的很大差别。有分流锥时,气流从入口进入后,被强制沿大开角洞壁流动,在分流锥底部形成一个大尺度的三维涡环结构,这一结构比较稳定,分流锥面、涡环结构的分离流面及大开角风洞壁面相当于构成收缩管道(从二维截面来看),顺着风洞壁的亚声速气流在收缩管道中不断加速,在分流锥底部涡环面积最大处马赫数达到最大值,约0.5马赫。从中可分析分流锥的主要作用为:在底部产生稳定的大尺度的涡环结构,并与之一起限制流动沿着大开角风洞壁,从而降低流动不稳定分离对风洞壁结构振动的诱发。但分流锥并不能消除流动分离,只是相当于把大开角风洞壁附近的分离"转移"到分流锥底部、风洞管道的中心部分,如果分流锥底部的分离涡环出项周期或准周期脱落,也将可能激发分流锥的振动,分流锥是通过支撑杆与风洞壁固联,显而易见,其振动容易被诱发。

尖锐边缘产生的强制分离涡较为稳定,因此,分流锥底部采用突然扩散的平底形式可能是有利的,在分流锥底部增加导流尾锥或许是不必要的。

(3)45°大开角+60°分流锥+孔板(M=0.28)

在获得有分流锥的流场后,将之作为初场,加上孔板边界条件,就可以计算孔板对流动的影响。图5给出大开角+分流锥+孔板组合的流场特征。其流场结构与只有分流锥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图5表明,在增加孔板后,气流经过分流锥,不能继续加速,而是遇到孔板的阻挡,在1#孔板上游堵塞,而在孔板上游外缘形成环状高压区,造成流动在上游的重新调整。1#孔板的存在还抑制了分流锥底部分离涡的发展,与无孔板时相比,分离范围大幅度缩小,可以推测,孔板的存在将进一步稳定分流锥底部分离涡,防止其脱落,从而抑制结构的流致振动,特别是分流锥的流致振动。

但孔板的堵塞也造成大开角风洞壁上的逆压梯度,使得气流在大开角风洞壁上产生了较小的分离泡,基于计算结果,该小尺度分离泡较稳定,应该不会激发风洞壁结构振动。

图5 45°大开角+60°分流锥+孔板组合的流场特征(马赫数0.28,左:马赫数等值线云图;右:流线)Fig.5 Flow fiel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45 deg.-big open angleand 60 deg.cone and screens

有无孔板时,两者流线差别十分显著。无孔板时,稳定段流动有较大尺度的回流,只在管道中心部分速度分布比较均匀,有孔板后,其整流效果十分显著,稳定段的速度剖面分布均匀性很好。

(4)45°大开角+60°分流锥+孔板(M=0.28,加大开孔率)

上述计算表明,气流在1#孔板前外缘有明显壅塞,该处的压力升高显著,但由于实际孔板开孔孔径较大,流动应该没有明显的壅塞,但计算模型中只有开孔率可以调整,没有考虑孔径的参数。本小节将1#孔板开孔率从41%增加至52%,2#孔板的开孔率从25%增加至35%,进行了比较计算,图6给出总压损失计算结果比较。

图6 孔板总压损失比较(左:原开孔率;右:加大开孔率)Fig.6 Total pressure loss across the screen

加大开孔率后,流动透过量增加,1#孔板外缘的压力升高从约1.45×105Pa降为约1.40×105Pa,流动经过1#和2#孔板的总压损失也有显著降低,且孔板的整流效果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即使开孔孔径很小,加大开孔率后,也可以较小的总压损失取得明显的整流效果。改变A60组合的入口截面流动条件,以及A55、A65组合外形的计算,计算结果与上述计算分析类似,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重复。

2.2 B组合计算分析

B组合的计算过程与A60组合相同,图7、图8分别为B组合无/有孔板时的典型计算结果。

图7 B组合无孔板结果(左:速度矢量;右:流线)Fig.7 Without screen results of the combination B

从图7可以看到,仅有分流锥而无孔板时,稳定段的流动很不均匀,流场上下不对称,这可能是由于B组合的分流锥在几个组合外形中尺寸最小,分离涡环强度较小并且靠前,从而整流效果最差。

从图8可以看到,加上孔板后,稳定段的流动有改善,但依然并不均匀,不如其他组合的整流效果好。另外,孔板上的流线呈点状分布,这是合乎物理的,反映了孔板的特征,即孔板上无切向流动,仅有法向流动穿越。

图8 B组合有孔板结果(左:流线;右:孔板总压损失)Fig.8 With screen results of the combination B

2.3 C2组合计算分析

C2组合的计算过程也同上,图9、图10分别为C2组合无/有孔板时的典型计算结果。

图9 C2组合无孔板结果(左:速度矢量;右:流线)Fig.9 Without screen results of the combination C2

图10 C2组合有孔板结果(左:流线;右:总压损失)Fig.10 With screen results of thecombination C2

2.4 各种组合的比较分析

为比较各种组合的整流效果,表3给出各种计算条件下流动过孔板的总压损失。

从表3可以看到,开孔率越大,流动过孔板的总压损失就越小,在相同开孔率等条件下,60°分流锥组合的过孔板总压损失最小。导流尾锥(C2)对总压损失基本没有改善。图11分别给出无/有孔板时稳定段x=1200mm处对称平面上速度剖面分布的比较,图中曲线序号与表3一致。

从速度剖面来看:①无/有孔板时,B组合稳定段速度剖面均匀性最差,说明分流锥尺寸过小对整流效果不利。②无孔板时,除 B组合外,A65组合也较差,其他几种组合状态剖面速度分布比较类似,无明显差别。③有孔板时,除B组合外,其他几种组合状态剖面速度分布都比较类似,无明显差别,而以A60(5)组合略优。④有孔板时,所有组合中心部分速度向前突出,原因可能是网格奇性轴造成的。

表3 各种计算条件下流动过孔板的总压损失Table 3 Total pressureloss of the flow across the screen at various conditions

图11 几种组合状态稳定段x=1200mm处对称平面上速度剖面分布(左:无孔板时;右:有孔板)Fig.11 The velocity profiles on the symmetric plane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at thestable stage x=1200mm

综合以上流动图画和表3,B组合的整流效果最差,C2组合的导流尾锥对整流效果基本没有改善,60°分流锥的A60组合整流效果略优于55°分流锥的A55组合和65°分流锥的A65组合。但是,要注意到,表3的结果由于计算模型的偏差,只有相互比较的意义,在定量上只能提供参考。

3 小 结

通过采用一种孔板流动CFD边界条件模型[7],数值研究了大开角扩散段配置分流锥和孔板整流的多种组合形态,计算分析可为2m超声速风洞设计引导试验提供参考,小结如下:

(1)分流锥和孔板的整流作用十分明显,是一种比较好的组合方式,基于现有计算(总压损失、稳定段速度分布),60°分流锥的A60组合整流效果要优于其他组合。

(2)分流锥底部发生较大尺度分离,分离流面和锥面与风洞壁形成收缩管道,使得气流在分流锥和洞壁之间产生加速流动,抑制了大开角风洞壁面附近的分离,底部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大尺度的分离旋涡。基于这个原因,分流锥的尺寸不宜太小,否则,底部分离涡的强度不够;在对底部附加导流尾锥也无必要,甚至有可能产生坏的效果。

(3)计算中,1#孔板外缘有流动壅塞现象,造成风洞壁面附近出现小尺度分离,或许可以将两个孔板适当后移,减轻流动壅塞现象,并加大分流锥底部的分离旋涡,以取得更好的整流效果。如果加工上没有困难,维持或加大开孔率,增加开孔数目,减小开孔孔径可能既可满足流量要求,又有更好的整流效果。

(4)管道里的流动为压力驱动的流动,为了得到较准确的定量关系,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计算模型,另一方面也需要试验提供出口压力,以便计算准确处理边界条件。

致谢:作者感谢气动中心四所黄知龙、张国彪同志的热情帮助。

[1]FRINK N,BONHAUS D,VATSA V,BAUER S.A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simulation of flow over porous surfaces[R].AIAA-2001-2412.

[2]BUSH R H.Engine face and screen loss models for CFD applications[R].AIAA-97-2076.

[3]ROMER W W,BUSH R H.Boundary condition procedures for CFD analyses of propulsion systems-the multizone problem[R].AIAA-93-1971.

[4]刘刚,马率,黄勇,牟斌.孔壁被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A].空气动力学研究文集[C].2006年.

[5]黄知龙.2m×2m超声速风洞引导性试验研究[R].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2005年.

[6]袁先旭.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及飞行器动态特性分析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2年4月.

[7]袁先旭.风洞整流孔板流动CFD边界条件建模[A].空气动力学研究文集[C].2008年.

猜你喜欢
开角总压流线
研究强化护理影响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总压探针性能结构敏感性分析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针灸配合明目汤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可调式总压耙设计及应用
亚声速条件下总压探针临壁效应的数值研究
2 m超声速风洞流场变速压控制方法研究
几何映射
拉坦前列腺素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