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涛 李成坚 赵 颖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邹 涛 李成坚 赵 颖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为文学类课程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但受众数量的猛增与外语层次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有文学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大调整。本文基于笔者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文学类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指出这类课程不能按照英语专业授课模式那样以作品分析为主,而是既要传达文学欣赏的入门知识,又要进一步在教学与教材编写中实现文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文学类选修课; 调查报告
在现代性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式微所产生的后遗症日益明显,于是,在高等教育界里,强调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再度高涨。在市场需求的挤压下不断萎缩的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因此获得重新彰显的机会。可以说,文学“将五光十色的现实加以浓缩,变直接体验和独特感受为妙语恒言,让我们在娱乐之中继承无数无价的间接经验”,“思接万人之心而后充实自身”[1]。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起着积极的作用”[2]。因此,有学者甚至直接指出,“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3]
目前,为了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各类理工科院校都在努力加强文科力量。2002年底启动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又为文学类课程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教改运动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发布而推向高潮。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4]这种对大学英语课程功能的新定位使各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迫在眉睫。对于文科力量相对薄弱的理工科院校而言,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成功开设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和外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相比,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以向全校任何感兴趣的同学开放;和大学英语其他类型的选修课相比,文学类课程凸显出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以生动有趣的文学文本引领年轻学子与英语世界的伟大心灵展开跨文化对话。正因如此,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中,文学类课程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
文学类课程的受众大大增多,师资力量亟待扩充。不过,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以往“从事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注重关于英美文学学科本身的研究,而忽视其教学研究”[5]。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相关教学经验的老师,也面临着因学生性质不同而需要在教学上做出大的调整这一难题。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尚处在经验介绍与交流阶段,以问卷调查报告类为主,其探讨的对象基本是把大学英语选修课程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本文基于笔者教改以来连续四年的文学与文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尝试对这一类课程的建设专门进行总结与反思。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211工程和985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路上行动得较早较快。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于2005年组建“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组”,内设多个分组。笔者牵头其中“文学文化类选修课程小组”,从06年以来一直开设“英国文学与文化”选修课,每次共开六个班,每班限选60人。三个年级的选课学生总数为904人。与04级学生在第四学期选修这门课不同,05、06级学生都是在第三学期选修此课。选课情况如表1:
表1 英国文学课程选课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文学类课程的基本态度与期望,为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这三个年级(共18个班)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进行了统一的两次课堂问卷调查(以匿名方式)。第一次问卷调查在每次开学的第一讲进行,主要调查学生的选课原因,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期待,调查的结果将用来指导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二次问卷调查在学期结束之前的最后一次课上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材的意见和其他意见与建议。学期初调查问卷共发放840份,收回有效问卷831份;学期末调查问卷共发放780份,收回有效问卷770份。每个班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助教协同下当场统计出来,并对相关问题当场进行进一步的口头询问和讨论。其中关于课程的总体评价、意见建议这两个问题因担心学生当面不好开口,就请学生采取笔头匿名形式进一步解释,再由助教统一收上来。
(一)选课原因
选课原因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相关调查结果见表2。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因好奇而选课的人数比例最大。“好奇”表明学生对文学知之甚少,同时表明求知的欲望强烈。因兴趣而选课的人数比例排在第二位,但呈上升趋势,且在三个年级的总比例中与因兴趣而选课的人数基本持平。此外,第四学期专业课比第三学期重,为拿学分的人比第三学期的学生相对较多。06级学生因“跟随老师”而选课的人数明显增加,表明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提高;根据口头询问,其他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为出国做准备、同学代选、其他课已选满。
表2 选课原因
(二)教学内容
此项调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希望“以历史文化为主,作品分析为辅”的学生比例排在第一位,达50%左右。综合三届学生的情况来看,虽然对文本的关注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希望先对某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再在此知识背景下观照作家作品。这反映出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与英语专业文学课的差异性。尤其是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太少,于是,他们把英语选修课看成是恶补西方历史文化知识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英语专业授课模式那样以作品分析为主,而首先要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输入与讨论。
表3 对教学内容的期待
(三)教学模式
此项教学模式调查旨在学期初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定位有何种倾向或需求。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选项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只是第二个选项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有所加强;第三和第四个选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因为学生担心以他们为中心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老师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所以在第四个选项中增添老师的课后信息输入量。
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人数比例超过60%。由此看来,喊了这么多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口号,学生仍比较被动,难以适应真正以他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访谈了解其原因,学生反映说,在迎接本科评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特意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他们感觉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学生占用的课堂时间太多,就学不到多少东西,每个学生只对自己负责研讨的那一块学得很好,对课程缺乏整体把握,不如听老师主讲得那么系统深入。可见,如何引导、组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仍是任重道远。
表4 对教学模式的期待
(四)课后阅读
此项调查内容是了解学期末对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英国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布置了相关的文本阅读任务。从表5可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完成30%以上的阅读任务。能完成50%~70%阅读任务的人数有明显增长。参照表1的选课原因数据统计来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都在提高。这部分要归因于选修课门数的不断增设,因其他课选满而勉强选文学课的学生减少。不过,能完成70%以上阅读任务的学生没有显著增加,经过课堂口头询问,其原因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信息量比较大,往往读一部分就读不下去了。
表5 文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
(五)学习效果
表6反映出学生对选修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年比一年好。这一方面固然与老师对该课程的经验积累不断提高,从而得到学生更多认可有关;另一方面,参照表2、表3和表5,从中可以看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文学本身的兴趣一届比一届明显,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一届比一届高。不过,同时要注意到的是,感觉“收获很大”的同学比例虽然不断增长,但所占总比例不够高,而感觉收获不大的同学仍占到10%以上。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文学文本的自主阅读难度大,预习的效果不理想,课堂参与程度因此受到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补充的东西信息量大,没有相应书面材料供进一步课后消化,上完课就容易忘了。这两点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教材的适用性和利用率偏低。
表6 学习效果
(六)教材选择
笔者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先后使用过不同的教材,并且其中两本都标明了“非英语专业选修课教材”,可使用效果都不理想。学生对教材到底有怎样的期待呢?从表6中可看出,学生最青睐的编写思路是“按照文化主题编排”,其次是“按文体分类编排”,这两种思路的受欢迎度相差不大。那么,能最大化满足同学需求的也许是这两种思路的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对各种主要文学体裁有一个欣赏入门性指导,又要实现文学与文化更加紧密的结合。回顾表3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查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学生要求我们打破纯文学的教学传统,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并重。
表7 教材选择
(七) 主要意见和建议
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提到最多的是要求增加音频、视频。这一点与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调查相呼应。前面提到,学生自主阅读文学文本的难度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先让学生接触相关的影视作品而不是文学文本,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自然容易提高。然后老师再对影视作品与原作品的关系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读原著。不过,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时量少,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大家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把相应资料放进去,让学生课前先找时间去看。此外,很多学生提出希望在网上开辟课程论坛,让学生交流心得,展示习作和进行评论,同时,老师把课堂上未能涵盖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品背景放在论坛上,并定期和学生进一步交流。这个建议表达出学生希望更多交流的强烈愿望,而网上课程论坛确实可以为此搭建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值得我们认真去做。
从上面的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启示。
第一,从学生的选课原因可看出,也许是理工科类院校的整体人文氛围不够,学生对文学充满好奇,对文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我们应抓住其好奇心理,多作一些相关讲座,并在选课指南上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学生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提高其学习动力。
第二,在教学内容与思路上,我们应做出较大调整,不能像英语专业那样从文本出发、强调文本细读,因为受英语语言水平与人文知识储备不够的限制,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相当困难。所以,在接触文学文本之前,他们需要更多文化历史的铺垫与引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第三,在教学方式与策略上,我们不能照搬某种理论或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理论做指导,而要在不同阶段有相应调整。乔纳森(Jonassen)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入门(introductory)、熟练(advanced)、和精通(expert) , 并且认为, 入门阶段的学习最好采用较为客观主义的学习方式(行为主义方式和认知主义方式),等学生进入熟练阶段以后,尤其是针对复杂问题时,才更适宜于运用建构主义方式[6]。厄特玛(Peggy A. Ertmer)和纽比(Timothy J. Newby)也指出,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在促进掌握专业内容知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问题上最有效;认知主义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将确定的事实与规则运用于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时最得心应手;而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则尤其适用于通过行动中的反思来应对复杂问题[7]。从学生的选课原因可看出,因好奇而选课的学生占了40%左右,说明学生对文学知识知之甚少,总体上处于入门阶段。因此,在教学初中期,应以教师主讲,多采用教学讲解、示范、举例等典型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方式。等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再适当结合建构主义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见表4)中得到佐证。
第四,我们要充分借鉴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环境刺激的重视,不要单纯地依赖传统式文本阅读,而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拉近文学与现实的距离,通过影视等手段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带动学习兴趣,以网络论坛促进师生交流,利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来促进学生的信息吸纳量与课堂参与度。我们知道,文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可是直接的文学文本阅读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效果往往止于事实性阅读能力(factual reading ability)的锤炼,很难进入更高的批判性阅读能力(critical reading ability)和审美阅读能力(aesthetic reading ability)的培养层面。而通过观看影片等变相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师生建立一个讨论的平台,减少文本阅读的难度,增强 “启发式”、“讨论式”甚至“研究式”教学[8],有效带动后两种能力的培养。
第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材建设,因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可以随着教材而更快更广地传播。美国学者罗伯特·斯皮勒曾说:“每一代人至少应当编写一部美国文学史,因为,每一代人都理应用自己的观点去阐释过去。”[9]事实上,我们编写任何教材都要具有这种与时俱进的意识。目前,针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材非常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教材中,为了和英语专业教材有所区别,编者的努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文学史的知识不特意论述,而是体现在选编作家作品的时间顺序上,同时兼顾各主要体裁。其二,在选编的具体材料上重视可读性,譬如说侧重于现当代的作品,在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其三,为了摆脱要讲的文学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的困境,按文学体裁来编写,一门选修课只学习一种便于操作的体裁,如诗歌欣赏、短篇小说欣赏。这些编写思路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创新,但总体上却没有打破专业教材模式的樊篱,更多地是从学科的角度、专家的眼光来判定哪些东西对学习者有益而要求他们必须了解,却很少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期待,从而造成教材市场上的供需脱节。我们不妨借鉴布里恩(M. P. Breen)和凯德林(C. N. Candlin)的教材评估体系。该体系强调以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首要指标,关注教材对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过程的引导。所以,他们鼓励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材的评估过程中去,以便总结所使用教材的优点,为编写或选择更为合适的教材打下基础[10]。
总之,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既要努力借鉴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建设的已有成果,更要充分考虑因受众不同而带来的新需求,既要传达文学欣赏的入门知识,又要进一步彰显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融合,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中外文化障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胡文仲和高一虹两位教授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突显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确定“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和礼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构想中,文学类课程则是缺失的[11]。笔者以为,文学世界里浓缩了这一切的文化要素并进行了极其生动的综合演绎,“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中理应添上文学这一美妙之翼。只是,目前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学与其他各文化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
[1] 常玉田. 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与教法[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9,(4): 52-56.
[2] 崔少元. 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 外语教学,2000,(3): 52-55.
[3] 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 外国文学, 2005,(1): 104-107.
[4]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D/OL].[2007-07-29].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432&infoid=35346.
[5] 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10-13.
[6] JONASSEN D H. Evaluating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1, 31(9): 28-33.
[7] ERTMER P A, TIMOTHY J. Newby. Behaviorism,cognitivism, constructivism: comparing critical features from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 [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993, 6 (4): 50- 72.
[8] 张华.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 (90): 37-40.
[9] 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10] BREEN M P, CANDLIN C N.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 [A]// In L. E. Sheldon (ed.).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1987.
[11]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 刘 波
Program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elective Courses in EFL: Practice and Retrospect
ZOU Tao LI Cheng-jian ZHAO Ying
(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provides not only a good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ourses, but also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pedagogical patterns widely employed in literary courses.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since 2006 aiming at analyzing students’ feedback on the literature selective courses offered 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interpreted in this paper to increase teachers’ awar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needs.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on program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elective courses in EFL are provided.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literature selective courses, questionnaire
G423
A
1008-8105(2010)06-0096-05
2010 - 03 - 04
邹涛(1976-)女,博士,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李成坚(1969-)女,博士,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